我曾尋過那禪:禪,如是

2019-08-23     最後一米陽光

我曾追逐過風,春風,微風,狂風。誰曾見過風呢?你和我都不曾見過。但是當樹葉顫抖時,便可知,風吹過了。當衣裳鼓動,每一個毛細孔都慢慢舒展開來,瞬間身體感知到某種變化,便可知,風來過了。

風何時停的?看看落下的樹葉,看看那些細微的塵埃,感受著內心漸漸消融的某些東西,可能是溫度,可能是伴隨著眼淚的冰涼,又或是內心深處漸漸感知到某些東西流逝了,這就是風停止了。

每一個季節,無可避免,總會有一陣風吹過,從心靈里,或是存留於記憶中。那是和煦的,那是冰冷的,那是帶著人間溫情的,那都是它。它,不能說是屬於某一個人,或是某個季節,又或是某個特定的時空,並不是,沒有人能擁有它,唯一的你只能選擇感受,或是忽視它的存在。但不論你選擇的是什麼,你我都知道,它存在著,始終存在著。伺機而動,或是自然湧現,無疑,它總會來到你我的身邊,不過是此刻,或是不久之後。

有時候,風更像是靜止的,甚至好像人為的也可以製造出風的效果。風扇、空調、或是奔跑起來,它都帶著風。它不是死的,甚至就像「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我想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它還有一個專業的名詞「蝴蝶效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發展都存在定數與變數。

我喜歡這個故事,就像我喜歡風,喜歡蝴蝶,但偶爾的「龍捲風」的侵襲也叫我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是來自大自然的,其中既有對大自然的敬畏,也包含著內心對生命,對生存的思考,甚至包括人類對於自然災害的無力感。然而,也正是這種無力,才使我對生命、生存、大自然永遠心存敬畏之心。

風有時候是溫和的,和風細雨,有詩意的浪漫,微風拂面,那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所追尋的風多半是這樣的溫和的風,就像風平浪靜,就像風和日麗,就像春風得意。誰不希望如此呢?

然而,我們卻也不能忽略,除此之外,偶有狂風暴雨來襲,不消說,這多半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人們對那些重要的事物不夠重視所帶來的後果。

這告訴我們,哪怕如風這般的溫和,若是因此就忽略了它,或是就此覺得無關緊要,風也是有「脾氣」的。這告訴我們,不要忽略了那些看似柔軟的力量。過柔可能叫人沉溺其中,從而變得懶散,等再次迎來那猛烈的、加倍的、更密集的風時,可能就喪失了抵抗力了。而這一切,何嘗不是我們咎由自取呢?所以,在此,我勸告大家,不要操之過急,要懂得柔軟。

相較於風,水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滴水穿石,是水一次又一次的專注和堅持,甚至一旦水量過大,那就是一陣災害。這和風倒是挺相似的。但,水又是可見的。

同樣是存在。一個是看似無形,藉助外物卻也可以感知;一個是有形,看似可控卻也可以演變成災難。你說,究竟哪一個更強大呢?等災難降臨,似乎哪一個都很強大。風的強大,在於摧毀萬物,水的強大,在於水本身的力量也能摧毀萬物。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就像是這麼一回事。身體是有形的,是具象化的,心靈是思考,是需要藉助外物方可知道其存在的。你說,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呢?缺一不可。少了心靈的身體,它就是一具空殼,和世界萬物無差;少了身體的心靈,似乎就縹緲了,然它在生活中又是那樣的彌足重要,沒了它,就意味著失去了對萬事萬物的感知,幸福、快樂、美好都將不復存在。所以,在此,我勸告大家,既不要忽略了那些看不見的,同樣也該好好管理自己的身體。

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也許我能夠忍受黑暗,甚至將黑暗當成是我的歸宿;如果我不曾來到世間,也許我不會有那麼多的感動和感傷,甚至我連微笑,眼淚,都不會有。幸運的是,太陽在,你在,詩在,以及那麼多的美好都在。」

我喜歡這句話所寓意的美好,這些都在,太陽在,你在,詩在,以及那麼多的美好都在。而這些是我來到世間,我得以感知和感動的存在。他們的存在,有具象的,有抽象的,但都存在著,因為存在而感知,也因為感知到這存在,從而它們有了美好的寓意。

這句話從另一個方面也告訴我們,在我們未曾探索的地方,也許存在著更多的美好。不要忘了探索,不要只是沉浸於短暫的黑暗,或是將黑暗當成歸宿。甚至,我們不應該將任何事物占為己有,或將此歸結為這就是宿命。向陽而生,這是絕大多數生物的自然規律,可以說沒了陽光,很多生物將無法存在。然而陽光本身,靠太近則容易化為灰燼,只有保持一定的距離,它才是美的。這同樣告訴我們,不應該偏執,不應該沉浸於短暫的快感之中,或是沉浸於黑暗之中,要懂得將自己安置好,這個安置,既有對身體的,對人類、社會、大自然,以及心理的安置。

其實,不論我說風、水、太陽,或是我們,這些都不是重點,但禪就在其中。禪一刻也不曾遠離我們。

不信,你聽聽那來自古剎的鐘聲,聽聽那來自大自然的呼吸,聽聽那來自內心的感受,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存在其中,禪亦存在其中。但若就此說這就是禪,這也不對。因為禪要求超出邏輯和語言的詮釋,它應該除去任何的附著物,它是一種超脫事物表象,直面其本質,甚至遠超於生命本身之外,它有自己的生命,但也並不總是這樣。

所以,禪是什麼,沒有答案。

一花一世界是禪,一葉一菩提是禪,每個人都是一種禪,每一物也都是一種禪,但這些又都並不能就此武斷的定義為禪,或就此覺得這就是禪。是非,是即非,非即是,它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非,非也。

就像老子《道德經》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禪,如是。


謝丹儒

2019年8月於廈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MJKw2wBJleJMoPM3_RC.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