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臨床試驗超1000項,全球交易升溫,2023新任「卷王」ADC何以狂飆?

2023-12-27     時代財經

原標題:國內臨床試驗超1000項,全球交易升溫,2023新任「卷王」ADC何以狂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23年,在新藥研發領域,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抗體偶聯藥物)賽道無疑是最受矚目的。在生物醫藥論壇上、在業內人士的言談中,「ADC」隨處可見。而頻頻發生的巨額交易,不斷突破的研發進展,也在業內持續掀起小高潮。

MNC(跨國藥企)亦頻繁在中國市場「掃貨」ADC管線,臨近歲末,ADC賽道依然消息頻出。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12月,國內ADC賽道就有3個交易動態和多個研發動態。

據醫藥魔方全球創新藥資料庫NextPharma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2月21日,中國創新藥License-out(海外授權許可)在國內共計近70筆,已經披露總交易額超350億美元。(註:數據截至發稿日期,本文僅統計國內轉國外創新藥交易,技術平台等未統計。)

另據時代財經的不完全統計,ADC賽道交易量也超過20筆。從交易數量來看,儘管不是創新藥領域License-out的Top1,但超10億元交易額的藥企多在ADC領域內,出售權益的企業包括映恩生物、翰森製藥(03692.HK)、百利天恆(688506.SH)等,合作方則不乏百時美施貴寶、輝瑞、衛材、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跨國巨頭。

當下正值生物醫藥行業寒冬,新藥研發麵臨的變數不定,無論是投資人還是藥企都會非常謹慎。但可以肯定是,好的賽道依舊人頭攢動。

「未來一年,國內的ADC賽道依舊會很卷。」浩悅資本資深合伙人李逸石對時代財經感嘆道。

巨額交易頻出

ADC由毒素、連接子以及單抗所組成,通過單抗將毒素遞送至表達腫瘤相關抗體的靶細胞來擴大毒素的治療窗口。

和鉑醫藥(02142.HK)創始人王勁松告訴時代財經,「ADC藥物結合了抗體的靶向性和細胞毒性藥物的殺傷性,有望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癌症治療方案,因此也被稱為『魔法子彈』。」

ADC概念最早於20世紀初期提出,於2011年第二款ADC產品Adcertris獲批後進入平穩發展期。2022年,由阿斯利康與日本第一三共聯合開發和商業化的獨特設計靶向HER2的ADC藥物德曲妥珠單抗III期臨床數據公布,結果驚艷四座,其更一度被業內視為領域內的「超級神藥」。

德曲妥珠單抗的出圈猶如一劑催化劑,ADC迅速成為「當紅炸子雞」,隨即迎來爆發性發展。

時至2023年年底,ADC賽道熱度依舊未減。

12月22日,第一三共和默沙東宣布,ADC「新秀」HER3-DXd的上市申請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受理並予以優先審評,其適應症為既往至少接受過兩種系統治療的EGFR突變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

這也是首款申報上市的HER3 ADC產品。就在獲得優先審評的2個月以前,默沙東與第一三共已經就這款產品達成了合作協議,默沙東以支付220億美元的總交易額獲得該產品及另外兩款ADC在日本以外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就在上述交易公布的兩天前,12月20日,翰森製藥(03692.HK)發布公告稱,其全資附屬公司上海翰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與葛蘭素史克(GSK)訂立許可協議,GSK將獲得開發、生產及商業化HS-20093的全球獨占許可(不含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地區)。

HS-20093是一款新型B7-H3靶向抗體藥物偶聯物,由全人源化的B7-H3單抗與拓撲異構酶抑制劑(TOPOi)有效載荷共價連接而成,正在中國進行多項用於治療肺癌、肉瘤、頭頸癌及其他實體瘤的一期和二期臨床研究。

根據許可協議並按照其中的條款及條件,翰森生物將收取1.85億美元首付款,並有資格就該產品收取最多15.25億美元的相關事件達成時的里程碑付款。該產品商業化後,GSK還將就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台灣地區以外的全球凈銷售額支付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12月15日,和鉑醫藥也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與跨國醫藥巨頭輝瑞剛剛完成收購的公司Seagen就HBM9033(即間皮素抗體偶聯藥物)的全球臨床開發及商業化訂立許可協議。根據公告,HBM9033於2023年8月獲得美國FDA批准進行臨床試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此外,諾納生物將收取5300萬美元預付款和近期付款,以及最高達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並有資格從凈銷售額中獲得分級特許權使用費,最高比例可達高雙位數。

但12月最亮眼的交易,非百利天恆莫屬,高達84億美元的交易額直接刷爆醫藥圈。

12月12日,百利天恆發布公告稱,12月11日,其全資子公司SystImmune,Inc.(下稱「SystImmune」)與百時美施貴寶(下稱「BMS」)就BL-B01D1(EGFRxHER3 雙抗ADC)項目達成了獨家許可與合作協議。

這是中國第一款成功「出海」的雙抗ADC。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推動BL-B01D1在美國的開發和商業化。SystImmune保留BL-B01D1在中國大陸的開發、商業化權益,同時負責中國大陸的生產,並生產部分供中國大陸以外地區使用的藥品。BMS則獨家負責BL-B01D1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開發和商業化。

百利天恆還在公告中表示,SystImmune與BMS 將共同分擔 BL-B01D1 全球開發費用,以及在美國市場的利潤和虧損。SystImmune 也將通過其關聯公司保留 BL-B01D1 在中國大陸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利,BMS 將從中國大陸的凈銷售額中獲得特許權使用費。在美國和中國大陸以外,SystImmune 將從凈銷售額中收取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這一協議生效後,BMS將向SystImmune 支付8億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達5億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達成開發、註冊和銷售里程碑後,SystImmune將獲得最高可達71億美元的額外付款。這筆交易的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ADC新藥「出海」的交易金額紀錄。

下一年繼續「卷」?

層出不窮的交易,將ADC賽道推向了「卷王」的行列中,無論是老牌藥企,還是Biotech新勢力,均將其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智慧芽新藥情報庫顯示,在中國開展的ADC藥物臨床試驗超過1000項,涉及藥企超過百家,中國儼然成為了ADC新藥研發的高地,跨國藥企也頻繁在中國「掃貨」ADC管線。另根德邦證券統計,2021年-2023年5月,國產ADC出海交易金額已經超過200億美元。

李逸石對時代財經表示,ADC是系統化的創新,它由抗體端、藥物端和linker(連接子)三部分組成,任何一個單一維度的創新都不一定能說明ADC產品是最優的,因此這類產品的研發非常考驗Biotech創新藥企系統化創新的能力,這也意味著做出一個好的ADC產品是非常難的,交易額也自然會水漲船高。

「相比於小分子藥物,ADC產品的系統化創新使得其代際差異和疊代能力更強,有能力在老靶點的基礎上做出更優秀的分子。但這是小分子或者其他傳統藥物形式很難做到,就算可以做出更優秀的分子,其所耗費的研發時間可能會更久,也可能需要用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才能證明其價值,商業回報的價值和確定性就有限了。」李逸石說。

交易火熱的另一面是,ADC賽道內卷加劇,「退貨」現象時有出現。

曾在2022年與默沙東就數款ADC產品達成超百億美元交易額的科倫藥業(002422.SZ),2023年遭遇變數。10月23日,科倫藥業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科倫博泰於10月21日收到默沙東的正式書面通知,決定終止兩項臨床前ADC藥物的合作。

收到「退貨」通知的不只是科倫藥業一家。2023年11月,百濟神州(688235.SH;06160.HK;BGEN.US)的合作夥伴Zymeworks也表示,重新獲得了一款HER2雙抗ADC的權益。

「退貨有很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沒有達到預期,致使藥物產品力還不夠;另一方面,如果產品的數據不好看,渠道能力又缺乏競爭力,那麼產品的未來商業化之路會非常坎坷,這時候藥企則會考量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去海外申報臨床是否能和預期匹配。如果不匹配,可能就不做了。」醫藥行業資深人士劉均(化名)告訴時代財經財經。

特別是當下,於整個生物醫藥行業而言日子並不好過。E藥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杜臣告訴時代財經,「2021年下半年以來,創新藥就開始資本震盪,而到了2022年,Biotech創新藥企的日子就比較難過了。直至2023年,醫藥寒冬已經波及到CDMO行業,影響到了新藥申報;從下半年來看,申報數量正在急劇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看不到底。因此,如果有藥企來問我投資建議,我都會告訴他們,未來兩三年投資方面需要儘量謹慎,先活下去才能有發展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即便是最火賽道之一,藥企的選擇仍會慎之又慎。而要想做好ADC產品的商業化,前提是選好產品。

李逸石告訴時代財經,用簡潔的話來講,一個有潛力的ADC項目,要具備比較創新的靶點、極強的分子設計和企業是否具備創新的實力,「這些均不可或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9e32e959971ca0438ab2f33dd507b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