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是深淵,心被污染,難有成就

2023-04-18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欲是深淵,心被污染,難有成就

曾國藩先生終其一生,都在教導家人和後世子孫要銘記改過遷善的重要性。曾國藩在年輕時,「自負本領甚大,每見人家不是」,自己才華橫溢,就看不起他人,經常挑剔他人的過失。三十歲時才開始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聖人。曾國藩改正自己過失的方法就是寫日記,通過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的言語行為,到晚上的時候回憶這一天,言語哪一點說得過分,哪一點不符合聖人的要求,然後加以反省、自責,甚至公開自己的日記,讓身邊的好友監督自己。

曾國藩先生在其家書中寫道:「京師子弟之壞,無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曾國藩提醒晚輩,京城子弟之所以會變壞,就是因為「驕奢」二字,沒有其他原因。所以,一定要把這兩個字放在心上,作為警誡。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凡是出生於世家的子弟,吃穿用度、飲食起居都要與貧寒的讀書人相同,這樣才能成大器。如果沾染上富貴習氣,競奢鬥富,這就很難有成就。因為欲是深淵,人的慾望一打開就沒有止境,如果把心思用在這些方面,就沒有心思求「道」,心被染污了,不可能有成就。

「凡人皆有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曾國藩做到四省總督,權傾一時,但是不希望子孫做大官,而是希望子孫成為讀書明理的君子。為什麼?如果一個人不讀書,做官後貪污受賄,結果鋃鐺入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白白奮鬥半輩子,最後在監獄裡度過,這就是由於不讀書所導致的。

所以,讀書的好處就在於讓人明理,理得心安,才不會像一般人一樣忙忙碌碌地追求房子、車子,過驕奢淫逸的生活。《周易》中也說:「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領導幹部如果學習《周易》這句話並身體力行,很多災禍都可以避免。所以,一句話能夠終身奉行,一生都受益匪淺。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也不貪、不占,不貪財、不好色、不貪名、不貪利、不貪吃、不貪睡,還有什麼自由可言?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其實他們所說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被自己的慾望所控制而不能自拔,就像吸毒一樣,越吸越上癮。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中國古人認為,真正的自由是能把持自己的慾望,面對財色名利的誘惑如如不動。比如,在錢面前不動心,面對金錢就自由;面對女色不動心,在色面前就自由;面對名利不動心,在名利面前就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喜好貪財,就會有人用錢來賄賂,自己就被金錢誘惑,跳進深淵;喜歡美色,有人就用美色來誘惑,自己可能因為色的誘餌而身敗名裂。所以,古人說「名韁利鎖」,名利就像韁繩和鎖鏈一樣,把自己捆了一層又一層,有什麼自由可言呢?

儒家常講:「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有求,就會對人低三下四,哪裡有什麼清高可言?所以,聖賢君子確實都是「無求品自高」。古人說:「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無論是進還是退,都是隨緣而已,有人用我,我就幫助君主平治天下;沒有人用我,就退而謹慎修身。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所以,有求就沒有放下,會患得患失、有煩惱。把「我」能放下,「我貪、我愛、我痴、我慢、我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還有一個「我」,就會有「我」要控制、「我」要占有、「我」很得意、「我」很受尊重、「我」認為怎麼樣等。現在的年輕人經常說「我」認為怎麼樣,經常把「我」掛在嘴邊的人,都是我執很重。當真正放下「我」的時候,才能看到對方需要什麼、大眾需要什麼、社會需要什麼、國家需要什麼,而不是執著於「我」想做什麼。

上等人像顏回一樣「不二過」,知道事情錯了馬上改正,保證不犯第二次。自己根性很差,是中等甚至下等人。為什麼?古人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現在人一日不讀書,就面目可憎,自己的意思、喜好、自私自利、追求安逸享樂、驕奢淫逸的心都生起來,這就體現出「長時熏修」的必要性。所以,不離聖賢書,不離聖賢教誨,對於境界的提升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9a24be474a39abc8768a179d3832a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