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編輯| Mia
「影綜的盡頭是戀綜」,當各種影視綜藝都開始加碼CP故事線專注撒糖事業時,戀綜還有何「殺手鐧」?
在藝恩發布的Q1綜藝報告中,《半熟戀人2》在各個維度的表現仍顯著強於Q1戀綜均值。但就是這樣一檔節目,無論內容品質還是影響力都有不及預期之處:作為去年撬動增量市場的最大黑馬,節目豆瓣評分7.5分、2.7萬人參與,但本季則雙雙下滑至5.4分、5900人,也沒能複製「吧啦啦能量CP」的熱度。
事實上,這也是整個戀綜市場的縮影,綜N代表現更為顯著。《心動的信號》發展到第五季豆瓣打分人數已經不過萬;《喜歡你我也是4》播出一月豆瓣仍未開分,在綜藝上新潮中市場熱度不斷下滑。而如今大眾所能想到的戀綜代表性CP,也仍然停留在「奇聞CP」、「方程式CP」等上。
戀綜為什麼不好看了?廣告里看戀綜影響代入感、高頻次的塌房危機破壞市場信任度,又或是逐漸趨於體面的CP故事線不再具有吸引力……答案可能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能感覺到:走到第五年,戀綜越來越不「純粹」了。話題、流量、熱度、網紅變現,當雜質太多,自然破壞了東西本身的價值。
都道戀綜的核心是人,但戀綜與素人嘉賓的「愛恨情仇」,真的是一言難以道盡。各個階段有各個階段的「苦」。
曾經在素人塌房危機中深受其害的戀綜就包括但不限於《心動的信號》《怦然心動20歲》《怦然再心動》。這幾乎是所有稍有影響力的戀綜都會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創作者越是進行人群細分、概念細分,「踩雷」的幾率越大。
逐漸完善的違約協議和賠償條款,讓塌房危機不再頻繁上演,但戀綜中的素人故事也開始上演新的橋段。「要有戀愛訴求、要有代表性、要性格可愛。戀綜不需要完美人設,而是敢於做真實的自己。」製片人閆芝樺曾在談及《半熟戀人》的選人標準時透露,但戀綜發展至今,連最基本的「戀愛訴求」都成了奢求。
畢竟我們也更難以相信那些立著母胎單身人設的海王渣男、知三當三的女嘉賓、甚至是性取向存疑的男嘉賓,是真的來戀綜里尋找愛情的。
相比之下,戀綜「附屬產業鏈」中轟轟烈烈的網紅大軍和強大的商業價值,似乎更容易讓人信服。畢竟依託於戀綜穩定的市場基本盤、平台的運營能力和CP文化天然的黏性,戀綜也的確讓許多素人走上了「花路」,賺得盆滿缽滿。
據媒體報道「方程式」、「快樂星球」等戀綜CP的合體報價基本在30-50萬;去年也曾有小紅書某品牌公關稱「巴啦啦能量」合體營業的報價已經超過7位數。同時據四象工作室統計在節目播出後的8個月內,羅拉和王能能接洽的商務也分別達到了31個和8個,合體營業也有8個。
戀綜所帶來的附屬價值的吸引力,超過了戀愛,也讓戀綜素人的觀念悄然發生變化。很多人將《半熟戀人2》不好看的原因之一歸結於CP過早鎖死、缺少刺激感。但對素人來講這卻是一張高效安全牌:比起情感拉扯可能引發的輿論危機甚至「社死」,「1+1>2」的CP形象顯然更容易引發觀眾好感。
戀綜中成功牽手的嘉賓越來越多了,但讓觀眾心動的CP卻越來越少了。「這麼快就鎖定了,那為什麼還來節目,生活中真的沒有這樣的異性嗎?」、「明顯都深諳流量之道,害怕自己落單,抓住一個就不放了」,網絡上不乏這樣的聲音。
火速的線下分手似乎也印證了網友的猜測。戀綜當然接受BE美學,甚至於「戀綜的盡頭是BE」,但絕不是指那些線上甜甜蜜蜜、線下火速分手甚至是成為撕*大戰的CP。那個夏天,誰還沒為「天意CP」欣喜若狂過,但後來掛在熱搜上的撕*大戰和各種錄音爆料,也驚掉了一堆人的眼球。
如果說個別素人的塌房危機尚且瑕不掩瑜,那當一些「不純粹」的人混入戀綜、模糊了戀綜最核心的價值,只怕磕糖的人也只能悻悻離去了。畢竟誰願意在戀綜里被喂一嘴的拙劣的「工業假糖」,小甜劇它不香嗎?
戀綜不斷被創作者玩出新花樣。雖然仍是情感觀察類戀綜一家獨大,但旅行、劇綜交互式、推理等多重玩法,新婚、列車、好友等多種場景關係的戀綜也在被挖掘。為何觀眾仍感覺好看的戀綜越來越少了?
答案是,市場不乏概念、模式、群體的創新,但真正打透這些概念且與素人嘉賓高度融合的卻是少數,更多是淪為噱頭,也讓戀綜難以真正走出同質化困境。
《半熟戀人》之所以動人,在於它真正抓住了時下30+群體的情感現狀和訴求,並通過素人嘉賓深刻探討了這一話題。但是到第二季,嘉賓的年齡段在拓展、節目機制在改革、引導觀眾磕CP的目的太赤裸,都模糊了「半熟」的獨特性:
比如以張寶兒複製羅拉的爆款人設,卻不被網友認可;希望以CP綁定滿足大眾的磕糖快感,卻忘了CP粉最愛的便是愛情朦朧期特有的美妙。節目的豆瓣高贊評論里,多位網友提及「像《心動的信號》」。創作者太迫切想要複製成功模式、又渴望有所新意,最終兩頭不討好。
概念、模式難以貫徹外,相對固化的「選人標準」也是創新走向模糊的「元兇之一」。這裡的選人,不僅是指素人嘉賓,還包含了明星嘉賓、情感專家等。
比如戀綜仍逃不脫「高顏值、高收入、高學歷」的素人選擇標準,這或許在最初確實是一道優質「戀愛代餐」,但長此以往難免審美疲勞。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戀綜也在不斷豐富嘉賓庫,體制內打工人、大廠員工、自由職業等逐漸出現在節目中。
另一方面,流水的戀綜,鐵打的明星嘉賓和情感專家。戀綜明星嘉賓在吳昕、王子文、杜海濤、張雨綺等之間不斷排列組合,進能親身上陣「示範」戀愛模板,退可坐守觀察室金句頻出。只是她們能到底是腹有詩書、有效輸出,還是單純的清醒人設、金句效應,又是後話。
同時,明星嘉賓的情感話題,又會「吃掉」大量節目本身關於細分人群情感問題的探討。而依託明星情感窺私慾這種短期獲取流量的方式,同樣在扼殺創新。畢竟大多數創作者都會選擇一條好走也看起來繁花錦簇的道路。
大眾愛看的戀綜到底什麼樣,越來越不好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創新是唯一的未來。而我們也希望留給創新更多空間,也期待創作者能夠更堅持一點、更鑽進去一點,讓創新真正滲透到戀綜的土壤里。
市場基本盤穩定、星素結合的嘉賓陣容、相對固定的錄製場景,都決定了戀綜仍是平台降本增效、「以小博大」的堅定選擇。當下,各大視頻平台的戀綜布局也已經完善,各有風格、差異化競爭。
騰訊視頻以《心動的信號》《半熟戀人》搭建起了20+、30+等不同年齡群體的戀綜群,也完成了兩次市場風向的引領;芒果TV以婚戀不同階段為切入點打造了情感綜藝的大閉環,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用戶;優酷則瞄準了母胎單身等限定人群的戀綜,以「小而美」破局;愛奇藝布局不多勝在IP效應顯著。
這是戀綜前五年發展的總結。五年為一征程,2023又是嶄新的開始,雖然Q1缺少了幾分驚艷,不過接下來同樣是一場綜N代和新綜藝的混戰。新概念綜藝仍是平檯布局的重點,《好友好有愛》刷新國產戀綜尺度的同時,《帶朋友戀愛特快》《愛的高級道》等同樣市場期待值頗高。
一貫被吐槽沒有「售後服務」的戀綜,也以小體量衍生節目打開了戀綜的「增量空間。《愛情這件小事》《她的心動周末》等先後上線,戀綜CP的團建和戀綜嘉賓的「返場」無疑戳中了很多人的肺管子。當然芒果TV的《戀愛到結婚的距離》,作為《妻子的浪漫旅行》的售後定製,則又是一種頗為新穎的玩法。
新概念綜藝、衍生售後,平台對戀綜的熱情從未消退,不過最終所有的一切仍要回到內容:當素人網紅捷徑、廣告主強勢、影綜分流都不可逆時,大眾的情感闕值、磕糖闕值越來越高,戀綜如何保持自己的可看性?這顯然是新的節點市場向創作者提出的問題。
這場關於人類情感的「大逃殺遊戲」,只有創作者堅持以真心換真心,才能再度成為觀眾的心頭好。而2023年,在各種帶著好友談戀愛、新疆雪原的浪漫大冒險、亦或是戀愛版「楚門的世界」里,我們也期待一個新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