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夫水溶肥】玉米密植更高產,到底害了多少人?真相終於揭開了

2022-03-30     勒夫水溶肥

原標題:【勒夫水溶肥】玉米密植更高產,到底害了多少人?真相終於揭開了

玉米密植這麼多年,幾人歡喜幾人哭?可是,密植玉米的弊大於利,多少人真正思考過呢?

作者在2011年那一年「頓悟」:密植玉米「坑太深」,於是對此展開了深深的思考和分析。那個時候,「不能」也「不敢」公開質疑密植,因為,當時很多人對密植已經「痴狂」,稍有質疑就會被別人的 「噴上一臉唾沫星子」。

玉米密植更高產嗎?

直到2016年的年底,作者才公開寫成且發表了《「七論」玉米降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一文,正式打響了「質疑密植,反對密植」第一槍。

當年,作者知道的3位種業公司的老闆,其中的一位深陷在密植玉米的虛幻中,籽粒機收的觀摩活動,和上烘乾塔設備,密植玉米品種審定了一大堆,但是,他至今也沒有發財,反而外債纍纍。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不如他的另外的兩家種業公司的老闆,因為有「稀植大棒品種」,這兩家都是年利潤幾千萬元。

還有,某一個號稱「抗高溫」的耐密植紅軸品種,曾紅極一時,但在密植上因為頻頻出現莖稈折斷,也逐漸的被市場冷落。

可以說,除非極個別早熟7天以上的品種,或者是在第三四五積溫帶上的「小眾品種」,或者是在「少雨少風」的小區域種植,95%以上的玉米品種,還是「適當稀植」為好。為什麼呢?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證據之一:相對耐密植的鄭單958,也是3500株和5000株的產量基本相當

這是中國農科院馬興林博士對3個玉米種植區10幾個省的多年科研結果。而且,高密度條件下,減產減收的風險加大。

證據之二:河南省農科院郭書磊博士的科研結果,玉米高密度倒伏率增加近90%

下圖是河南省農科院郭書磊博士科研結果:玉米高密度種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減產——基本上是「十密九倒」。

證據之四:山東農業大學李廣群碩士認為,玉米高密度誘發倒伏

據山東農業大學李廣群碩士研究結果:玉米株高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導致節間拉長,抗倒能力隨著株高穗位的增高而降低。

證據之五:過高的種植密度,影響籽粒灌漿而導致減產

某雜誌的論文指出(下圖),過高的種植密度,影響籽粒灌漿而減產。

證據之六:密度大,抗倒差,空稈多

這是某玉米專著的截圖,如果玉米種植密度大,由於株間蔭蔽、陽光不足,體內有機養分缺乏,也會使植株軟弱、空稈率增加,嚴重地降低產量。

證據之七:「過於密植」的前提下,抗倒劑也「扛不住」

在大風大雨「大樹也被颳倒」的時候,河北衡水武邑縣一農資經銷商,他銷售的兩個大廠家的名牌抗倒劑,竟然在90%的地塊「不管用」——也沒能抵抗住倒伏。

請注意,沒有「絕對不倒伏的玉米品種」,同樣的大風大雨「大樹也倒下」的情況下,別人家的玉米倒伏嚴重,而你家的玉米不倒伏或者倒伏輕微,年年「強過地鄰」,你能不能做呢?

大家再想一想:「賣農資的」對玉米控旺劑怎麼用才能最好,真正懂的,又有幾個人呢?——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們研究玉米抗倒技術10多年,降低玉米密度+2個品種「白夾紅」混播+噴施「二控八防」10組合,是讓抗倒能力提升500%~1000%的最佳的方式。

證據之八:越是旱薄地、鹽鹼地,越是要稀植

據《乾旱地區農業研究》刊載的尚虎山助理研究員的科研結果證明,乾旱地區玉米密度增加,莖粗減小極顯著(莖稈變的很細),抗倒性降低,穩產性減弱。

李少昆博士曾明確指出:增加密度不僅是一個「品種耐密性」的問題,它和種植技術、管理水平、地力條件等都有關係。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塊,密度肯定要降低。

比如:在河北滄州黃驊和滄縣一些「望天收」的旱鹼瘠薄的耕地,種植國審「八強十號」——「稀植大棒型」品種,一米留苗三棵(畝密度3368株),在當地表現很好。

證據之九:玉米高密度,會加重「五大風險」

據《農村科學試驗》報道,玉米高密度帶來的三大弊端:抗旱變差,抗倒變差,空稈率增多。另外,高溫熱害的加重,病害的加重。

證據之十:密植並不高產,因為玉米產量都是「來自氮磷鉀」的結果

沒有足夠的氮磷鉀供應,任何玉米品種都不會高產。不管是施肥,還是土壤肥沃,只有供應足夠的氮磷鉀才能形成產量。

在李少昆博士的著作里,明確指出了,每生產1000斤玉米籽粒,需要吸收22.8斤純氮(摺合45%尿素約50斤)、7.8斤純磷(摺合46%磷酸二銨17斤)、22.5斤純鉀(摺合60%氯化鉀38斤)。

一些高產的典型案例,他們為了推銷品種或者申報項目,都是人為地「巨量施肥」和「精細化管理」的結果。比如,我國某一位農業專家,曾在電視上脫口而出:他創造高產記錄的試驗田,一畝多投入1000多元錢,實際上是賠本的!

證據之十一:玉米密度大小和畸形穗比例成正比

下圖某農業技術人員的文章,密度過大,影響通風透光,容易出現「苞葉短」(果穗露頂),空稈,花粒,禿尖以及瘤黑粉病的加重。

證據之十二:玉米秸稈多了,棒子就小了、也輕了

玉米由於「密植」增加了30%玉米秸稈,那麼,整個地塊的玉米棒子至少縮小40%以上。這是因為,同等的肥水供應了「玉米秸稈」,等到長棒子的時候 「養分就不足了」,而且,還因為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光合作用不好,抗病蟲能力變差,抗旱能力變弱等等弊端,棒子又小,籽粒又輕。

如果,同一塊地,種植同一個品種,同樣的肥水管理:

一個平米留苗5株(畝密度3300株),可以有10斤生物產量=5斤秸稈+5斤玉米棒子。

但是,一個平米留苗7株(畝密度4600株),那就是10斤生物產量=6斤秸稈+4斤棒子,或者是7斤秸稈+3斤棒子。

秸稈產的多了,必然導致「棒子的損失」。

請用你的智慧頭腦思考一分鐘: 如果你請朋友「喝羊湯」,是3個人喝3碗羊湯(普通玉米品種,正常條件下的「單株營養水平」),還是3個人只喝2碗羊湯(小棒子「怎麼長也長不大」的玉米品種,在高密植條件下的「單株餓肚子」),或者是2個人喝3碗羊湯(如稀植大棒型品種「沃玉3號」、「八強十號」、「洪雨7號」等品種的稀植栽培,一個棒子1斤左右,最大棒子重量1斤半)。這樣對比一下,你是不是立刻提升了農業智慧呢?!

同一個「耐密品種」都是畝用100元肥料,種植密度由5000株,改為3700株(減少密度26%),相當於每一株玉米吸收肥料是「密植玉米」的135%的施肥量。不但把「浪費在秸稈上的養分和水分」更多地轉向供應玉米果穗,而且,田間通風透光更好,光合作用更強,更利於玉米提升抗旱、抗病、抗倒、耐高溫熱害能「抗災能力」,從而實現「適當稀植,更加高產」。

2020年,「不禿尖的紅軸大棒品種」猛牛牌十星七號,在畝密度4500株時單穗均重0.615斤(株距25厘米,摺合畝產鮮棒2767斤),在畝密度3700株時單穗均重0.822斤(株距30厘米,摺合畝產鮮棒3041斤),在畝密度3368株時單穗均重0.93斤(株距33厘米,摺合畝產鮮棒3132斤)。降低密度18%和降低密度25%,增產幅度卻都實現了「增產1/10左右」。

所以說,除非是「怎麼長,也長不成大棒」的玉米品種,大部分玉米品種是「耐密品種適當稀植,大穗品種必須稀植」,這是理性又科學的智慧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95d982e348fb173df15045da8a4d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