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通透」

2023-01-28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吳曉波:「通透」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中國的產業創新,仍然需要一大批不怕死、不認命、敢扎硬寨、肯打呆仗的敢死隊員。你們還在嗎,你們在哪裡呀。

文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大年初一,我就往山里跑了,去的是莫干山西北麓的一個小村子,叫仙潭村,那裡有個碧塢度假區,小小的山坳里,居然東躲西藏地有十多家精緻的民宿。

很多人並不知道,「民宿」這個詞是1990年代中期第一次出現的,而誕生地就在莫干山。當年有一些杭州的文青跑去租賃農屋,改造成頗有文藝氣質的旅舍。後來這股風刮到了麗江,竟比莫干山還出了名。

我住的民宿算得上是第三或第四代了,開發者是寧波的幾位企業家,其中一個是我的小學同學小寶媽媽。他們出手比當年的杭州文青要大多了,投資動輒幾百萬,連設計師請的都是建築界的名角。

到初三那天,我正在屋子裡為任澤平助陣,寫那篇已經不見了的專欄,小寶媽媽的聲音就在樓外響了起來。她居然帶了三十多個朋友來,要在這裡禪修七天。我零零星星地見了幾位,其中有兩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其餘的生意也都做的頗為不凡。我隨口問他們:「你們大概都多大的年紀?」

「我們這群人都跟小寶媽媽前後腳,是從一個兔子到另外一個兔子。」一位男士對我說。

我的心裡噔的動了一下。記得有一次跟胡潤閒聊,我問他,在每年公布的胡潤富豪榜上,2000多個上榜者,年齡最為集中的是哪一段?他告訴我,大約一半左右的人是「從一個兔子到另外一個兔子」,即1963年生人到1975年生人。

細細一想,也是對的。這一年齡段的中國人,算得上是本輪改革開放最大的既得利益群體了,也是最為幸運的一代人。在他們的生命中,「文革」是一個「背景」,儘管少年時期餓過肚子吃過苦,然而卻趕上了市場改革和恢復高考,而當他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正是遍地黃金的90年代,只要肯干、腦筋不笨再加上一點好運氣,大多都成了某一行業的佼佼者。到今年,1975年出生的人已近「知天命」,而1963年生人剛好步入六十整歲。在現今的年代,他們並不衰老,而恰恰正是枝繁葉茂的當打之年。

跟這群企業家在一起,聽他們海闊天空的閒扯,我突然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通透。

「通透」,如今是這一代人追求的境界。為人要通透,做事要通透,看世間百態要通透,甚至喝上一口好酒,也要喊一聲「通透」。

那麼,什麼是通透,他們七嘴八舌地告訴我。

——通透是「與金錢和解,不會視之為糞土,也不再拜之為上帝」。

這代人出身草莽,一生性命投注於商海,除了賺錢做生意,別無所好,別無所能,金錢是溫度計,金錢是衡量儀。就生活藝術的趣味而言,他們的耳朵是聾的,他們的眼睛是盲的,他們很早就被嘲笑「只買貴的,不買對的」。而現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顯然正在改變,他們開始學習花錢,學習用「時間」購買比奢侈品更貴的東西。當他們與金錢和解之時,其實也是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通透是「知進退,知好歹,知取捨」。

這代人輕知識,重經驗,賭性極大,相信「凡是我們用生命去賭的,一定是最精彩的」。他們做起事來兇猛無比,不給別人留後路,也不給自己留後路,以冒險為樂事,視禁區為無物。如今的他們開始認慫怕死,不再無所畏懼,不再一往無前,不再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也正因此,服輸有本錢,承受有底線,他們不在任何事情上All in或「梭哈」,無論是事業還是感情。

——通透是「你說的都是對的」。

這代人曾經極其的自負,覺得自己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天下的規矩和政策都是拿來突破的,財務報表是最硬的道理,創新規模是最後的話語權。如今的他們開始躲避爭吵,退讓留白,低頭、彎腰、跪下,身上的器官竟變得靈活了起來。儘管在內心,他們仍然有自己頑固的堅持,但是在表現上,則百轉圓滑,即便被逼到了牆角,心裡跑過一萬匹草泥馬,空中仍然飄過七個字:「你說的都是對的」。

我是他們的同代人,看見他們如同看見自己。在過去的那麼多年裡,作為一個「介入的旁觀者」,我曾在《大敗局》《激盪三十年》里無數次地描述和記錄過這代同齡人的一切。

那天,在仙潭村那個暖和而嘻鬧的冬夜,看著他們一個個的「通透」起來,我的心裡竟然百味雜陳,平白的生出兩聲嘆息,淺的那一聲是讚嘆,深的那一聲是悲嘆。

從野蠻到通透,既是生理和心理的必由之路,或許也是時代的倒逼與成就。這代人所謂的「通透」,不是安德魯·卡內基式的,也不是稻盛和夫式的,而是非常的當代中國。

它不是躺平,不是油膩,當然更不是擺爛——我一直認為,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歸屬是王永慶、包玉剛和何鴻燊式的,最後一定會死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他們的通透,首先是在心理上放過了自己,「眼往高處看,人往低處走」,知進能退,不滯不隔,願賭服輸,概括承受。

他們還會兢兢業業地做生意,當景氣好的時候——譬如2023年的今天,還是會到處找項目、談投資。可是,他們會「適可而止」,會畏懼求存,會惜力,會留後路,會隨時準備撤出戰場。

但是,我想,中國的經濟改革還在半途之中,過去以為克服的問題,竟然又會以常識的面孔再次混沌地出現。中國的產業創新,仍然需要一大批不怕死、不認命、敢扎硬寨、肯打呆仗的敢死隊員。

這個國家還沒有通透,你們怎麼就通透了起來,你們配通透嘛。

今天的敢死隊員們,我的「激盪」文字里的男女主角們,你們還在嗎,你們在哪裡呀。

2月17—19日,《吳曉波季度講堂》首課開學,吳老師將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講述中國經濟三千年。5月,於日本箱根共赴春約,共論當代中國企業變革簡史;8月,於安徽歙縣赴夏之約,探究中國式戰略的範式;11月,於大理赴冬之約,論道資本、政商與民營企業。

點擊按鈕立即報名

本篇作者 | 吳曉波| 當值編輯 | 楊帥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圖源 | VC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b517be64c28dfb20354dae52ece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