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小,麻醉風險就小?全麻會讓人變傻?|世界麻醉日

2024-10-16   揚子晚報

10月16日是世界麻醉日。很多人對於麻醉的認知存在一定的誤區,一方面認為麻醉醫生的工作很輕鬆,打一針就「完事」了;另一方面也很擔心,全麻會不會影響智力。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青介紹,麻醉經代謝後,並不會對人體造成持續性影響;而麻醉醫生的工作也並非「打一針」這麼簡單。

麻醉不是「攔路虎」,不背讓人變傻的「鍋」

「手術小,麻醉風險就小?」「全麻會讓人變傻?」這是麻醉醫生術前訪視時最常聽到的諮詢。

李主任科普道,圍術期患者的風險一方面來自手術風險,另一方面來自麻醉的風險。

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手術越大、越複雜、手術時間越長,患者面臨的麻醉風險也越大,例如同樣的病人,闌尾手術的風險比肝癌的風險小,乳腺手術比心臟手術的風險小。此外,影響麻醉的風險還與年齡、身體狀況、心肺功能、自身病情和並存疾病等因素相關。

針對麻醉可能「降智」的說法,專家解釋道,現在臨床使用的麻醉藥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藥物相關的作用具有可逆性、暫時性和可控性。「一般患者在用藥後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經肝腎等代謝出去,對人體所產生的影響是極小的。」李青主任醫師說,「等麻醉藥物體內經代謝完全消除後,麻醉作用也會同步消失,並不會持續作用於人體,也不會對人體造成持續性影響。」

專家強調,麻醉不是「攔路虎」,它是患者手術時要闖的第一關,良好的麻醉技術才能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因此大家不要對麻醉有所誤解,從而抗拒手術,甚至拒絕手術。

「打一針」僅是麻醉醫生的基本功

麻醉相當於一次「飛行」,所謂的「打一針」只是飛機的「起飛」階段,下面還要全程負責「巡航」(麻醉維持)和「降落」(術後復甦)。

專家介紹,每台手術前,麻醉醫生都要仔細研讀患者的檢查報告,進行麻醉前訪視,評估他們對麻醉的耐受性。同時要與主刀醫生充分溝通,根據手術時的體位、切口位置、手術持續時間等因素,綜合判斷選取合適的麻醉技術、位置、劑量等,最終制定出個性化的麻醉方案。

一般心臟手術、腦部手術、胸腹腔內手術等大型手術以及複雜手術多選用全身麻醉,剖宮產手術、腹部以下手術、下肢手術多選用半身麻醉,局部麻醉更適合牙科手術、皮膚表淺腫物切除術、眼科手術等小型手術。

李主任指出,「打一針」僅僅是麻醉醫生的基本功,其更重要的職責是對手術全程的管理,儘可能減少麻醉風險,維護患者在整個圍手術期的生命安全,包括對患者呼吸、循環和人體內環境的調控,以及對危重症患者的搶救。

麻醉醫生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全程寸步不離地觀察監護儀,確保患者麻醉狀態下生命體徵穩定。當患者術中突發大出血、過敏性休克、呼吸循環衰竭、心臟驟停、 肺栓塞、羊水栓塞等隨時會危及生命的突發情況時,要以最快的速度查看患者各項指標情況並迅速做出處理直到他們轉危為安。

手術結束也並不意味麻醉工作的結束,麻醉醫生還要繼續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直至患者術後完全甦醒。等他們安返病房後,第二天再去患者床前進行詳細的術後訪視,防止術後各種併發症的發生,並指導緩解術後鎮痛。

通訊員 張力 屈璟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