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朱可夫於1915年應徵加入到沙俄騎兵部隊,自此開始其驚艷四座的戎馬生涯。
「(朱可夫)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在跟隨部隊四處征戰的過程中,藏在血液里的軍事天賦得到飛速展現。一戰爆發後,年僅19歲的朱可夫,在入伍僅兩年後就獲得了2枚奧爾吉十字勳章。
無論是在一戰、二戰當中,還是在國內大小戰爭當中,朱可夫都立下了無數戰功。也正是因為這一身實打實的,任何人都無可指摘的戰功,使得其能夠在內部政治最為動盪和黑暗的時候,依舊屹立不倒。
然而,可惜的是,朱可夫雖然在軍事上才能出眾,但在政治上,卻稍有欠缺。
驅逐中央
「由於聲譽過高,(朱可夫)被外放為敖德薩軍區司令員。」史達林執政時期,朱可夫的聲譽已經非常高。功高震主鋒芒畢露的道理說出來都懂,但想要做到卻很難。朱可夫做起事來大刀闊斧,說起話又直來直往,因此在有意無意間,早已經得罪了一批人。
史達林注意到了朱可夫的「桀驁不馴」,也注意到了朱可夫在軍事政治上的「野心」,於是在1946年朱可夫回到國家,擔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派人搜集了大量朱可夫意圖發動軍事政變的「證據」。
然而,當史達林想要以此逮捕朱可夫的時候,科涅夫等元帥卻據理力爭,堅決駁斥了一項項莫須有罪名,為了防止事態惡化,最終史達林只是將朱可夫一貶再貶。
朱可夫先是被黨中央委員會開除,被降職,接著又被接連貶到敖德薩軍區和烏拉爾軍區擔任司令員,離中央越來越遠。
事實上,史達林雖然忌憚朱可夫,但同時也欣賞朱可夫的軍事才能,將其發往遠離政治中心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對他的保護」。
當時蘇聯政治中心暗流涌動,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如果繼續重用朱可夫,難保朱可夫在不經意間將自己送上死路。相反的,自己對其一貶再貶,等後續赫魯雪夫或是貝利亞等人上台後,朱可夫反而有可能得到重用。
據說,史達林去世前,曾將朱可夫召到自己跟前,想和朱可夫說些什麼,但最終什麼都沒來得及說就離世了。
在史達林逝世後,蘇聯中央權力的鬥爭進入到了白熱化。當時,權力中心的幾個人主要是貝利亞、赫魯雪夫和馬林科夫等人。貝利亞以為自己掌控了情報機構就能十拿九穩,所以行事大膽,在和赫魯雪夫的鬥爭過程中「占盡了上風。」
然而,當朱可夫選擇支持赫魯雪夫之後,局勢瞬間就發生了轉變。
政變風雲
「1952年後(朱可夫)相繼任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為了得到軍方的支持,很多人都試圖拉攏朱可夫,赫魯雪夫也不例外。因為貝利亞集團一家獨大,所以赫魯雪夫等人便聯合起來拉攏了朱可夫元帥。
1953年6月,貝利亞出席了馬林科夫所主持的會議。在會議上,馬林科夫率先站起來對貝利亞發難,然而因為緊張,馬林科夫說話吞吞吐吐磕磕巴巴,遠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赫魯雪夫站了起來一把接過馬林科夫的話頭,繼續對貝利亞大聲呵斥。貝利亞迅速意識到情況不對,趁人不備,暗中將手伸向自己的公文包準備摸槍,然而還沒等摸到槍,赫魯雪夫就發現了貝利亞的動作,立即朝隔壁大喊朱可夫元帥的名字。
早就埋伏好的朱可夫聽到呼喊後,立即「帶著十幾名高級軍官衝進會議室。」朱可夫直接用手槍抵住貝利亞的頭,讓其舉起手來。有以朱可夫為首的軍方做支持,貝利亞集團飛速坍塌,僅半年後,貝利亞就被執行了槍決。
在貝利亞集團倒台後,為了得到朱可夫的支持,赫魯雪夫將朱可夫的地位不斷抬高。這時的朱可夫不僅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利用自己的職權對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直接將蘇聯軍隊從原來的「二長制」改為了「一長制」。
「二長制」,即為每個軍事長官都配備一個同級別政工幹部,方便相互制約,方便中央領導,「一長制」,即軍隊各級機構都僅設立一個最高軍事長官。
僅從軍事角度來考慮,朱可夫這種改革確實能「利於軍隊的高效運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這將大大削弱中央對各個軍隊的管控力,一旦發生異變,中央很難通過軍隊內部關係來迅速制衡控制局面。
盛極必衰
「1957年(朱可夫)協助赫魯雪夫擊敗對手。」赫魯雪夫自然不會喜愛朱可夫的這些改革,但當時自己地位不穩,還需要藉助朱可夫的力量來扳倒對手,因此赫魯雪夫選擇了虛與委蛇。
1957年6月,蘇共中央主席團召開了會議,曾經和赫魯雪夫一起扳倒貝利亞的馬林科夫,此時站在了赫魯雪夫的對立面。馬林科夫等七人一起要求赫魯雪夫自行辭去其第一書記的職務,赫魯雪夫對此拒不接受,並表示要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即擴大投票的人數。
對於這一招緩兵之計,最重要的點在於能否短時間內拉來足夠的票數。如果光是憑藉自己的威望,必然不夠,但有朱可夫的加持,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在朱可夫的號召之下,「全國300多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都乘坐火車和飛機趕到了莫斯科。
有了朱可夫的大力支持,赫魯雪夫先是穩住了自己的地位,接著,迅速對馬林科夫集團進行了打壓。然而,在將馬林科夫集團扳倒之後,朱可夫的「作用」就不是那麼強了。甚至,比起其對自己起到的積極作用來說,其本身所代表的「威脅」要更為巨大。
和依舊讓朱可夫當司令,只是讓其遠離政治紛爭的史達林不同,赫魯雪夫謀定而後動,將一切鋪墊都做好後,直接一舉免除了朱可夫的蘇聯國防部部長職務,並取消了其黨中央主席團成員,以及中央委員的資格。
經曆數次政變,最後又回歸於寂靜的朱可夫元帥,這一下才大夢初醒。在這之後,朱可夫再也沒能重返政治中心,在晚年時光里,朱可夫時常誇讚起史達林。
1973年年底,朱可夫的妻子「加林娜因乳腺癌病逝」,受到巨大打擊的朱可夫在這之後,病情迅速惡化,1974年6月,帶著人工呼吸器的朱可夫在靜默中離開了世界。
早在赫魯雪夫時期,蘇聯情報機構就一直在密切監視朱可夫的一舉一動。朱可夫去世後,蘇聯向情報機關克格勃下達了一條指令,讓其密切監視朱可夫的三個女兒。
「二十四小時的監視。」飽受限制的三個女兒,不僅要承受父母接連去世的巨大悲痛,還要承受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監測。
這種艱難的狀況,一直到蘇聯解體才得以結束。蘇聯解體後,三個女兒終於得以恢復自由。朱可夫元帥戎馬一生,為人正直剛硬,即使是在蘇聯最為動盪的大清洗歲月當中,朱可夫也從未在任何誣陷戰友的逮捕文件上籤過字,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小結:
「(朱可夫)有三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艾拉和二女兒埃拉,是朱可夫和第1任妻子阿·基葉夫娜結婚後所生。在朱可夫被下放的時候,妻子留在了莫斯科,而後兩人感情變淡漸行漸遠。小女兒瑪莎,是朱可夫和患難與共的妻子加林娜所生。
自赫魯雪夫將朱可夫撤職之後,朱可夫一家就一直在被情報機關嚴密監視。1974年,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朱可夫元帥在病痛中於莫斯科溘然長逝後,蘇聯又給克格勃下達了對三個女兒24小時監視的命令,高層對於朱可夫一家的忌憚,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