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 行業的大會策劃還能這麼「玩」呢?

2023-11-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原標題:ToB 行業的大會策劃還能這麼「玩」呢?

下面是筆者整理分享的一篇ToB 行業中關於以客戶體驗為核心出發進行的全流程策劃的內容,大家一起跟著筆者的思路往下看看,了解相關內容,或許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哦!

下面是筆者整理分享的一篇ToB 行業中關於以客戶體驗為核心出發進行的全流程策劃的內容,大家一起跟著筆者的思路往下看看,了解相關內容,或許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哦!

時隔半年,第六篇「周記」它來了!之所以更新頻率慢,是近半年工作從專業性上來說沒啥挑戰。不思考也可以完成的很好。(沒有,不是

不過近期確實有項工作是首次接觸,挑戰頗多。那就是負責公司年度大會的客戶體驗全流程策劃!

PM直接在大會舉辦前三周!前三周!把這部分活「甩」給了我。雖然關係好,但我還是忍不住想罵他。

說實話一開始我整個人是蒙圈的,因為從來沒有深度參與過任何與線下活動相關的工作!

而且這個板塊是今年新增的,本人毫無思緒、也無歷史參考可借鑑,連網上搜都搜不到。

於是和PM發生了如下對話:

我:老闆是咋想的,要新增這個板塊的工作?

PM:今年主要是想要有些新東西,具體什麼樣的你可以先想,我們再對。

我:有錢嗎?有人嗎?有資源嗎?

PM:你先想~

我:老闆是咋想的,要新增這個板塊的工作?

PM:今年主要是想要有些新東西,具體什麼樣的你可以先想,我們再對。

我:有錢嗎?有人嗎?有資源嗎?

PM:你先想~

對話結束。得,我悟了,沒錢沒人沒資源!

甚至沒人想好了這個工作具體要幹嘛!

哭苦!(以至於最近朋友圈發瘋的頻率也確實高了不少)

甚至IM簽名改成了

好在項目終於結束了!所以有這麼好的內容素材,我必須來篇「周記」一吐為快!

一、下定義,圈範圍

因為「客戶體驗」這個概念/範圍真的很大:議程設置、講師質量、場地環境、會議流程、後續服務等等都是能夠影響到參會客戶體驗的因素。通常情況下,上述每一部分都會有對應的人去負責,單拎一個人橫向統籌「體驗感」這件事,根本不現實(懂得都懂)。

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我「重新定義」了客戶體驗,把策劃的核心思路聚焦在:如何提升客戶「互動」體驗,激發「互動」意願的同時,還能給(傳播、招募、直播)等帶來數字指標的增量。

二、客戶體驗旅程

明確了體驗邊界,那就開始畫圖吧~

不畫不知道,一畫嚇一跳啊!家人們誰懂啊!怎麼有那麼多環節啊!而且我就一個人啊!我怎麼乾的完啊?(日常發瘋)。

啊,可惜現實就這樣呢,該怎麼辦呢?(喝杯酒,冷靜一下)。

沒辦法,受限人力、預算、資源等客觀因素限制。

只能淺淺給自己定了個策劃原則:「放棄大而全,抓highlight」。

三、「TA」需要而非「你想給」

想要給客戶提供良好的體驗感,一定要把握住「TA」需要而非「你想給」的原則:

  • 「TA需要」指用戶需求和期望,這意味著需要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和行為習慣,以滿足他們期望。
  • 「你想給」則是指企業或組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這並不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

如果企業或組織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服務,那麼可能會忽視用戶的需求和期望,從而導致用戶的不滿。只有關注」TA」的需求,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他們的體驗。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八階段模型,我緊緊圍繞其中的「尊重需要「、「認知需求」、「審美需求」進行了客戶體驗策劃。

故繼續畫圖

基於需求模型,以及我方想要達成的核心目的設計了各階段的Highlight。

PS:以上所有環節的內容策劃、設計對接、H5原型交互邏輯、用戶推送、財法溝通、供應商對接等等均由我一個人完成。

不堪回首的一段日子,堪比牛馬,純純工作奴了。(你說誰能不瘋?)

PS:以上所有環節的內容策劃、設計對接、H5原型交互邏輯、用戶推送、財法溝通、供應商對接等等均由我一個人完成。

不堪回首的一段日子,堪比牛馬,純純工作奴了。(你說誰能不瘋?)

接下來就為大家拆解一下執行思路與效果達成情況~

四、「一封信」:致數智先鋒者

過去我們在進行大會宣傳時,就是面向用戶發個海報宣告昭告大會啟幕了,主打就是發通知。這次我們不一樣!

相信很多人都收到過類似《XX致用戶一封信》,咋看之下我們的「一封信」好像也沒啥特別的。

如果!你以為我們只是簡單的發了一封普通的信,那就大No特No!

策劃之初,拉了後台數據一看70%以上存量用戶使用的都是網易郵箱。

那網易郵箱用戶規模多大,知名度多高啊!

畢竟國內免費郵箱Top3!

試想一下,如果以網易郵箱的第三方視角去發布這一封信,會不會引起用戶好奇心,更願意點擊郵件閱讀呢~

誒,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

這一環節我們主打一個原則那就是「蹭」。

1. 怎麼「蹭」?

首先以「網易郵箱用戶」作為Title,營造網易郵箱為所有用戶群發消息的「假象」,引起用戶好奇心。其次信件內容以回憶殺為主,細數網易發展歷程:從PC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當下的數智時代,引出大會主題,邀請新老用戶報名參會,共赴新征程。

最後以「一封信」作為傳播事件,全渠道推送,並發布媒體解讀專稿,擴大外部傳播聲量。

2. 效果如何?

「一封信」引流的報名用戶占總用戶的10%,所有引流內容中效果排名第一。媒體解讀專稿閱讀量15,000+。

五、「一張票」:大會紀念珍藏

一張票的靈感其實來自「杭州亞運會」以及夾帶私心,本人很愛儀式感這個「東西」。

因為我線上買了比賽門票,結果不給紙質版的,只提供了電子票留念。(真的很氣)。

所以不好意思,創意借我用用。(鞠躬)

當然實際原因不會這麼粗暴簡單,主要還是想有一條故事線可以把線上線下串聯起來。

哎嘛,這不就來了嘛!

「一張票」其實是最好的故事載體了!

亞運會比賽沒白看,錢沒白花,活學活用本人。(感恩的心)

1. 怎麼「串」?

1)線上部分

電子票H5:對線上已報名用戶推送以大會KV、主題延展而來的H5,內容涵蓋:會議議程、參會指南、電子票領取方式,讓已報名用戶在大會開始前,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被「照顧」,增加參會儀式感。(電子票H5:m.sf.163.com/event/dg_guide )。

裂變引導:錨定已報名用戶的朋友圈:通過視覺設計,滿足用戶審美需求,加之利益點引誘轉發分享,提升精準人群的參會報名數。

(至於獎品具體是什麼,你猜!哈哈哈)

2)線下部分

H5在大會期間訪問UV 2,000+,參會指南UV 300+,電子票裂變報名用戶到場率54%,公開招募渠道到場率排名第一,僅次於銷售定邀。

六、「一份禮」:禮輕情意重

說實話今年伴手禮的預算是真少,人均到頭上幾十塊錢!怎麼辦呢?品質層面著實是受限了(沒想到吧,是真窮。我也沒想到)。只能在材質細節、造型美觀、文化故事性上做了著重考慮。簡單來講就是「說故事」。

1. 怎麼「說」?

1)材質細節

2)造型美觀與文化故事性

在此跪謝跟我一直合作的供應商~預算少、工期緊、要求高還能順利保障貨物如期交付!(有需要可以找我推薦)。

2. 效果如何?

會後用戶調研中,大會伴手禮在參會印象深刻度排名並列第三,超過部分分論壇演講。

七、「一張圖」:數字+打卡地圖

今年大會有個特別的策劃:「以展帶會」!邀請了各類生態夥伴,集團其他ToB業務,加之自身業務,大會展區面積十分大。

為了保證所有的展位都能夠有用戶關注,我們設計了展區互動打卡環節。

1. 怎麼「打」?

復用「一張票」的元素,在紙質票的背面設計了「數字+打卡地圖」。

吸引參會嘉賓往位置較「深」的展區參觀。

「一張票」串聯起了線上裂變與線下互動的同時。在打卡互動環節,我們也設計了線下反哺線上的抽獎鏈路。(關注公眾號參與抽獎)。

2. 效果如何?

大會當天因互動而關注公眾號的粉絲占參會人群的56%。約一半以上的參會嘉賓停留駐足過展區,大會展區在參會調研中印象深刻度排名第二。

八、「一視頻」:精準投放

原計劃在線上直播互動策劃了很多好玩的環節,供應商也找好了,結果預算審批不過,故統統砍掉。(sad.5555)那咋辦呢,沒多少錢的情況下,還能做什麼呢~

誒,有了。直播觀眾體驗上還能做優化,大會到場率這件事情大家都懂,不會有100%的人會真正來到現場。

那怎麼才能讓這波沒來的人也能看到呢?

畢竟咱也不是雲棲大會,關注度有辣麼高,用戶報名後會主動想著來看。

得,你不主動,那就我們主動唄~

在此感謝騰訊廣告,可以定向投放直播至目標人群的朋友圈。

既跟已報名用戶建立了聯接,又有效拓展了潛在的新報名參會用戶,實現信息的精準傳遞。

那具體怎麼圈、圈了什麼、圈了多少是秘密呀(bgm)就不在這裡說了~

1. 效果如何?

投放2天,大會事件曝光200w+,點擊率1.3%+整體高於行業水平大會前一天投放以報名招募為主,到場率17%接近公開招募的平均水平大會當天視頻號創新高16,000+這次屬於一分錢帶來了三份效果,誰不誇我一句精打細算小能手~

九、「一問卷」:大會滿意度

既然是以客戶體驗為核心出發進行的全流程策劃,那在會後自然要收集參會客戶的真實反饋。

一張問卷,10道題。

涵蓋內容體驗、參會環節、互動體驗、下一屆參會意願等等。(謝謝migua、yannan提供的參考~)。

以用戶為始也以用戶為終。

本屆大會整體滿意度NPS值69.32,互動體驗NPS值65.22,略低一些。(sad.)。

十、「一手冊」:大會特刊

由於此項工作過於簡單(我的拿手好戲!)並且處在策劃初期。

沒啥好分享的,故省略。

十一、THE END

說實話這次因為湊備時間過於匆忙,很多環節上的細節工作做的還不夠好,可優化的點其實還有很多,全在我腦子裡了,暫時不對外了。(略略略)

經過本次項目,個人的職場心得如下:

如果你在很複雜工作環境下想要快速落地項目和拿到好的結果,就是去減少不必要的協同,抓Highlight,避免大而全,在關鍵kp面前學會說故事,儘早決策。

讓Highlight能夠在自己可控範圍內做到最小閉環。

以上

有緣咱們明年再見哈哈哈哈哈!

專欄作家

九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網際網路大廠產品市場營銷打工仔,擅長內容營銷、數字營銷、產品市場等相關知識。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85bc1662106902d29a9547b6e5a56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