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飛奪瀘定橋,大家都是在小學的語文學習中所了解到的,課文上所描寫的境況也十分形象,紅軍在光滑的鐵索上小心翼翼地前進,還要預防子彈的擊中,並且還有手拿武器進行反擊作戰。這樣的境況猶如科幻電影中的救世英雄,如今想來確實是一種誇張的描述,即使是平地作戰,想要突破敵方的進攻都十分艱難,更何況在這樣明顯暴露目標的鐵鏈上,僅僅一發子彈的擊中就可以讓人墜下而死。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飛奪瀘定橋確實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件,那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呢?
之前的瀘定橋畔孤零零的,可以說是荒無人煙,後來川軍提前洞悉了紅軍的進一步行動後,這次緊急調配李全山第38團,趕往瀘定城準備作戰,並且當時參展的也不是什麼百萬雄師,只有幾百人罷了。在川軍到達指定的瀘定橋那裡時,才把鐵索上架的橋板剛剛拆除,還沒來得及休整一下,就迎來了整裝待發的紅軍,絲毫沒有做任何別的準備就投入了戰鬥。後來不知道聽誰說紅軍的增援部隊就在其後,李團長擔心被包了餃子,沒有辦法全身而退,於是帶上了核心部隊開始跑路,為了戰後總結的時候不會擔待責任,最後決定留下一個營的兵力,駐守瀘定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當紅軍開始全面進攻的時候,對面其實就只有一個營的兵力。
在戰爭過程中,往往擁有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的軍隊會獲得戰爭的主動權,那在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中,敵我雙方在當時的武器裝備方面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作為守軍的川軍,他們所使用的步槍質量非常差,不僅射程非常短,並且還時常出現各種故障,甚至不少士兵所裝備的就是一把損會壞的槍,只能拿來嚇一嚇人。但是紅軍就有很大的區別,在22位勇士攀爬鐵索的過程中進行火力掩護的,是超過百挺的機槍和超過千隻的步槍。在此次戰爭中,要是真的想用槍林彈雨來進行描述的話,那也是敵軍在冒著槍林彈雨進行反擊,並非是紅軍。
在飛奪瀘定橋的戰役中,那22位僅憑鐵索就向前沖的戰士是當之無愧的戰鬥英雄,他們無懼死亡、勇於奉獻的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但在對英雄表示敬意時,不管抱著什麼樣的想法,都應該實事求是,誇大事實是不可取的,客觀理性額評價才是最重要的。若是誇大事實來突出他們的英勇,反而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對英雄來說也是一種侮辱。紅軍成功攻占瀘定橋,使得中央紅軍順利向北進發,是中國革命戰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