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伊維德、白若思等:《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導論》

2023-09-25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李永平、伊維德、白若思等:《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導論》

《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導論》,李永平、伊維德、白若思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精選了近些年具有前沿性的海外寶卷研究成果,從宏觀的說唱文學史研究,到微觀具體的海外漢學家研究個案,以點面結合的形式較為全面地、系統地呈現出海外中國寶卷收藏與研究的最新情況,具有研究內容多元化、研究視野國際化的特點。

全書分上下兩編,分別介紹海外中國寶卷研究新成果和「海外藏中國寶卷總目」。特別是「海外藏中國寶卷總目」,收錄了近年調查海外收藏的寶卷目錄,涵蓋北美、歐洲、俄羅斯、日本、東南亞(新加坡、越南)公私收藏600餘種寶卷,可謂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系統的海外藏寶卷目錄,對於填補國內海外寶卷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學術意義。該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外藏中國寶卷整理與研究」(17ZDA266)階段性成果之一。

目 錄

前言 協作與刺激:七十年海外中國說唱文學研究

上編 海外藏中國寶卷的歷史景觀與地理旅行

導讀 有關「寶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一章 英語世界中的中國寶卷研究概觀

第一節 英語學術圈中國傳統敘事詩與說唱文學的研究與翻譯述略

第二節 寶卷研究的英文文獻綜述

第三節 英語學界中國寶卷研究、翻譯與書評文獻述略

第四節「世界文學」景觀中普適性與地方性

——漢學家伊維德中國寶卷研究路徑與倫理身份

第二章 俄語世界中的中國寶卷研究盛況

第一節 俄羅斯寶卷研究述略

第二節 早期寶卷版本中的插圖(15-16世紀)及「看圖講故事」的理論問題

第三節 迷上中國俗文學——白若思的中國寶卷情結

第三章 日語及越語世界中的中國寶卷研究要略

第一節 日本寶卷研究綜述

第二節 從小說到寶卷:小南一郎的俗文學研究路徑

第三節 《香山寶卷》在越南的傳播及流變

第四章 國外關於中國江南地區寶卷研究舉隅

第一節 國外有關中國寶卷的研究:以江南寶卷、宣卷為主

第二節 江蘇常熟「講經」傳統中的《血湖寶卷》

第三節 當代常熟《香山寶卷》的講唱和相關儀式

下編 海外藏中國寶卷總目

導論 繪製海外中國寶卷收藏「地圖」

第一章 北美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波士頓)

第二節 歐大年收藏寶卷

第三節 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收藏寶卷

第四節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收藏寶卷

第五節 康奈爾大學圖書館

第二章 歐洲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收藏寶卷

第二節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

第三節 大英圖書館(倫敦)

第四節 劍橋大學藏寶卷

第五節 捷克·布拉格·卡羅大學教授哈德利科娃(Hrdlickova)

第六節 法國蘇鳴遠教授收藏

第七節 法國蘇遠明教授收藏(現為里昂市圖書館所藏)

第八節 德國萊比錫大學柯若朴藏卷

第九節 德國柏林圖書館藏中國寶卷

第十節 萊頓寶卷目錄

第三章 俄羅斯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

第二節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

第三節 俄羅斯科學院李福清院士個人收藏(莫斯科)

第四節 國立冬宮博物館(收藏地:聖彼得堡)

第四章 日本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國立國會圖書館東方分館

第二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第三節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風陵文庫」

第四節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方研究部

第五節 廣島大學

第六節 佛教大學

第七節 磯部彰

第八節 大淵忍爾、大淵慧真父子

第九節 日本大正大學吉岡義豐

第十節 倉田淳之助

第十一節 窪德忠

第十二節 酒井忠夫(筑波大學)

第十三節 日本筑波大學中央圖書館

第五章 東南亞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新加坡國立大學收藏寶卷

第二節 越南漢喃研究院

第三節 馬來西亞藏中國寶卷

第六章 澳洲藏中國寶卷總目

第一節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藏中國寶卷

附錄 寶卷研究目錄

一、國內論著、文獻資料目錄

二、寶卷研究英文著作

三、寶卷研究英語論文

四、英語學位論文

五、中國寶卷英譯

六、寶卷研究書評

七、日語研究著作

結語:宣卷、抄卷、助刻與搬演:一套古老的文化治療儀式

後記

結語 宣卷、抄卷、助刻與搬演:一套古老的文化治療儀式

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看,瘟疫、災害參與塑造了人類文化。人類的歷史就是禳解災害和瘟疫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世界不同民族,發展起來各種各樣的文化治療術。這些治療術包括語言的法術咒語、節奏鮮明的禱祝性詩歌,道德勸善的民間故事,各種儀式性戲劇搬演。可以說,文學的主題、文類背後都深藏著文化治療的智慧和集體記憶。

《中國寶卷總目》

在中國,寶卷是節奏鮮明的中國禱祝性說唱與佛教變文韻散結合的布道傳統相結合的產物。著名俗文學專家車錫倫先生在《中國寶卷總目》中著錄,加上學者近年的補遺,筆者對海外收藏的調查,海內外收藏的寶卷版本數量,保守估計在8000種以上。

筆者認為,如此卷帙浩繁的寶卷,有於說唱文學相互改編形成的說唱故事寶卷,有與佛教、道教齋醮儀式結合的宗教及其儀式寶卷,這類宗教儀式卷,其功能主要在於做會宣卷、傳抄助刻與搬演等一套古老的「文化治療」儀式。這一套文化治療儀式源於對瘟疫或災異產生原因的意義闡釋及其啟動的守望相助的空間凈化和社會動員機制。

宗教儀式卷的文化治療作用,首先取決於對瘟疫發生的原因的理解。心理學的解釋是,當人們面對不解、迷茫時,就會感到恐懼和無助。為了逃離模糊狀態,尋求確定感,對原因的解釋使得未知的、混亂的信息有了可供理解的邏輯。通過解釋緣由,重建秩序,消除對世界混沌和盲目,可以說掌握了疫情知識就等於掌控了瘟疫,這是文化治療的關鍵抓手。

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在於天人關係。儒學把世界視作一個與天命相關的,以倫理為導向的實體,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天命決定論、陰陽五行等一整套的信仰思想系統。

《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

遵照天命決定論,占卜和陰陽五行理論都是知曉天意、窺探天命,幫助人們趨福避禍的手段。那些背棄人倫、違背道德、污染環境、「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的行為都是違背「天意」的有污染的危險行為。污染會悖逆天意,違背天意就會受到天的制裁,這就是「天譴」。

《左傳》宣公15年把反常的自然現象也解釋為「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

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說「古書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禍福而言」。由於「天之以災譴示警」,所以從上古國君 「湯禱桑林」,古希臘的俄狄浦斯王刺瞎雙眼流放,漢成帝時因為「熒惑守心」,丞相翟方進被逼自殺,到後世歷代國君的「罪己詔」都是畏懼天譴的療救行為。

普羅大眾消除天譴,禳解災異必須從身心修煉開始。可以說修身、修煉、修行是人類學意義上世界各民族最重要消除盲目和無知的「贖罪」行為。從社會功能角度劃分,寶卷應該劃分為故事卷和儀式卷兩種。故事卷通過做會宣卷、抄卷、藏卷、助刻等社會參與活動,與「天」對話,修煉凈化環境。儀式卷則在特定的神聖空間裡搬演儀式,通過搜尋替罪羊,「斬妖伏魔」,象徵性地達成厭勝邪魔,凈化生活空間的目的。

中國北方的河北高洛、山西介休、甘肅河西、青海洮岷、江南的吳方言區的做會宣卷(講經、念卷)活動都有禳災、救助的文化治療意味。吳方言區有 「三茅會」「觀音會」「大聖會」「梓潼會」「土地會」「地藏會」「雷祖會」「城隍會」等。

《寶卷研究》

民眾在人生重要關口舉辦范熱內普所謂的「過渡禮儀」,「薦亡」「破土」「度關」「安宅」「破血湖」「禳順星」等,象徵性地進入神聖場域,勾銷過錯、洗心革面、修禊「污穢」,搬演新我的再生。

從歷史上看,中古時期,受佛教影響,抄經祛病就廣為流行。寶卷的抄寫、收藏,賡續了中世紀以來的寫經傳統。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著名的藏書家、戲曲研究專家傅惜華所藏寶卷中,汝南(今屬河南駐馬店)人周景賢,從宣統二年(1910)至民國二十二(1933)二十四年間,先後抄寫了《沉香寶卷》《西瓜寶卷》《何文秀寶卷》《賣花寶卷》《黃糠寶卷》等寶卷多次。其中抄寫的三種《沉香寶卷》,兩種卷末都題有 「聽卷此功德,普及於一切,宣卷已完成 消災增福壽」。類似的著名抄卷人還有黃秋田、陸增魁、周益庭、許瑞興、華柄坤等等,不勝枚舉。

《河南寶卷目錄提要》

據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筆者統計發現,10種故事卷《百花台寶卷》《何文秀寶卷》《紅羅寶卷》《黃糠寶卷》《洛陽橋寶卷》《劉香女寶卷》《天仙寶卷》《西瓜寶卷》《延壽寶卷》《妙英寶卷》,抄本的版本都在30種以上,具體抄寫數量難以計數。

和上古獻神靈以獲取護佑不同,齋主通過宣卷、抄寫和收藏寶卷等朝聖與修煉(修行)儀式,獻祭的是身心與時間。宣卷、抄寫、收藏過程中,修煉中的個體自身身心一體,個體之間守望相助,與「天神」潛在對話,通過主體皈依得到救贖,強化認同和「護佑感」。最早以「寶卷」命名的《目連救母出離地獄生天寶卷》,其中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妙善公主,以身體獻祭,化度王室與國民皈依佛法,以禳解災異、解民倒懸。

除抄寫、收藏以外,助刻也是重要的積功德的修行活動。古人認為助刻印造寶卷能「萬劫不踏地獄門」,故「眾姓士女捐資重刊,願祈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君民如意,各家咸寧」。清光緒十八年,杭州瑪瑙經房印造的《護國佑民伏魔寶卷》,卷末附錄的助刻表顯示助刻者多達13人。助刻是修煉「歸真」「還鄉」的唯一途徑,因此助刻《皇極金丹九蓮歸真寶卷》者多達304人。

吳方言區的儀式卷保存最為完整。其中常熟地區的儀式卷有《禳星科》《晚朝燈課》《散花解結儀》《延生星懺》《朝真禮斗玄科》《血湖懺》《庚申真經》《香山超度寶卷》《地獄五獻》《蓮船寶卷》《上壽寶卷》《星宿寶卷》《蓮船偈》《拜十王》等35種。靖江做會,需要請各路神靈,張掛「聖軸」,供「馬紙」(即紙馬,菩薩像)。

從角色功能上講,佛頭是齋主和神靈之間的代理人,他代齋主象徵性搬演「朝聖」,參與並協助齋主,與各路神靈溝通,達成齋主的美好願景。在搬演儀式卷的閾限階段,他代表齋主將污穢嫁禍於「替罪羊」,使人免遭災害或瘟疫。儀式後,鄉民將代表瘟神的紙人放置在馬或船上,運到村邊或海邊,燒毀或讓其飄走,以此來實現驅逐瘟疫、禳解災害的目的。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伊維德卷》

英國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 研究表明:「污染意味著秩序被破壞。消除污染不是一種消極的運動,而是一個積極組建環境的努力」。

為了祈福納吉,禳解 「毒月」(端午節)的疾病與瘟疫,在自身的生存環境,從張天師「斬五毒」版畫、吃「五毒餅」的民俗,再到清代宮廷搬演《斬五毒》(又名《混元盒》)的應節戲,人類與瘟疫的鬥爭整體性進入歷史、民俗、宗教、儀式、演劇賽會表演和故事敘述,形成形形色色的文化文本。

其中參與文化文本搬演的人類,他的心靈和肉體通過祈禱、沉思、頌唱、齋戒或舞蹈達到內在的凈化。關公、包公、張天師、鍾馗、真武、城隍因此具備對疾病、妖災隱喻性的「斬妖」「伏魔」的神威,而發揮著重要的禳解疫病的作用。

以關公為主角的驅邪儀式劇《五關斬將》《關雲長大破蚩尤》幾乎遍布中國各民族。可以說,各種禳解因素,長期連續地整合進入「儀式劇」(ritual drama)。寶卷儀式卷名稱中有「禳星」「解結」「散花」「延生」「超度」等表述,其儀式搬演自然少不了社會功能和文化傳統——禳災與治療機制。

全部以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後看待宣卷儀式中的修行禳災和文化治療活動,是科學主義、理性化等西方現代話語體系下,中國文化傳統被重構的結果。與單純殺死病毒、細菌的西醫治療不同,做會、宣卷、抄卷、助刻乃至搬演,通過共享儀式,社會群體啟動了一套文化治療儀式。

《清代寶卷抄本經眼錄》

這一套儀式是人類長期與瘟疫、災害互動博弈諸策略中的帕累托最優(從長遠看,族群之間選擇彼此「友好」策略,比選擇欺詐、攻擊、甩鍋策略能更容易成功),同時是文化治療傳統中的「整體知識」。用今天的話說,它從宇宙論、天人關聯與命運共同體中來思考人類災害、瘟疫的產生以及治療。

從整體知識出發,調整天人關係、人人關係,調動群體內部同仇敵愾、守望相助的精神能量,不僅注重療救生理疾病,還注重凝聚、禳解、宣洩與之相應的生活空間和社會心理,提高「社會」的免疫力,對災異和瘟疫疫情起到整體的「滅活」作用。

主要作者簡介

李永平教授

一、李永平,古典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在美國波士頓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日本京都大學訪問交流。兼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邏輯學會文體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說唱組委員等職。主要從事俗文學、文學人類學跨學科研究。在《光明日報》(理論版)《文藝理論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A&HC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等發表論文60餘篇。著有《包公文學及其傳播》(簡體版和繁體版)、《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絲綢之路與文明交往》《文化大傳統的文學人類學視野》《古典學的文化大傳統視野》等7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海外藏中國寶卷整理與研究」(獲滾動支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一般項目等7項。文學人類學輯刊《文化文本》執行主編。

伊維德教授

二、伊維德(荷蘭語:Wilt L. Idema),荷蘭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先後在日本札幌北海道大學社會系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以及香港的大學服務中心從事研究,1974年在導師何四維指導下獲得萊頓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擔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兩度擔任萊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後又成為夏威夷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和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訪問學者。2000年擔任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研究涉及詩歌、話本、戲曲、小說、說唱文學、女性文學等領域。他在西方漢學界確立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的地位,是將中國古代通俗文學作品譯為英文最多的西方學者。現有著作五十多部, 2015年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九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是二十位獲獎者之一。

白若思教授

三、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人,俄羅斯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現聘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莫斯科)客座研究員。曾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越南社科院漢喃研究院做過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明清時期中國講唱文學(以寶卷文獻為主)、中國宗教與社會史、中國俗文學在國外傳播史(俄羅斯、越南)、中俄交往與文化交流史 (17世紀至20世紀初)等。主持何鴻毅家族基金會的研究項目(有關中國佛教故事在越南傳播歷史);參與三個中國國家社科重大研究項目;也參與了一個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著有兩部俄文專著,一部越南文專著(聯名合寫);英文專著《多面目連:明清時期中國寶卷》2017年出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另外出版了80多篇英、俄、中三種語言的論文,包括在國外核心、權威期刊的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