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秋白茶,與迎秋茶、白露茶、秋分茶相比,寒露茶為什麼好?

2023-10-11   小陳茶事

原標題:同為秋白茶,與迎秋茶、白露茶、秋分茶相比,寒露茶為什麼好?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寒露節的時候,照例是上山採茶。

山上的溫度明顯降低了,中午是一天當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但山上有機茶園正午的溫度,只有17攝氏度左右。

想想秋分時節的28度高溫,現在這個溫度,簡直是斷崖式下跌。

站在那裡采一天的茶,如果不穿厚一點,還真的會瑟瑟發抖。

古語云,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說的就是越發往深處去的秋季,越發的氣候轉涼。

到了白露節、秋分節之後,夜裡是一天比一天冷,一天比一天寒。

直至茶園土壤夜間被霜凍住,就到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了。

之後就是雪壓秦嶺,要過冬了。

於是寒露節,這個尚嫌不太冷的節氣,就成為了秋季最後一個採茶的節氣——再往後,就入冬了,沒得采了。

算起來,寒露節算得上是常規狀態下,白茶山的最後一個採茶節——非常規的時候,到更深秋的霜降節還有霜降茶可以采。

但這幾乎是很少遇到的事。

以至於霜降白茶價比金埒,也不算奇事。

我們家的老茶友們,就幾乎人手一箱霜降白茶,過節的時候拿出來喝一喝,非常有面子。

《2》

今年的寒露茶,原本是沒有的。

在白露節的時候我就問過老S,今年有霜降茶采嗎?

他呲笑,連寒露茶都可能采不到,哪裡會有霜降茶采!

彼時我正在太姥山上監工采2023年的白露茶,正是中午快11點的時候,陽光並不烈,微風吹拂在身上感覺很舒服,聞聽此言,卻突然間,渾身發冷。

擁有無數粉絲的寒露白茶竟然采不了?

這是什麼樣的天降噩耗?

老S看我一臉懵,趕緊解釋原因:生長發育的問題,是今年白茶的通病,從春茶季一直延續而來的。

今年的白茶,發育過程很漫長。那種生得慢,生得緩的節奏。

堪比0.5倍速看劇的效果。

打個比方,去年秋季,五天能發出一顆芽頭,三天能開面一片葉子。而今年,七天才能發出一顆芽頭,五天才能開面一片葉子。

照這個「慢動作」,茶青的發育時間,就像一部超級長的灣灣肥皂劇,家長里短能拍個三百集那種。

尤其是到了寒露節,天氣越發冷了,空氣中的干度越發高了,原本就該生長發育減慢的茶樹們,再遇上今年這種「慢動作發育」的速度,嗯,雙重慢速之下,採茶簡直就是一件極端考驗耐心的事。

大清早就到茶園了,但采了一上午,可能只採到往年採摘量的一半甚至更少——沒辦法,茶樹發得慢,茶青生得慢,採茶人的性子,也只能磨得極慢。

若像其它茶廠那樣趁早放棄寒露茶,也罷了。

像我們這種越是到了天氣冷越是想採茶的人來說,這種發育狀態下請人采寒露茶,簡直就是在浪費成本。

這種細水長流般的採茶方式,拉長了採摘的周期,也就增加了採摘的成本。

但零售價卻不能漲幅太大。

所以,一開始,老S是不想采寒露茶的。他的理由很樸素——採茶成本太高,哪怕堅持薄利,做出來也賣不動。

「現在的人買茶都挑便宜的買,最好是幾塊錢一斤,曬曬就能喝的那種,好技術的茶沒人感興趣了。」

這是他的原話,站在茶園裡一邊低頭採茶一邊落寞地嘀咕出來的。

我突然有點心酸。

《3》

寒露白茶的品質其實是很不錯的,在秋白茶的龐然大軍里,照樣數一數二,能排得上名號。

這一切要歸結於寒露節獨特的天氣,以及秋白茶一路生長而來,所經歷的氣候影響。

寒露節的節氣特徵是:菊華寒露濃,蘭愁曉霜重。

菊花仍舊在開,但籠罩在清晨和夜間的濃濃露水中;蘭草已經不開花了,它的葉子依地生存著,渴望拔開拂曉時分那重重的雲霧。

關鍵詞是,晚露,晨霧。

這時節的天氣特徵只有一個字,就是,冷。

寒,霜,冷,凍。

這些跟水有關的詞彙,放在寒露節身上,異常合適。

難怪古人要說,窮巷秋風葉,空庭寒露枝。

在一片片秋風吹拂而下的落葉中,空蕩蕩的無人的庭院裡,樹枝梢頭光禿禿,一派蕭條秋色。

這時候北方的楓葉是紅遍山野的了——在孤木林老師給我們拍來的東北山間紅楓圖片上可以看到。

但南方又南方的福建,還是一片蒼翠。

哪怕是茶山,也依然是綠油油的,只在當中點綴著幾條變黃了的蘆葦、蘆荻、狗尾巴草。

在這樣又寒又冷的天氣里,茶樹們會如何生長發育呢?

在常規狀態下,茶樹們會照常光合作用,照常呼吸作用,照常蒸騰作用。把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轉化為能量,儲存在細胞里。

只是,有別於別的季節的是,寒露節的茶樹,因為生長在夜間溫度特別低的深秋,出於生的需要,它們會比別的季節,生成更多的有機物和能量物質——所以,此時採下來的茶青里,也含有比別的季節的茶青更多的營養物質。

跟穿衣服的道理是一樣的。

夏天熱,只穿一件衣服,寒露節冷下來了,要穿兩到三件衣服才夠。

寒露節白茶樹多穿上的這些「衣服」,就是更多的有機物和能量物質,它們會在成品茶沖泡時,浸出到茶湯中,讓我們喝下去,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更深的滋養。

《4》

但是,茶樹到了寒露節,首先是要保證自己的生存,第二才保證自己的生長發育。

是以,在深深的秋夜裡,它儲存下來的大理的能量物質,有一大半,都用於了自己的身體機能的維護,另外一半,才供給新芽和新葉的生長。

所以,寒露節的新梢,新芽新葉,是很少的。

比白露,比秋分都要少,比迎秋就更少了。

這是常規狀態下的寒露茶的量。

而今年,2023年,經歷了去年(2022)夏秋的乾旱之後,白茶樹們的生長發育變得緩慢,這使得到了寒露節,能採到的符合標準的青葉並不多,這使得寒露茶的產量,又比常規的年份,更少更少了。

大約要比去年少一半的產量。

不是不令人遺憾的。

但幸而,今年的寒露茶雖然生得慢,但慢工出細活,生得慢的茶青,生長期長,就像一年才出欄的雞,跟三個月出欄珠雞相比,營養高出了不止一星半點。

生得慢的寒露茶,接受了更多的光照,進行了更多更長時間的光合作用;生得慢的寒露茶,因為更大量的光合作用而轉化出了更多的有機物和能量物質;生得慢的寒露茶,因為夜間的寒冷與白天略熱的溫差對比,按往年慣例來推測,有可能會生成相對較甜潤的湯感....

《5》

有一句老話,說,上帝給人關上一扇窗的時候,會為人打開一扇門。

我相信它。

正如西人講究能量守恆,好東西不是在今天給你,也會在明天給到你。能量總量是守恆的。

正如中華文明講究天道酬勤。講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我知道今年的寒露茶,因為天氣和茶樹生長的原因,採摘加工製作如此艱難。

但是,一年一度的寒露茶,雖然會遲到,但不應該缺席——在人們期盼它良久之後。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我知道今年的寒露茶,會是新的一杯清潤幽香,俠骨柔腸。

期待,成品茶的到來。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