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汽車,「淮軍」崛起

2023-10-13     正解局

在中國近代史上,安徽的淮軍曾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汽車工業中,同樣有這樣一支「淮軍」。

他們或出生在安徽,或創業在安徽,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從傳統車企的江淮、奇瑞,到如今的蔚來、比亞迪、哪吒、漢馬等新能源車企,這些「淮軍」車企不僅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變遷,也讓安徽汽車產業跑出不同尋常的加速度。

現在,汽車「淮軍」正在加速崛起。

每一次新產業的開始,總伴隨著希望的萌發。

「淮軍」車企的造車故事,源自一輛仿製卡車零件敲打的聲音

1968年4月,一輛2.5噸載貨汽車在江淮汽車製造廠的前身——巢湖汽車配件廠誕生。

這輛以南汽「躍進」卡車為模板的2.5噸級別平頭卡車HF130,便是首款「江淮汽車」。

江淮HF130是安徽第一輛自主生產製造的汽車

這輛「皖產第一車」不僅填補了安徽汽車工業的空白,最重要的是全車1萬多個零件直接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1970年,江淮HF140汽車拿到生產許可,開始批量生產。

第一批1000輛,被直接分配到安徽各地的生產一線。

江淮汽車總體性能雖然不輸於同類產品,還相繼開發了四噸重載貨車以及柴油車型,但總體銷量卻始終不如意。

江淮HF140型載重汽車

改革開放以後,江淮汽車也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研發了第一代輕型HF144A型2.5噸卡車。

可惜,這款被稱作「綠色小方頭」的卡車雖經濟實惠,但廠里實在沒錢打廣告宣傳。

沒有名氣就沒有銷路,坐以待斃肯定不是辦法,廠里領導研究決定:開著自己的產品走出家門,沿路推銷。

但這種推銷,作用不太明顯,隨著上世紀90年代市場大潮的衝擊,江淮汽車製造廠陷入困局,工廠一度只能靠做溜冰鞋、檯燈、沙發甚至煤球鉗等與造車毫不相干的業務,勉強維繫。

在苦苦尋求與國內汽車行業大企業聯營無果的情況下,在廠領導左延安的帶領下,江淮汽車的創業者喊出「做國內最好的客車底盤」口號,決定另外開闢一條生路。

早期的江淮人硬是用錘子扳手造出了技術複雜的客車底盤

客車底盤和卡車底盤結構不同,大梁是彎的,沒有資金開模具的江淮人硬是拿著錘子把五毫米的鋼板給敲了出來,製造成客車專用底盤。

但這種蠻幹不是辦法,江淮汽車最終決定賣掉發動機生產線換錢。

靠著300萬的啟動資金購買了國外的專業圖紙,江淮汽車終於在1990年研發出了國內第一輛客車專用底盤,成功轉型。

憑藉這股「螞蟻啃骨頭」的韌勁,江淮汽車實現了成功轉型,而且不管客戶有任何變動需求,都會想方設法去滿足。

當時坊間流行一句話,江淮底盤「長中短、中高低、前後置、柴汽油」,正說明江淮客車生產的專用底盤門類已非常齊全。

1991年,江淮汽車客車專用底盤就完成了1000台銷量目標;1992年達到5000台,1993年突破了10000台,其中HFC6700(7米)客車專用底盤占到了全國市場80%的份額。

1995年,走出困境的江淮汽車廠研發出輕卡產品,開創了中國輕卡轎車化的潮流。

這年,安徽無為人王傳福受到一則消息的啟發,果斷辭職下海創業,他給自己那家專門生產鎳鎘電池的公司起了一個聽上去洋氣的名字:比亞迪。

王傳福創立「比亞迪」時,可能也沒想到這個品牌將會是一家享譽全球的車企

說是公司,其實只是一家專門生產鎳鎘電池的小作坊。

誰都沒想到,若干年後,「比亞迪」這三個字將會響徹全世界。

幾乎在同一時期,正在一汽工作的巢湖人尹同躍接到時任蕪湖市副市長詹夏來的邀請,帶著幾個小夥伴,靠市裡給的30萬資金創辦了奇瑞汽車。

不過,那時安徽汽車工業的龍頭,是主打輕卡產品的江淮汽車。

1997年,江淮汽車廠經過改製成為江淮汽車集團,同時被確定為安徽12家重點企業集團之一,憑藉旗下合肥客車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合肥汽車製造廠等多家企業,新組建的江淮汽車集團成為新時代的「淮軍」車企中堅力量。

新時代的江淮汽車集團是「淮軍」車企中堅力量

彼時,太湖人李斌在李國慶的「忽悠」下,參與創辦了北京科文書業(當當網的前身);桐城人方運舟還在被譽為汽車界的「黃埔軍校」的合肥工業大學汽車系讀大三。

他們都沒想到,自己將會成為一個新車企時代的開創者。

不過當時還是燃油車的天下,更是合資轎車銷量遠甚於國產車的時代。

上世紀末的中國,江淮汽車已是安徽車企「老大哥」時,奇瑞的尹同躍還在死磕發動機。

當時國內車企中,尚無一家具有獨立研發製造發動機的能力。但尹同躍堅持發動機是造車的真正核心技術,有了發動機,整車才水到渠成。

隨著多款合資轎車的出現,國人被撩撥得蠢蠢欲動。

彼時,人們心目中的「國民神車」是上海大眾的桑塔納,但售價20萬,這對全國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的家庭來說,是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價格。

奇瑞適時推出了第一台搭載自主品牌發動機的轎車「風雲」,價格卻只有桑塔納的三分之一,瞬間引爆市場,並遠銷海外。

奇瑞「風雲」的出現,扛起了自主品牌抗衡合資品牌的大旗

2001年,奇瑞「風雲」在車展上被敘利亞一家經銷商看中,並引入中東,成為安徽首款出口車型。

2003年,奇瑞又推出售價不到10萬元的「奇瑞QQ」,讓無數中國家庭圓了轎車夢。

品嘗到自主研發發動機的甜頭後,尹同躍意味深長地說,「奇瑞是做發動機的,順便做做整車。」

這年,當王傳福把比亞迪做成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製造商,成為名副其實的「電池大王」後,他和比亞迪的汽車夢正式啟航。

2005年,比亞迪自主研發的首款汽車F3橫空出世,憑藉5萬元的超高性價比,創造了月銷量最高時超3萬輛的銷售奇蹟。

外觀和性能媲美豐田「花冠」的比亞迪F3

此時,隨著中國入世,開放的腳步越來越快,世界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面對乘用車市場的火熱,江淮汽車意識到「如果不上轎車,三五年內很可能會被邊緣化或者被重組」,當即作出商轉乘的戰略規劃。

四年後,江淮汽車首款轎車同悅亮相,又馬不停蹄推出和悅、和悅RS兩款車,銷量一度超過廣汽傳祺、東風乘用車等自主品牌。

2009年,受益於連續數年的「汽車業三大鼓勵政策」(《減徵購置稅通知》《汽車摩托車下鄉實施方案》《汽車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中國汽車市場也在這年總銷量突破1300萬輛,同比增幅超過45%,直接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

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已躍居世界第一

其中,江淮汽車累計銷量達32萬輛,旗下瑞風、同悅、賓悅、和悅累計銷量超過12萬輛;奇瑞更以超50萬輛的銷量,拿下全國自主品牌銷量冠軍。

一時間,「江淮」和「奇瑞」成為安徽人在外最驕傲的談資,同時也是國內車企市場最耀眼的「淮軍」雙子星。

不過,更令安徽人驕傲的是,比亞迪成功研發了全球首款雙模電動汽車F3DM,成為全球首家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量產的企業。

還有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安徽省會合肥加入了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工程,成為國內最早試水新能源汽車的城市之一,悄無聲息地開啟了新能源車產業的布局。

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很快過去,下一輪的經濟周期以寒意開篇。

2011年,由於財政部宣布汽車市場的相應政策到期退出,原本喧鬧的汽車市場逐漸變得冷清。

受到政策影響的江淮汽車也從高峰跌入谷底,乘用車增速大幅下降。

2010-2011年,國內汽車企業產銷增速對比

世界翻頁了,人們的消費趨於理性,但奇瑞顯然察覺得不夠早。

依然沉浸在市場銷冠喜悅中的奇瑞,不僅旗下瑞麒G5、G6兩款高端車型全部折戟,聯合以色列公司推出的觀致系列也因銷售不佳,被迫將品牌賣給了寶能汽車。

很可惜,靠低價實惠占據市場的江淮以及奇瑞,也因為低價影響了品牌晉級和銷售。

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書中寫道:

火藥炸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印刷術推動了思潮傳播,最終是科學推動了新世界到來。

當網際網路大潮翻騰時,傳統汽車產業突然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勁敵。

2014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元年。

把易車網成功送到美股上市的李斌,在上海的汽車重鎮安亭悄悄創辦了蔚來汽車,打響了「造車新勢力」的第一炮。

創辦蔚來之前,李斌就一直在關注新能源車產業,他原本只想做個投資人,這樣既可以回籠資金,也可以積累人脈。

可在慎重考慮後,他發現市場上的新能源車企都很難達到他設想的標準,最終心一橫,決定自己造車。

憑藉之前易車網積累的人脈,李斌不僅拉來了競爭對手汽車之家的投資,還拉來了小米、騰訊和京東的投資。

2014年,李斌創立「蔚來」汽車

同年,已經在奇瑞工作了16年的方運舟選擇離開,一邊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一邊創辦了哪吒汽車。

在此之前,方運舟一直從事奇瑞的新能源汽車研發,這也是奇瑞入選國家「863」計劃的重點項目。

也是在奇瑞參與研發期間,方運舟對新能源車有了全新認識,認為新能源車實際是一款移動智能終端,核心是必須有自己的智能操控系統。

隨後一年不到的時間,小鵬、理想、威馬等幾十家新能源汽車公司扎堆成立,一派繁榮景象。

這年,中國加碼了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免徵車輛購置稅;各地也推出各種優惠,比如,上海對新能源車免牌照費,而同期燃油車的拍牌價格已超8萬元。

比亞迪也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純電動汽車e6,以續駛里程超過300km,打破了中國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紀錄。

續駛里程達300Km的比亞迪純電動汽車e6,打破了中國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紀錄

面對新能源車市場的巨大潛力,「淮軍」車企也敏銳觀察到時代機遇,紛紛闖入新能源車的賽道。

當時,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已經從兩年前的不足2萬輛上升為33萬輛,但相比更為龐大的燃油車銷量,並沒人當回事。

至於剛進入中國的特斯拉,無論傳統車企還是新能源車企,誰都沒放在眼裡,只當作富人的玩具。

2017年,蔚來第一款ES8車型落地。

一年後,哪吒第一款車N01在桐鄉工廠正式下線。

因為顏值和宣傳不足,主要賣給共享出行公司。

蔚來ES8(上圖)與哪吒N01(下圖)

這年也是「蔚小理」共同交付的高光時刻,創始人很興奮,投資人也高興。

時代帶來的科技浪潮面前,造車已不再遙不可及,但創業維艱,資金和運氣一樣也不能少。

所謂「花無百日紅」,就在蔚來宣布交付超1萬輛後,2019年3月,國家下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到6月底,新能源車國補減半,地補直接消失。

高歌中斷,盛宴散場。

上市剛一年的蔚來先是被曝出相比IPO時的6.26美元,硬生生下跌了76%,被華爾街將其目標股價下調至0.9美元。

這意味著如果蔚來在連續90個交易日的平均股價不到1美元,將會面臨退市風險。

隨即,蔚來又曝出高管離職,大範圍裁員,投資人不肯再追加投資等消息,使得原本計劃投資百億的亦莊國投撤回了意向協議。

一系列負面甚囂塵上,讓人感覺蔚來已經沒有了「未來」。

當時,有媒體帶著憐憫口吻稱李斌是「2019年最慘的人」

陶醉在金色夢中的「淮軍」車企,終於從喧囂的夢中驚醒,聽見了冰層開裂的聲音。

此時,哪吒汽車不僅始終未能拿下C端市場,銷售慘澹,就連B端市場也因車輛交付和質量等問題,屢遭質疑。

江淮汽車雖然通過轉型生產SUV瑞風S3獲得過短暫的好日子,但始終沒有擺脫乘用車靠「官降」維持、新能源汽車過度依賴補貼的困境。

全部車型中,唯獨商用車系列抗壓能力更強一些。

即便如此,這位昔日「淮軍」車企的「一哥」,日子也越發艱難。

奇瑞曾在2017年「確保90萬輛,爭取100萬輛」的目標,但兩年時間一直沒能達到。

就連被尹同躍看好的捷途,也因生不逢時,沒能實現銷量快速增長。

尹同躍說:

別人在風口上飛的時候,我們是真正趴在地上,建體系,搞流程。現在風停了,我們該起飛了。

奇瑞創始人尹同躍

可在這個時期,奇瑞的核心資產奇瑞股份每年凈利潤不足億元,與長城吉利等高達幾十億的利潤相比,確實是「趴」在了地上。

唯獨比亞迪通過推出一系列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及燃料電池汽車,真正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新能源車企業,並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2020年初,李斌已經連續與18個城市進行了洽談,但面對幾乎已經躺在「重症監護室」里的蔚來,這些城市均表示婉拒。

此時正值疫情期間,被困在家中的李斌突然接到家鄉打來的電話,合肥市政府表示願意進一步了解合作細則。驚喜不已的李斌隨即與對方展開了多達數百輪的電話及視頻會議,終於找到了願意出手的「救星」。

合肥市政府宣布將向蔚來投入70億的戰略投資,作為交換,蔚來將中國區總部落地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

2020年2月25日,蔚來正式與合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同時,在合肥市政府的牽線下,蔚來汽車還與江淮汽車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採取「代工」的形式為蔚來汽車生產雙方合作的新能源汽車車型。

2021年4月,蔚來汽車官宣其第10萬台量產車下線,實現了從第1台到第10萬台的歷史性突破。

這年,哪吒汽車推出哪吒U Pro、哪吒V Pro兩款產品,全年累計交付近7萬輛。

同時,哪吒先後獲得D輪、D+輪融資,分別獲得360和寧德時代的領投及十多家資本跟投。

同一年,比亞迪對外宣布將在合肥建設新能源車生產基地,年產值可達3000億元。

2022年1月,哪吒汽車第10萬輛車下線,全年累計銷售超過14萬輛。

哪吒汽車第10萬台量產車下線儀式

這年,還有個安徽人領軍的新能源車企格外引人關注。

六安人余承東宣布華為以智選車模式合作的「問界」,自2022年3月交付開始,有4個月銷量破萬,全年總計銷售為76180輛。

余承東是華為的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從身份來說,算是車企中的「淮軍」新領頭人。

而華為作為新能源車領域的「新人」,這份成績確實可喜可賀。

巨浪淘洗後的「淮軍」車企依然能占據汽車市場半壁江山,離不開安徽自身的汽車產業的實力與定力。

目前,安徽擁有7家整車企業,擁有規模以上零部件企業1100餘家,構建起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的「一鏈三線」戰略布局,並取得了顯著成果。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汽車產量102.6萬輛,同比增長43.6%,占全國的7.7%;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4.2萬輛同比增長87.8%,占全國的9%。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製圖:市場調研網

「淮軍」車企逐漸形成以江淮、奇瑞為代表的本地自主品牌,以蔚來、比亞迪為代表的徽商車企,以及大眾(安徽)為代表的合資項目「三駕馬車」。

更重要的是,「淮軍」車企中還有另一支圍繞產業鏈形成的本地配套企業。

其中既有國內動力電池上市第一股的國軒高科,也有電驅電控領域的「小巨人」企業巨一科技,以及主打光伏產業的陽光電源等高新技術企業。

2011年11月10日,巨一科技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這些同屬於新能源領域的「淮軍」企業,不僅在安徽的汽車工業體系內充當了重要角色,更為自己贏得了轉型發展的新機遇。

昔日的「淮軍」是靠血肉之軀打天下,今天汽車領域的「淮軍」企業是用科技和先進位造業勇闖天涯。

所有的傳奇不在於時光漫長,而在於故事總有新意。

在技術更迭飛速的時代,這些「淮軍」車企依然延續著安徽人的拼搏精神,乘勢而上。

他們看過潮汐起伏,登過瓊樓,經歷風雨後,變得從容、篤定。

世界汽車工業發展了百年,車企競爭依然激烈,然而用更前瞻的視角審視時代,中國已在新能源車領域將各國重新拉回到了「起跑線」。

當堅信未來將至時,未來就會帶著磅礴的力量呼嘯而來。

賽道上,「淮軍」車企已整裝待發。

發令槍響起後,將是下一個傳奇時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79e54d218d4e59c64ee052f55bf7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