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工作中是否總在忙前忙後但最終效果不盡人意?同事的催促,領導的壓力都使你精力無法集中,如何才能夠擺脫這種撕裂感呢?這篇文章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你在工作中是否總在忙前忙後但最終效果不盡人意?同事的催促,領導的壓力都使你精力無法集中,如何才能夠擺脫這種撕裂感呢?這篇文章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你有過那種「撕扯感」嗎?
所有的同事追著你要結果,當你正要專心做事的時候,又源源不斷冒出新的事情將你打斷。
當你問他們什麼時候要的時候他們總是回覆你今天就要。
……
你自己辛辛苦苦幹了半天,卻被領導貼上「不出活」的標籤。
你內心想的是我已經儘可能的在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了,除此之外你還在努力讀書、報課,不斷提升自己。
儘管如此,你還是擺脫不了被一堆事情牽著走的狀態,好像工作中除了打雜就是打雜。
你太累了,當你受不了這種撕扯,就會想要逃離。這時,你想到的就是離開現有環境,休息一下,然後再次出發。
在反覆掙扎過後,你發現換環境也改變不了。因為,你逃避的困難最終都會拐著彎回來找你,逼著你繼續迎接挑戰,直到你真正戰勝它。
「撕扯感」的來源是什麼?
其實是他人要求的我、理想中的我對現在真實的我形成的雙重壓迫。
他人對我提出要求,我有對應的責任去達成,如果做不到就是我能力不行。理想中的我,要求自己要超越他人的要求,要更加完美。而現在真實的我距離兩者相去甚遠。
一邊想著再努力努力應該可以做到,一邊想著被壓著喘不過氣想要逃離。兩種想法在腦子裡快要把你撕碎,這就是撕扯感的來源。
本質上撕扯感就是你沒有足夠的心力和能力處理你面對的困境。
那怎麼擺脫「撕扯感」?
我們分別從心態調整、價值管理、有效閉環三方面說起。
一、心態調整
困擾我們的根本原因在於: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
1. 想不想是一個意願的問題
一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想改變自己?大致有兩種:
(1)擁有立等可取的巨大好處
比如,挺多人都說自己想賺錢的,但其實他們是不想的。
本質就是在兩個慾望的比較中,「我想掙錢」的慾望小於「我想舒服」。除非告訴他:只要做xxx,就能xxx,他們才可能會行動。
(2)正在遭遇無法忍受的痛苦
比如,今年公司的效益不好,年終考核的時間點快到了,要在考核到來之前做點什麼,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形象。
在了解自己的意願來源之後,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哪些是你真的想要?哪些是即使你不想要也無法迴避的?
如果它是你真想要的,怎麼辦?
請把它具體描述出來,制定計劃,抓緊行動。
如果是你不想要也無法迴避的,怎麼辦?
不妨抱著這樣的心態: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合理的預期,尋找最大的可能,盡最大的努力。
2. 敢不敢是一個自信的問題
面對困難和挑戰總是下意識後撤一步:
這件事我沒做過能做好嗎?如果搞砸了怎麼辦?
公司里是不是有比我更合適的人來做,為什麼要選我?
……
即便把事情完成了,你也認為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你運氣好,認為自己配不上。
這些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為什麼我們會缺乏自信?主要原因有三點:
(1)缺乏自我認知
當我們被問到你的優缺點有哪些?我們講起自己缺點的時候很容易列出一大堆,而在講優點的時候卻和擠牙膏一樣艱難。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我們天然的傾向就是容易關注負面,忽視正面。
那怎麼辦呢?
其實,如果你仔細去整理,一定會發現你在某些事情上其實做的還不錯。你要相信一定存在你能解決的某類問題。
積極主動的視角是可以鍛鍊出來的,我們把那些能正向證明自己的事情了解的越多,你的信心就越多。
(2)無法接納自己
過於關注當前現狀,你會很容易得出自己不行的結論,過於關注目標,會讓完美的自己對你形成壓迫。
當下的「果」是由過去的「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在定好目標的前提下,更多關注在「進境」上,多問問自己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好了一點?
我經常告訴自己,「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來鼓勵自己。此刻做出改變,一切都來得及。
(3)外部評價催化
外人評價我們的時候,始終是站在「終點」的視角來考慮的。對於結果好的他們會誇讚,對於結果不好的他們會批評。
外部的聲音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放大。
這些聲音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更多的應該關注過程中收穫到的經驗與感受,那會在你面臨挑戰的時候形成支撐。
3. 能不能是一個訓練的結果
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差距在於練習,我們往往注重「學習」兩個字中的「學」,卻對「習」有著重大的忽視。
不少人在面對要解決的問題時,總是強調自己現狀是缺乏能力的。多數人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就是去學習,最後他乾的事情就只是學習了。
我們必須把自己從「在學習」的狀態轉變為「在行動」的狀態。
不要一直停留在找更好的方法,接近目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做。永遠都會有更好的方法,你用的最順手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能力的高低其實和熟練度、洞察問題的深度有關,只有重複次數多了你才能更接近本質。
我們去向高手請教成功秘訣的時候,他們總會說一句:無他,唯手熟爾。要知道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而來的。
二、價值管理
如果說調整心態環節是為了實現你從負面到正面的視角調整,從未知到已知的確定性積累而做的準備。下一步就是在有價值的事情上進行充分的時間投入。
那麼,什麼是有價值的?
如果直接來看,那就是能幫你增進經驗、獲得提升、收穫回報,那就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無價值的。
但是,如果沒有結合自己的目標來看會怎樣?
做的很多事的確有收穫,但和我完成目標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長久下去,你很容易被這些「有價值的垃圾」占據時間,分散注意力,做了很多和目標無關的努力。
因此,價值還要與目標相掛鉤。
由此可得:價值是實現目標的有效努力。
這個對你而言才是「價值」正確的定義。
那麼什麼才是最理想的價值?
要從目標說起。
目標又分主動和被動,主動目標是「我要怎樣」,被動目標是「要我怎樣」
對於個人來說是目標的實現,對於公司來說是業務的增長。
當我要怎樣與要我怎樣重疊的時候,就是一個最理想的價值狀態,兩者會產生協同效應,會讓你成長的速度加倍。
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一定是重疊的,所以我們需要對「價值」進行管理。
這裡我們可以通過四象限法幫助我們管理。
我將工作中,按照時間投入量和價值兩個維度,分為四個象限:
- 時間投入少&價值高:作為重點立刻去做。
- 時間投入多&價值高:找人一起做
- 時間投入多&價值低:儘量避免去做
- 時間投入少&價值低:隨手處理
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產出高價值的區域,這樣才能確保我們在對的目標上進行努力。
三、有效閉環
很多人感慨自己一直在重複一樣的事情,無法真正操盤一個項目,並為此苦惱。
在這裡,我們用一張圖來理解這背後的原因:
一件事是有起點和終點的,同時也由多個環節組成。這一個個環節,就相當於是構成一整個事情的拼圖。只有吃透一個環節,才有機會進入到其他環節。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突破,就是因為他們每次在做同樣的事情時,都像是在做一個全新的事情。
這背後就是缺乏積累,不夠熟悉,甚至不夠熟練,無法給出一個確定性的結果。
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有大量的時間在這上面浪費掉了。為了減少時間浪費,我們需要在關鍵點上提高閉環次數,直到我們能穩定的給出確定的結果,才有機會負責其他環節,甚至是整個事情。
那怎麼做才能在關鍵點上提高閉環次數?就是復盤。
可以參考這個簡單的模板:
- 我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它的過程如何,結果如何;
- 在整個過程中,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有什麼樣的反饋;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點有哪些?好的感受、壞的感受分別是什麼?
- 如果再經歷一次,我會做出怎樣的改變?
- 當下我對處理類似事情有什麼樣的應對方法?
復盤的結果就是要達成一個目的:那就是無論面對什麼事情,只要經歷過一遍,你就必然產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哪怕不夠好)。
當你再次經歷的時候,你是有所依據,有所參考的,也能繼續疊代。
當你積累足夠深,做這件事越熟練,結果也就越確定。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最後希望你重拾信心,管理好價值,有所收穫。
作者:志忠,微信公眾號:事現運營
本文由 @志忠(運營)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