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街道「窪里小鎮」先行區:昔日水窪地變成今日聚寶盆

2021-02-18     東平縣廣播電視台

原標題:東平街道「窪里小鎮」先行區:昔日水窪地變成今日聚寶盆

四月的油彩花,六月的向日葵,成片的花海成為這裡的名片;灰瓦白牆,青磚黛瓦,蘆葦飄蕩的一派水鄉韻味成為這裡的標誌。2019年以來,東平街道圍繞鄉村振興工作總體布局,選擇貫中大道沿線15個交通便利、基礎良好的村莊集中連片打造,推出了鄉村振興「窪里小鎮」先行區建設項目,如今這裡美景可觀、美食可嘗、鄉愁可憶……昔日的水窪地成為了今日的「聚寶盆」。

家門口就業,解決百姓生活難點

「馬上要過年了,領了工資我準備去做個頭髮,再買件漂亮衣服穿,好好犒勞犒勞自己。」說到自己的打算,在「窪里小鎮」先行區泰安雲遠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棚內打理草莓苗的趙瑞華爽朗地笑了。半年多前,她和同村的崔明榮應聘到泰安雲遠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張莊村附近的種植大棚開始打工,成為了這裡第一批員工。每天60元,一個月接近2000元工資,讓在家門口就業的兩人高興不已。「雖然說這些錢並不是很多,但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農村婦女來說,可是不小的進項。工作自由,離家也近,最主要的是不耽誤照顧家裡老小,村裡很多人都羨慕著呢。」

在趙瑞華和崔明榮打工的大棚里,記者看到地上的草莓苗長勢喜人,白色的花朵嬌滴滴地綻放著。趙瑞華說,現在棚里的草莓已經進入間苗期,再過20多天,13個大棚的草莓將集中進入採摘季,還能趕上春節期間的銷售旺季。「這都是頭茬草莓,口感好,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距離13個大棚不足百米的地方,另外17個大棚已建成,進入最後的土地平整期。不久,西周哈密瓜和聖女果將陸續在這裡播種。「年後,200多畝油菜花、100多畝養心菜、池塘龍蝦養殖都會慢慢成形,有了這些項目就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村民就能有更多人來這裡打工、賺錢。不僅如此,這裡成為旅遊景點後,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這裡旅遊,我們賺錢的機會也會增多,日子會越過越有盼頭。」趙瑞華邊說邊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但這幅畫面要放在多年前,用她的話說,真是想也不敢想。

今年50多歲的趙瑞華家住東平街道海子村,丈夫常年在外地務工,自己在家操持著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這也是海子村最為普遍的家庭狀況。海子村位於貫中大道南側,貫中大道未開修通前,交通不便,再加上處於水窪地,自古以來就和附近的村莊公認為東平縣的貧困區。「過去這裡都是澇地,全是蘆葦,莊稼也不長,村裡都不富裕,娶媳婦還得到處借錢,直到上世紀90年代,對澇地進行了治理,貫中大道開通,村民的日子才一天天好起來。」趙瑞華說。2019,隨著「窪里小鎮」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趙瑞華和附近村民們的生活又發生了大變化,也拉開了東平街道鄉村振興的大幕。

抓產業振興 唱好鄉村振興重頭戲

據了解,「窪里小鎮」先行區建設項目總投資2.5億元,以水路和陸路「雙線串珠」為發展框架。水路,以史樓為起點,貫穿西辛莊、誦堯台、百戶莊等,總長5.4公里;陸路,以貫中大道為軸線,將塘坊高端民宿、史樓「同心湖」等9村20餘個景點鑲嵌其中,全力打造「村在水中、水在村中」的美麗畫卷。

發展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實惠和天翻地覆的變化。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東平街道持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開展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先後投入資金8600萬餘元,清理垃圾30萬餘方,水系開挖清淤10萬餘立方米,栽植綠化苗木40萬餘棵,新硬化道路82萬餘平方米、鋪設瀝青路20萬餘平方米,外牆立麵粉刷15萬餘平方米,繪製文化牆5萬餘平方米。美好的環境、良好生態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東平街道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來抓,全力助推先行區新興產業打造、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我們發揮先行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等優勢,一方面以國家級垂釣基地、雲遠現代農業產業園、塘坊民宿、張莊映像館、青青教育基地等田園綜合體為依託,全面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另一方面,抓住稻屯窪獨特的濕地風貌和水系景觀亮點,以水上行走的『搖櫓』研學為突破口,打造獨具生態品質和文化氣質的特色『窪里小鎮』。」東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宋衍東介紹,截至目前,「窪里小鎮」共接待遊客20餘萬人,實現營收3000餘萬元,各產業業態解決就業崗位3000多個,人均增收400多元。2020博鰲國際文創論壇,「窪里小鎮——八百里水鄉美麗新畫卷」入圍2020中國鄉創地圖產業創新特色小鎮獎項。

如今,東平街道「窪里小鎮」先行區實現了產業強、農民富、鄉村美,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協奏曲。

來源:泰安日報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6PxtHcB8MnI47IjM6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