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風丨沈安娜長子華慶來:「母親的教導像燈塔指引我前行」

2024-10-19     搜狐號政務

家庭小傳

沈安娜,原名沈琬,1915年出生於江蘇泰興一個書香世家。1934年與在中央特科從事秘密情報工作的中共黨員華明之相識,後兩人因共同革命理想,結為伉儷,一起從事黨的情報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奮戰在隱蔽戰線,用智慧與勇敢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為新中國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1989年12月,獲得國家安全部為隱蔽戰線的無名英雄頒發的榮譽獎章。

華慶來系沈安娜與華明之的長子,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在國家安全部工作。

翻開中國近代史波瀾壯闊的畫卷,那些隱蔽戰線上默默無聞的英雄們,身負使命,臨危不懼,於無聲處屢立奇功。或許我們無從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功績與世長存。沈安娜就是這樣一位在隱蔽戰線上的巾幗英雄,她潛伏在國民黨內部長達14年之久,是國民黨高級會議唯一的女金牌速記員,是獲得毛澤東、周恩來和黨中央高度評價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她以國民黨特別黨員身份作掩護,在蔣介石主持的黨、政、軍、特高層會議上為黨搜集大量重要情報,歷經無數危險與挑戰,憑藉自己的智慧與果敢,圓滿地完成了黨交給她的任務。

不久前,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沈安娜的長子華慶來家裡,華慶來是一位溫和儒雅的老人,目光深邃、精神矍鑠,說起話來不緊不慢,從容不迫。「母親是一名愛國的熱血青年,我也是後來才知道母親是一名地下黨員,在敵後從事危險的革命工作。」

兒時華慶來與母親

不僅敢於鬥爭還要善於鬥爭

沈安娜自幼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17歲時赴上海求學。1932年,她考上南洋商業高級中學,後因學費不足,轉讀速記學校。「1934年,母親在南洋高級中學讀高二,因為沒錢交學費,只好選讀了收費低、學期短的上海邴勛速記學校,這為她後來在敵後從事速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華慶來說,母親的記憶力非常好,一分鐘可以記下200個字。

「父親華明之是母親參加革命的引路人。」華慶來介紹,父母親相識於1934年,那時父親已是一名地下黨員,母親深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嚮往革命。「『我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新中國的解放貢獻一份力量。』這是母親發自內心的吶喊。」相識不久,父母親便攜手共進,為了心中共同的理想,於1935年結為伉儷。

華慶來告訴記者,在他少時的記憶中,並不知道父母親做什麼工作。後來聽父母親回憶,他們從事敵後情報工作,面臨非常殘酷的考驗,時刻都有暴露被捕的危險,必須做好犧牲自己的準備。

華明之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個人、家庭正和國家、民族一樣,要嘗試更艱苦的磨鍊……安娜失眠,半夜之後不能醒,一醒就得看天亮……月前又發胃病、便血……奶水不夠,母子倆的淚匯流在一起……」面對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和精神壓力,唯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戰勝這些困難。華慶來感慨:「回顧父母親的革命生涯,我認為做情報工作,不僅要為了崇高的信仰,敢於鬥爭,還要保護好自己,善於鬥爭,要有不怕犧牲的勇氣和膽識,才能取得勝利。」

兩代人的共同追求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沈安娜24歲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樣,在華慶來身上,也能看到年少為國的精神傳承。

1952年,華慶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想起那段烽火歲月,華慶來說,那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我當時是報務員,主要負責收發電報,有一次,一架敵機向我們所在的山溝俯衝下來,飛機飛得很低,駕駛艙內飛行員的臉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那次,敵方飛行員沒有開槍打炮,可能是偵察機……」華慶來的回憶中既有對戰友犧牲的懷念,也為自己能夠參加這場保家衛國戰爭感到自豪。

在朝鮮戰場,華慶來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當時他和愛人佘志娙都從事報務工作。記者在華慶來家中看到一張黑白照,那是華慶來與佘志娙的合影,身著軍裝的華慶來英俊的臉上寫滿剛毅,靠在他肩上的佘志娙笑眼低垂。如今,他們都年過八旬,走過了六十多年的風風雨雨。

「我是一名報務員,歷經戰場的洗禮,不斷加深了我對電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感到自己的工作神聖而光榮。所以,我後來一直沒有離開這一行。」華慶來說。最令他難忘的大約在1952年底,他收到一個包裹,是母親送給他的一件咖色毛衣。「收到毛衣時,我真的有些想家了。那時的我已完全適應戰爭生活,每天腦子裡裝的就是『嘀嘀嗒嗒』的電碼聲以及經常不斷的炸彈聲。」華慶來離開上海赴朝時,沒有和父母親告別,直到半年後,父母才知道兒子已經去了朝鮮戰場。

「我入朝時不滿15歲,離開朝鮮時剛好21歲,這段歲月對我來說意義重大。」華慶來微笑道:「我在朝鮮『長大』, 這種『長大』既是體格上的成長,也是精神上的淬鍊。」

母親的教誨謹記於心

如果說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那麼對於華慶來來說,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他。

「13歲那年,我與父母親、弟弟妹妹拍了一張全家福。當時母親不僅要求我功課好,還要在其他方面表現都好,當時自己在學校學習認真,表現突出,還加入了共青團。一天,母親對我說,『你和別人不一樣』。」華慶來回憶道,當時並不理解這句話,「不一樣」是什麼「不一樣」?後來,他理解的「不一樣」就是像母親那樣有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沈安娜一家五口人在南京。

「我報名參軍,父母親知道後很高興。母親對我說『你要是開小差,就不認你當兒子』。」華慶來說,「回想起來,母親對我的叮囑很有分量,誰叫我是沈安娜的兒子呢。」

新中國成立後,父母進入國家安全部工作,隨著後來隱蔽戰線鬥爭故事的公開,他們的傳奇故事廣為傳頌。「當我真正了解到母親的故事時,心裡頗為自豪,這種自豪更是我人生不斷前進的動力。媽媽說的『你和別人不一樣』和『你要是開小差,就不認你當兒子』這兩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像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前進。」華慶來說,晚年的父母親就似一對普通老人,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們從不提對黨、對國家做出的特殊貢獻。

2010年6月,95歲的沈安娜安然離世,去世前,她囑咐女兒華克放,將自己省吃儉用的10萬元捐贈給母校江蘇省泰興中學。

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安寧的今天,回首往事,華慶來坦言,當他在回憶父母的傳奇一生時,也是在緬懷那一代人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乾的是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每一個人都默默無聞。

「作為後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踏實工作?只要能為祖國發展貢獻一點點力量,我們都會竭盡全力。」華慶來說。

記者手記

在2021年年末那個嚴寒的冬日,前往華老家採訪。那天,華老穿著一件灰色夾克坐在板凳上,面帶笑容,精神抖擻。顯然,華老對這次採訪做了精心準備,他從自己不滿15歲參軍入伍說起,故事平淡、深刻、又耐人尋味。那天,華老的精神狀態很好,講到動情處就停不下來。令人痛惜的是,在我採訪完不久,華老就因病住院,於2022年1月6日與世長辭。得知這一消息,我十分悲痛。

唯有精神永存。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永恆的。時至今日,華老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他的字字句句激盪人心。他默默無聞地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革命事業。

正是有許許多多像華老這樣的共產黨員,他們飽含家國情懷,淡泊名利,默默無聞揮灑自己的智慧與汗水,為國家繁榮發展添磚加瓦,才有我們今天美好的新時代。我們更要珍惜當下,立足本職,兢兢業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陳姝

編輯/劉世康

審簽/ 明芳

監製/喬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630c50c6dbcceb4ebbc33d2afbfae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