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虜伯王朝的世紀風雲(中)

2024-10-24     經濟觀察報

雷頤|/文 軍工王朝的誕生

是什麼鬼使神差地讓阿爾弗雷德生產武器的?有種種說法,似都可信,也就都不足信。總之,正是企業的產品轉型,最終成就了克虜伯。

產品轉型談何容易,幸虧叉子勺子的專利很快就以相當不錯的價格賣給了一家英國公司,原本奄奄一息的工廠又起死回生。工廠重新運轉,阿爾弗雷德全力生產鋼與滑膛槍,但努力幾年,滑膛槍毫無銷路。地方軍工廠對他的產品不屑一顧,甚至粗魯地阻擋他進入廠區;柏林的總戰爭部也拒絕了他。他將產品寄給一家英國公司,這家公司對此也毫無興趣。無奈之中,他寫信求助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將軍,這位將軍回信也明確認為根本沒有前途,大約出於禮貌,建議他生產坩堝鋼製大炮。沒想到一句客套話,卻使他靈感大發,決定生產大炮。

1849年6月,史上第一門克虜伯大炮經普魯士軍方試射成功,報告顯示性能良好。但令他憤怒的是,軍方卻吹毛求疵,拒絕採用。幾百年來,火炮一直以青銅為主,在打敗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中,青銅火炮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也有鑄鐵炮,但安全性不好,容易炸膛。普魯士軍械總監在給他的信中不客氣地說:「對鑄鋼大炮無能為力,因為古老的青銅大炮已經在滑鐵盧證明了其優越性。」

開端不順,阿爾弗雷德卻不為所動,堅持研發鋼製大炮,堅持研發煉造優質鋼。1851年英國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克虜伯的一件展品是火車無縫鋼軌輪箍,立即得到一家美國公司的訂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家公司一直是克虜伯在美國的代理。另一件是一塊一次鑄造成形的4300磅大鋼錠,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人們嘆為奇蹟,引起轟動。還有一件展品卻不為人注意,一門精良的克虜伯大炮,不多的評論也是負面的,認為鋼的脆性很大,可能經受不住火藥的衝擊。

不過,這門大炮卻引起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的次子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的注意。他在1841年就被定為普王繼承人、獲「普魯士親王」稱號,雖然此時他還無權訂購,但為表示支持,他訪問了克虜伯工廠,並給阿爾弗雷德胸前別上了一枚「紅鷹勳章」,雖然屬第四等勳章,但通常情況下只頒發給作戰有功的將軍。獲此殊榮,無疑預示了克虜伯的「美好前程」。雖然親王支持,但大炮仍無訂單,阿爾弗雷德將目光投向他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是個火炮迷,見炮後命令試射,在發射了3000發炮彈後炮管上甚至找不到一點疤痕!法皇大喜,授予他一枚榮譽軍團的騎士勳章。但這位法國皇帝也只是一時高興,毫無用鋼炮取代青銅炮裝備軍隊的打算。阿爾弗雷德又分別將大炮送給瑞士、奧地利和俄國,只有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頗有興趣,要人試射4000發炮彈後,一寸一寸認真檢查槍管,找不到一絲劃痕,立即買下這門火炮。但只是將其當作奇怪之物放進火炮博物館,也毫無用其裝備部隊的想法。

普魯士軍方、拿破崙三世、尼古拉二世皆以窮兵黷武著稱,親見鋼炮威力如此巨大,居然全都視若無睹,全都堅持青銅炮裝備軍隊。這說明,一種新技術新產品要取代舊技術舊產品,要人們改變舊觀念,確非易事。只有更新知識和觀念,才能理解、領會新技術新產品的重要,才能站在時代前列。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19世紀是典型的「火車世紀」,歐美掀起鐵路熱潮,各種鋼製品成為關鍵,鐵軌、車軸、彈簧、車輪,全賴優質鋼和精良工藝,使克虜伯訂單不斷,尤其是克虜伯獨家的無縫車輪,大量海外訂單滾滾而來。然而特別奇怪的是,國內訂單卻少得可憐,而且政府還在專利期限上故意「找茬」。原來,不善人際交往的阿爾弗雷德無意中得罪了普魯士商務部長,普魯士制度的特點是強政府,政府採購商務部長一言九鼎。這位商務部長下令將克虜伯的產品訂購量減至最低,更過分的是,要求鐵路一定要用熟鐵車輪,棄用克虜伯的優質鋼輪。權力不受限制,如此荒誕的決定實屬「正常」。阿爾弗雷德被這一決定驚呆了,直接寫信給商務部長表示抗議,當然無濟於事。於是他也動用「權力」,1860年春找到支持他的「普魯士親王」、已是手握大權的「攝政王」。攝政王否決了商務部長的決定,站在克虜伯一邊。

第二年,這位攝政王登基為普魯士國王,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一世。登上王位後,威廉一世第二次來到克虜伯表示支持。威廉一世雄心勃勃,志在統一全德,內政外交倚重俾斯麥,武器裝備信任克虜伯。不過,同得罪商務部長一樣,不擅人際往來的阿爾弗雷德也曾得罪過主管軍事的戰爭部長羅恩。羅恩公開反對大規劃採購克虜伯炮,傳說他把克虜伯的申請書當作廁紙,因為他在幾次關鍵時候支持過威廉一世,初登王位的威廉一世一時也不好反駁。好在克虜伯大炮已經名聲在外,英、法、俄、比、荷、西、瑞士、奧地利等國紛紛購買,特別是俄國的購買數量之大,幾乎要在俄國建分廠才能滿足。國外的大量訂單,引起了羅恩的警覺,阿爾弗雷德多次向羅恩保證,絕不會把武器賣給普魯士的敵人。其實這完全是空頭保證,他根本無法知道,其實也不關心,誰將是普魯士的敵人。不過,他贏得了一個國內外普遍認可、也使他非常得意的頭銜:「大炮之王」。「大炮之王」名聲大振,在威廉一世的干預下,普軍終於成批訂購克虜伯大炮。1866年初,普魯士為征服幾個與奧地利結盟的德意志小邦國決定與奧地利開戰,而克虜伯一直向那幾個國家、尤其是奧地利大量出口武器。4月9日,在普奧兩國都在開始戰爭動員的第二天,普魯士戰爭部給阿爾弗雷德發了一份急件,請他推遲交付給奧地利的大量軍火:「我冒昧地問您是否願意,出於針對目前政治局勢的愛國情懷,在未獲得國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要向奧地利供應任何槍炮。」終於輪到阿爾弗雷德得意了,好幾天後,他才姍姍遲復,不無傲慢地寫道:「我對政治局勢知之甚少;我仍會悄悄地繼續工作。」他還解釋說,新式火炮的樣炮將在6月才交付,全部交付需要更多時間;當然,如果國王同意,國家可以沒收他的貨物。「至於這件事,我相信閣下一定會達到您的目的,同時又不在我的愛國心和我在國外的聲譽方面造成衝突。」「謝天謝地,我們畢竟還沒有打仗,願上帝恩賜我們保持和平。」

不久他來到柏林,極力與羅恩和俾斯麥爭辯。俾斯麥敦促他不要過快地向奧地利供應武器,但阿爾弗雷德置之不理,反覆強調必須履行已經承諾的商業義務。首相俾斯麥有「鐵血」之稱,對他也無可奈何。普魯士政府只能聽之任之,阿爾弗雷德頗為得意。普魯士政府雖然權力強大,但最多只是政府不採購企業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都無權、無法以「通敵」「資敵」罪名禁止企業向敵國賣武器。相對於英美模式,「普魯士模式」確實更強調國家的作用,但此例也說明,即使在這種模式下,企業仍有相當的自主權與自由度。

普奧之戰普魯士大獲全勝,但阿爾弗雷德的主要關注點是克虜伯大炮的性能,而非國家勝敗。這場戰爭顯示了克虜伯大炮的巨大威力,但也暴露出存在的嚴重問題,出現了炸膛。他想方設法立即改進。戰勝奧地利後,威廉一世立即準備對法國作戰,最後統一全德。戰爭部長羅恩一直對阿爾弗雷德耿耿於懷,在大戰爆發前,竟然與部中同仁悄悄計劃在對法大戰中全部使用青銅炮。威廉一世得知消息,詳細了解克虜伯最新鋼炮性能後,否決了戰爭部計劃,決定大量採購克虜伯大炮。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次超過俄羅斯,成為克虜伯的最大主顧。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阿爾弗雷德給羅恩寫信,表示願意捐贈一批大炮,並且保證不事聲張,以免羅恩認為自己是藉機做廣告。沒想到這一愛國之舉卻被羅恩拒絕,理由是過多的大炮會打亂軍隊神聖的編制。儘管被拒,阿爾弗雷德仍多次給羅恩寫信,表示大戰之時,堅決支持國家。但是,當羅恩要求他把一些俄國預訂的武器零件推遲交付,以供普軍使用時,剛剛大表愛國之情的阿爾弗雷德卻明確拒絕,理由是作為一個商人,必須首先履行對客戶的承諾。幾年前克虜伯就試製巨型火炮,這時正好製造成功,阿爾弗雷德滿懷希望地再給羅恩寫信,詳細介紹了新炮的巨大威力,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任何城市要塞都可迅速摧毀,建議戰爭部購買幾十門。沒想到羅恩仍舊拒絕,且非常不禮貌地要求他別再打擾。阿爾弗雷德仍不死心,照樣一次次寫信,結果還是被羅恩一次次不客氣地否決。為了生意,他表現出商人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告終,在相當程度上,是兩國武器、尤其是火炮的較量。當年拿破崙以用炮著稱,此時他的侄兒拿破崙三世也以會用炮著稱,且本人就是炮兵學校畢業,還發表過有關論文。然而,法國的前膛青銅炮根本不是克虜伯後膛鋼炮的對手,克虜伯大炮的射程是法國青銅炮的兩倍,不僅射程,而且射速、準確性、散布率、炮彈重量等方方面面,克虜伯炮都對法國炮形成降維式打擊,有人形容像鐮刀收割麥子一樣。拿破崙三世作為俘虜向威廉一世乞降時說:「我向你的軍隊、首先是你的炮兵部隊表示祝賀。」或許他不知道,做國際生意、且生意大於愛國的克虜伯早就把自己最先進的鋼製後膛炮報價清單送給了法國軍方,但曾經擔任過炮兵部隊司令的法國陸軍大臣勒伯夫元帥卻直接批了「不予考慮」四個字。這個元帥一直信心滿滿,向拿破崙三世保證軍隊「甚至下至綁腿扣」都準備完畢,只待一聲令下,就可滅此朝食。雖然備戰細到「綁腿扣」,但對最先進武器卻一無所知,還嗤之以鼻,焉能不敗?國之興衰,指揮層的識見至關重要。

普法戰爭,誕生了德意志帝國,也誕生了克虜伯王朝。

獨特的「王朝」經營管理

普法戰爭是鋼鐵對青銅的勝利,克虜伯的訂單來自世界各地,東方的日本、中國,拉美的智利等國,更不必說歐洲的傳統客戶更是急劇擴大訂單。

在巨大成功面前,阿爾弗雷德頭腦非常清醒,知道企業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或者說創新就是他生命的重要部分。他用近兩年的時間,痴迷於發明一種「裝甲炮」——用厚厚的裝甲製造成一個炮塔,炮管通過一個球窩關節與厚厚的裝甲板固定在一起。炮手在炮塔中被安全地保護起來,不因敵方炮火中斷射擊,戰鬥力大大提高。威廉一世和大名鼎鼎的毛奇將軍到克虜伯視察時,阿爾弗雷德興致勃勃地讓他們參觀樣品,沒想到他們卻連連搖頭。

阿爾弗雷德毫不氣餒,堅持試驗。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鋼板究竟要多厚才能經受住炮彈的轟炸,保證炮手安全。他決定自己親自進炮塔,周圍人都認為他瘋了,極力勸他不要拿生命冒險。但他決心已定,就是要在幾十名軍官還有一些外國人的眾目睽睽下「以身試塔」,毅然走進炮塔,命令向自己開炮。一陣狂轟濫炸後,他毫髮無損。幾天後再次試驗,他命令一群工人鑽進炮塔,全都安全。他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將自己走進炮塔里去」,「只不過僅僅是在叫別人走進那個炮塔中去之前,一個人應該用自己的性命去冒冒險」。

企業的生命在於創新,更在於管理,對於員工已經上萬的企業,此點更加重要。阿爾弗雷德知道,最重要的是培養員工對老闆的認同感、對企業的歸屬感。早在40歲的時候,一直照料他生活的寡母去世,他感到需要結婚找一位女性照料自己。結婚後,為了妻子,他從破舊的祖宅搬到新建的花園房,但他要求一定要保留破舊祖宅,並在屋前立塊牌子簡介宅子的歷史,特別向工人說明,自己雖是老闆,但其實與他們一樣,也是出身卑賤。他想方設法消除階級隔閡與對立。

保障員工合法權益,是讓員工對企業有歸屬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吹到了克虜伯,但只有極少數工人參與。他開除了幾個領頭者,卻把幾乎全部工人和家屬組織起來護廠。恰在此時,資金緊張,發薪困難,他把家裡的金銀器皿全部變賣,最後把一些罐壺、餐具也變賣,實在不行,把一些鋼製品也當廢鋼賣掉。堅持了一段時間,終於拿到了銀行貸款,可以發全工資。他始終認為,大企業家有一個無法推卸的責任,就是讓員工總有工作,可以養家。

克虜伯能躲過如此聲勢浩大的革命,能讓工人不僅不參加革命反而集體護廠,並非偶然。追根溯源,還應歸功於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弗里德里希。1813年、1814年間,弗里德里希在小作坊中為了留住工人、提高效率,在工人生病期間仍給工人發病假工資,並支付醫療費。阿爾弗雷德繼承產業後,隨著事業越做越大,員工越來越多,工人不僅來自全國四面八方,還有些來自波蘭、東歐。為將這些「散沙」凝聚成穩定的基礎,他將父親當年那些遠不規範的舉措規範化、系統化、制度化。普法戰後的1873年,工廠利潤大增,他將工人工資增加50%。工人激增,只能住工棚,他馬上拆棚蓋職工宿舍,生活區有商店,有對所有員工和家屬開放的廉價合作社,建了學校和遊樂設施。所有員工都免費醫療,專門的老年醫療機構,建立養老金和困難救濟金。為使工廠有穩定的外部環境,他為埃森市提供了不少公共建設工程,還設立一個慈善基金,收留無家可歸者,在災害之年專設食物賑濟所。

職工的這些待遇與福利,全都以「條例」的形式公布在1872年9月頒布的《管理條例》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管理條例》將員工的權利與義務講得細緻清楚,對職工的責任和義務的規定更加細緻,從遲到罰款、上廁所要工頭批準直到不能罷工、不能加入工會、不能參加工人運動。為防止工人運動,阿爾弗雷德在職工中培養密探,一旦發現有人秘密參加工會,立即解僱。他規定,不能招收在其他地方參加過罷工的工人,以防傳播異端。《管理條例》各種規章制度多如牛毛,違反者有種種嚴厲處罰,直到開除。一旦開除,所有優厚的待遇、福利全都化為烏有。

德國社會民主黨當時是無產階級政黨,曾經是全德國最為強大、黨員人數最多的政黨,當時也是國際共運中舉足輕重的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專注於發動工人運動,馬克思與恩格斯傾注了無數心血,認為這是無產階級革命最有可能爆發的地方之一。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湧,但在工人最多的克虜伯,工運卻平靜得猶如死水一潭。在克虜伯的《管理條例》面前,社會民主黨一籌莫展。這種以自由為代價換取物質保障、安定生活的方法極為成功,使克虜伯在大動盪的年代依然穩定。正是克虜伯這一整套的職工保障制度和作用,給「鐵血宰相」俾斯麥以直接啟發,他在1878制定了嚴厲的《反社會主義法》,但在1883年又制定了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1884年通過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實行了《傷殘和養老保險法》。這三個法律組合起來,是現代世界第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不久就產生了巨大的世界影響,直到現在。

企業就是阿爾弗雷德的生命,直到風燭殘年,他仍直接管理企業,不顧醫生的勸阻,時刻用顫抖的手拿鉛筆,勾畫出自己關於新式大炮的種種設想。1887年7月的一天,他心臟病突發,倒在貼身男僕身上去世,手中的鉛筆掉在地上,享年75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5bbed6c72ecdef4e9b0dd445482e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