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績效激勵,都在順應人性

2023-08-07     筆記俠

原標題:一流的績效激勵,都在順應人性

內容來源2023年7月24日,高維學堂舉辦第六屆724科學創業節。

分享嘉賓:卞志漢,高維學堂《科學分錢》課程導師,華為原財經變革項目負責人。

筆記達人| 小鑫

編輯 | 初心

第 7606 篇深度好文:5138 字 | 14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2023年7月24日,高維學堂舉辦第六屆724科學創業節。

分享嘉賓:卞志漢,高維學堂《科學分錢》課程導師,華為原財經變革項目負責人。

筆記達人| 小鑫

編輯 | 初心

第 7606 篇深度好文:5138 字 | 14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績效激勵是每個企業都關心,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知識和方法。

但很多激勵措施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可以說是反效果,基於存量業績和財務指標而設計的激勵體系為何無法真正驅動員工?企業業績下滑,短期難以扭轉,虧錢時如何做好績效激勵?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績效管理這件事。

一、 舊工具無法解決新問題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在疫情之前,我們的經濟是相對可以預期的,企業業績與員工薪酬也是相對平穩可預期的,因此疫情前的績效激勵較容易,員工與企業之間在績效考核方面沒有那麼多矛盾、衝突和對抗。

疫情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這種突然的變化,導致企業業務連續性受到挑戰,業務隨時可能因為政策監管或疫情影響而中斷。

但企業還要生存,員工凝聚力仍需提升,這就使得員工和企業都非常焦慮。

疫情後的績效激勵應該怎樣去做?這超出了我們以往的經驗與認知。於是大家開始找方法,學習並嘗試各種新工具,然而學了很多,落地效果卻並不太好。為什麼?

對於工具,很多時候我們缺乏一個基本的認知:所有的工具,一定有它的前提條件和適用邊界。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從企業以往的經驗基礎中提煉出來的。使用時首先要理解它的適用前提和邊界,拿來就用可能適得其反。

二、新時代新方法:增量績效3.0

從本質上來講,當前企業遇到的很多現實問題,原因都在於我們的認知還沒有進化。

藉助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目前已經進化到了熱兵器戰爭的年代,卻仍在使用冷兵器時代的兵法。客戶的需求是秒變,信息的傳播是秒到,產品技術的疊代是秒代。

在如此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很多企業難以適應,所以現在叫烏卡時代,烏卡時代的核心是不確定性,這將是未來的常態。

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我在增量績效1.0與2.0的基礎上調整改進,提出了增量績效3.0模型。

橫向三個價值點:增長、增效、增肥,關注業務,關注價值點,是企業與員工努力的方向。

縱向三個興奮點:跑贏自己,跑贏大盤,跑贏對標,關注人、關注組織、關注人的內在,幫助員工和企業找到一個能超越也願意超越的標準或標杆。

1.關注價值創造

如果要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思考如何在運營層面解決績效激勵難題,促進業績增長,讓企業在未來有持續的盈利能力與競爭能力。

最關鍵的一點,是要理解什麼是價值創造,以價值創造為原點進行績效激勵。

然而很多企業對於價值創造的理解本末倒置,在績效考核時考核增長絕對值,比如去年做1億,今年要做1.5億,這樣做並非不好,增長固然是每一個企業所必須要追求的。

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把增長絕對值作為目標,卻忽視了增長背後真正的「因」是什麼。關鍵點是要抓住因」,在「因」上去做績效激勵,才會有增長的好結果。

2.關注績效改進

疫情期間很多企業虧損,虧損後的價值如何評估?企業業績下滑,員工一年不如一年有信心時,又該如何應對?如果按照過去的舊認知舊方法,員工的內心一定是抗拒的。

假設一個餐飲門店,去年虧損100萬,今年只虧損20萬,以簡單的業績成果來說,沒有盈利怎麼發獎金?

但如果站在員工的角度,去年虧損100萬,今年只虧損20萬,少虧了80萬。這是不是貢獻?一樣是貢獻。為什麼我們對這樣的貢獻視而不見?要給予員工激勵。

華為公司也在1998年《基本法》里明確指出:「獎金的分配要與部門和個人績效的改進掛鉤。」績效激勵的導向是改進,這個改進的內涵表現是增量績效,外延表現是三個增「增長、增效、增肥」。

3.關注人

德魯克是一個社會學者,並不是管理學院的教授,他的理論也並不是經典的管理學理論,但他所寫的企業管理方面的論著,卻能夠對企業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德魯克始終關注組織,關注人。

德魯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他說「關於員工激勵,至今為止我們知之甚少,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只有兩點:第一點,不要打擊員工士氣;第二點,要消除員工取得績效的障礙。」

許多老闆眼中只有業務,只有財務性的業績指標,看不到人。增量績效3.0模型強調要激發員工的興奮點,激勵到人心上去,「心」是企業在當前不確定性時代下最需要抓住的管理組織、管理人的關鍵切入點。

三、增量績效3.0:順應人性,構建多維價值

傳統績效激勵的方法是從工業時代的生產流水線中衍生出來的,是在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的指導下產生的,將員工的動作細化、分析,將員工的工作效率最大化,繼而採用計件的方式激勵員工。

然而在當下這個時代,體力勞動者的考核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

如今每一個人都是CEO,每一個人都是創業者,要在自己的崗位上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隨時做出決策。

這時我們要做的不是依靠以前的規則繼續管理,而是要在做好原則管理的情況下,充分相信員工,激動員工的心,讓員工自己做決策。

1.「贏」:激發興奮點,順應人性

首先,要關注人。工業時代的績效激勵是沒有溫度,不關注人的,把人作為工具。如今我們進入了熱兵器時代,要有熱度、有溫度。

德魯克說:「管理就是激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善意。」要想激發員工的潛能,就要順應人性,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就是好勝、要贏。

任正非也曾在企業內部說過:「我們怎麼管理?我們不要期待員工無欲則剛。無欲是不可能剛的,我們最好讓他有慾望,而且很貪婪。」要用人性的貪婪去驅趕人性的惰怠。不要跟人性對抗。明確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的簡化管理。

要想讓人有贏的感覺,怎麼贏?我總結了三個維度。做好這三個維度,無論業務下滑、業務中斷,是否盈利,都能找出興奮點,激發員工士氣。

制定的任何考核指標、目標設定、激勵,首先要看能不能讓員工興奮。如果員工的眼睛裡都不發光,那肯定是失敗的,一定要讓大家發光。

無論如今的行業周期是向下還是向上,企業賺錢與否,做績效目標設定時,一定要激發大家的興奮點。如果不能,不如索性不定目標,以免打擊員工士氣。

2.「盈」:瞄準價值點,共贏未來

其次,要尋找高價值的客戶、高價值業務場景,打造核心能力,瞄準價值點來做激勵。

傳統的績效激勵都是針對業績的結果,今年業績不好,抓緊使勁考核,導致員工動作變形,沒有精力去完成品牌營銷,產品能力提升,聚焦高價值客戶,使得業績越來越差。再加上考核壓力和團隊淘汰的壓力,團隊士氣一降再降,進入惡性循環。

瞄準價值點,找到企業價值所在。增長、增效、增肥,這三方面在績效考核中都要考慮到。

增長,如何向外部要規模、要擴張?增效,如何向內部挖掘潛力,提高效益?增肥,如何面向未來構建企業的盈利能力、競爭能力?績效激勵要在這三方面互相牽引。

四、增量績效3.0案例分享

1.案例一

受疫情影響,人們習慣了戴口罩,細菌感染率降低,這就導致某家銷售抗生素的醫藥企業業績大幅下滑。起初一兩個季度還相信疫情會很快結束,硬著頭皮定目標。

久而久之發現無論目標如何制訂,業務都在下滑,調低目標依然完不成,繼續調低,極大的打擊了員工士氣。同時新產品上市不上量,導致營銷費用居高不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原有的績效激勵措施

傳統的績效激勵方式是設置銷售提成獎,獎金跟目標完成率和績效考核係數掛鉤,同時新產品銷售提成比老產品提成翻倍。這種方式很容易出現問題,員工備受打擊,企業業績下滑,惡性循環。

基於增量績效3.0的優化措施

如果採用增量績效3.0模型,就要為企業找到價值點、興奮點。

首先,以2019年的業績作為基準值,所有員工的業績與2019年的業績做比較,計算出恢復率,以恢復率排名作為當前的績效考核標準。

排名前20的有獎勵,排名後20的沒有獎勵,排名中間的打折獎勵。讓員工之間相互競爭PK,在「贏」的慾望激勵下,帶動企業業績增長,也就是增量績效3.0中的「增長」、「跑贏自己」。

其次,新產品銷售要基於銷售量而不是金額做激勵,將激勵視為廣告投入,為未來增加土壤肥力,也就是增量績效3.0中的「增肥」。

新產品的業績提成不要與老產品做對比,如果新產品提成2%,老產品提成1%,就會導致員工沒有動力去賣新產品。

相反,每賣出一盒就直接獎勵多少金額,把獎金當做市場推廣費用,員工願意去賣,新品鋪開了,很快就會占領消費者認知,銷售量自然大幅提升。

華為公司當年在做手機終端業績衝刺時,直接內部發文,每賣一部額外獎勵50塊錢,正常提成也繼依然享受。這是最直接、簡單、有效的激勵,員工徹底被激活。

最後,營銷費用太高,想要降低下來,卻不知道該如何定目標,企業內部也很難達成共識。

這個時候,要去看行業數據,與業務組織結構相近的同行數據進行對比,找出差距。比如對方營銷費用14%,你是20%,6個點的差距,這就是企業要去改進的目標。

目標分三年完成,每年改進5%到10%,未達標扣發20%的獎金,達標後節省出來的部分拿出50%作為員工獎金。獎多罰少,激活組織活力。

這個標準不是企業內部自己制定的,而是基於行業對標制定的,因此很容易達成共識,也讓員工找到了競爭標杆,激發出了內心中想「贏」的慾望,對手可以,我們為什麼不可以。

這就是增量績效3.0中的「增效」、「跑贏大盤」。

2.案例二

某新能源電池企業,前幾年業務發展迅速,公司銷售部門採用銷售提成,每年業務增長,員工獎幅也大幅增長。員工開心,關係和諧。2021年開始出現業務下滑,員工普遍認為行業還會持續下滑,目標制定難以達成共識。

原有的績效激勵措施

採用業績提成,根據目標完成率制定不同的提成比例。

基於增量績效3.0的優化措施

行業如何發展是我們無法準確預測與控制的,因此不要給員工制定剛性的績效目標,要轉換思路,用增量績效去激勵和牽引增長。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獎金包的計算公式:

獎金包 = 上一年的獎金×( 1 + 業績增長率)÷( 1 + 行業平均增長率)

用上一年的獎金乘以業績增長率,增長多少就有多少獎金。哪怕業績下滑也沒有關係,只要企業能跑贏大盤,獎金就是增加的。

利用這個公式,一下就解決了企業內在動力不足的問題。任正非說:「錢分好了,管理的大方向問題就解決了。」 只要能跑贏大盤,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管理也簡化了。

五、增量績效1.0到3.0的演變

我最近在研究德魯克的一些思想,同時也在研究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向,我從林毅夫的《論中國經濟:挑戰、底氣與後勁》中受到很多啟發。

林毅夫通過分析、實證、研究,提出了新結構主義的經濟學,把中國的經濟分成了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所對應的績效激勵模式也不同。

1.第一階段:起步

起步階段屬於混沌期,混沌期的特點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企業一方面受到計劃經濟的禁錮,另一方面各種政策沒有出台,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因此這一階段的激勵模式簡單粗暴,拿到結果直接分錢,增長是最直接的業績結果。企業的增長跟誰比?只能跟自己比。不知道別人在幹嘛,沒有市場數據,沒有信息,不知道還要聚焦,還要尋找高價值客戶、高價值區域,也更談不上情懷。

2.第二階段:騰飛

基本的經濟制度開始建立,經濟開始發展,各種資源要素開始最優配置。這時候一個典型特點是這是一個機會時代。

借用雷軍的一句話:「找到了風口,豬也會飛。」能賺錢的生意就是好生意,企業重心在橫向擴張、縱向多元化,搞成企業集團。

在這個階段,企業必須要做團隊管理、考核激勵,基於財務業績結果指標去分配利潤,什麼賺錢就做什麼。

3.第三階段:轉型換擋

轉型換檔意味著什麼?粗放的經濟、騰飛的模式不可持續了,必須做創新,必須追求專業,必須追求極致,必須追求效率,這是大家的使命所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會發現中國的企業一致內卷了。

為什麼內卷?大家都沒有創新意識、專業意識,都沒有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意識,於是病急亂投醫,為了活下來,開始降價、打價格戰,東做一下西做一下,失去了定力。

這個階段的績效激勵特別考驗智慧。

一定要先把事業理論梳理清楚,同時具備理想和情懷,搭配落地戰略與規劃,找到高價值客戶與高價值市場,後續的升級定位、設置多種產品等等措施都要足夠專業、足夠極致、足夠卓越,企業才有可能活下來。

林毅夫鏗鏘有力的指出中國經濟接下來還有30年的黃金周期,前15年中國還有8%的增長潛力,後15年還有6%的增長潛力,再往後就難說了。

如果不確定性是未來的常態,企業想要活下來,就必須要抓住一個確定性。這個確定是什麼?只有人,只有組織,只有每個人都把自己當CEO。

未來30年,如果大家想要趕上這個黃金周期,就要突破以往傳統績效激勵的認知局限。

我們一定要基於對人性的理解,找到員工的興奮點與動力源泉——「贏」的慾望,以人性為錨點,在增量績效3.0的九宮格中不斷牽引,打造靈活多樣的績效激勵手段,才能夠將事業理論、理想情懷、業務場景穩妥落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b8dbc87de6ecf5a11f08760fab4c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