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粽和咸粽,哪種粽子吃了更健康?90%的人不清楚

2022-06-01     健康160

原標題:甜粽和咸粽,哪種粽子吃了更健康?90%的人不清楚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馬上就是端午佳節,人們通過賽龍舟、掛艾草、戴五彩線等活動,寄託著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以糯米為主的粽子,相信不少人的早、中、晚飯,已經被媽媽包的粽子承包。

而說起粽子,那可是種類繁多。

北方有小棗粽、蜜棗粽、糯米粽,加上粽葉的清香,令人魂不守舍;

南方有豆沙粽、肉粽、蛋黃粽、八寶粽等不同餡料的美味,光是聽聽就讓人饞的留下口水。

那麼,北方的甜粽和南方的咸粽,到底哪個更營養、健康?吃粽子有沒有什麼講究、忌諱?一起來看看吧。

一、

風情萬種的粽子

有句話說:中國有多少地方,就有多少種粽子。

它們有的是家鄉地道食材的味道,有的是家人手工精製的味道,也可能是淵源流傳的傳統味道……

而從口感、味道來看,還是主要分為南北兩種:甜粽和咸粽。其它一些地方,可能還因為愛好的原因,會有辣粽、肉粽等等。

可實際上,最早的粽子是沒有任何味道的!

這裡不得不說說,關於粽子起源的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為被政敵迫害,最後只能投江證明清白。

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這也是我們聽到最多關於粽子的來源。

但關於屈原投江,百姓包粽子紀念的傳說,只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

事實上早在更早的春秋時期,就有了粽子:那時的人們用箬或蘆葦的葉子包裹黍米成牛角狀,把它稱為「角黍」。

「角黍」,可能就是粽子最早的名字,角是形狀,黍是原料,從這個名字中可以看出,那時候的粽子,除了黍這種原料,沒有任何別的添料。

後來隨著農業經濟的發達,黍米慢慢變成了糯米、黃米、稻米等。

但那個時候的粽子還是很純粹,啥餡都沒有,也不分什麼甜鹹的味道,實在難吃……

到了南北朝(420年~589年),粽子品種才發展出現了甜味的、鹹味的,也就是從這時起,粽子餡料不斷創新,吃粽子的樂趣才開始多了起來。

而因為地方氣候、風俗、口味的不同,粽子也因此「風情萬種」起來。

例如帶有粗獷氣息的陝西人,在吃粽子這件事情上卻非常「精緻」:不僅用絲線將粽子切成小片,還要淋上蜂蜜、玫瑰、白糖,清涼軟糯吃起來十分舒爽。

而另一個吃面大省山西,在吃粽子這件事情上也別出心裁,他們把糯米換成黃米,再配上拉絲的紅棗,不僅顏色更加誘人,口感也更加豐盈。

而南方,大多都是堅定的咸粽黨,

比如浙江嘉興,一定是擁咸黨里的C位選手,早在乾隆年間,這裡的鹹肉粽就已經打出了名聲,《古禾雜識》中記載這裡的粽子「鄉下人競趨之」,妥妥的「全國網紅產品」。

還有廣東最常見的粽子鹹肉粽,餡料豐富,有鹹蛋黃、香菇、肥豬肉、雞肉、瑤柱等等,光是想想就讓人流口水啦;更不用說廣東東莞的道滘棕,它是東莞道滘的特產,有著「天下第一粽」的美譽。

你以為粽子的世界就這麼簡單?

衢州人的香辣酸菜粽、天府之國成都的香辣鮮香粽、潮汕海鮮粽……這一個個地域特色分明的粽子口味,無一不是味蕾上的絕妙享受。

尤其是近些年,除了傳統的甜、咸、辣,粽子餡料仿佛裝上了想像的翅膀,什麼深圳榴槤粽子、海南龍蝦粽子、貴州草木灰粽子……可謂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二、

什麼粽子,吃起來更健康?

還有幾天就是端午節了,相信很多小夥伴在採購粽子的同時,還在為粽子的甜鹹味道,相互熱烈地探(zhēng)討(chǎo)。

今天,小編不探討粽子的口味孰優孰劣,我們單單從健康的角度,聊聊甜粽、咸粽的優劣。

1

從營養成分來看

一般來說,甜粽子的餡料主要以棗、豆沙為主,這些食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膳食纖維和蛋白質,但是經過加工營養會變少,還需要添加大量的糖來增加口感,一定要小心熱量增加過多。

而咸粽子的餡料主要以火腿、蛋黃、瘦肉為主,雖然蛋白質營養豐富,但同時也添加了大量的動物油和鹽,導致部分咸粽子集高糖、高脂、高鹽於一身,需要格外注意。

從這方面看,甜粽子和咸粽子似乎都各有好壞!

2

從血糖水平來看

血糖水平的好壞,我們一般用GI,也就是血糖生成指數來體現。它可以體現人體食用一定量的某種食物後,會引起多大的血糖反應。

當血糖生成指數在55以下時, 可認為該食物為低GI食物;當血糖生成指數在55~70之間時,該食物為中等GI食物;當血糖生成指數在70以上時,該食物為高GI食物。

一般來說,甜粽和咸粽都以糯米為主,根據《血糖生成指數表》,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數(GI)值為87,因此粽子的GI並不低。

但不同的粽子「內涵」不同,這樣整體食物的升糖指數會有所不同。

例如甜粽子內餡除紅棗外,多以雜豆類蒸煮研磨,輔以白糖或豬油入餡。雜豆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研磨細化後,再長時間煮制,妥妥地拉升了GI值。

而咸粽子內餡常為肉類、蛋類、海鮮、蔬菜或菌菇等,這類食材富含蛋白質或者膳食纖維,因此和糯米搭配,GI值相對較低。

3

從熱量來看

好吃的東西,總會讓人忍不住多吃,如果吃的粽子過多,會不會因為熱量過多而變胖呢?

知名的運動管理app Keep軟體團隊,曾做過一個測試,發現吃咸粽子會比吃甜粽子吸收更多的熱量。

例如白粽、雜糧粽等甜粽,每100g的粽子約含151大卡熱量,一份粽子的熱量大概是200大卡,而甜粽最常見的豆沙粽,也是熱量最為爆棚的粽子,一份粽子的熱量約為 434大卡。

圖源keep

那咸粽的熱量又有多高呢?

就拿最常見的咸粽子種類肉粽來說,它的主料是糯米、豬肉。雖然可以帶來豐富的蛋白質,但肉粽中選用的豬肉一般不是純瘦肉,所含脂肪並不低。

因此,肉粽的整體熱量比糯米粽更高,熱量達到了400大卡,更不用說咸粽里的蛋黃肉粽474大卡、紅燒排骨粽的534大卡,妥妥的熱能之王。

三、

粽子怎麼吃最合理?

一場 PK 下來,我們發現,甜粽子和咸粽子似乎各有優劣,這就有點令人犯難了!

小編想說的是,不管是甜粽或咸粽,端午節一年只有一次,什麼也擋不住我們想吃粽子的心......

作為應節食品,我們更應該關注於如何吃才能更健康。

1

怎麼吃粽子最合理?

粽子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會轉化脂肪存儲起來。

如果每天都吃2個以上的粽子,則應該將正餐的主食減半或者直接省去。

因為粽子的熱量和營養比例決定,它不應該是端午期間的一款「零食」,而應該作為一款節日的「特定主食」來對待。

不管是甜粽子還是咸粽子,都含有含有大量的碳水、脂肪、蛋白質,因此吃粽子的同時要搭配新鮮蔬菜,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

這樣的話,不僅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同時也會降低粽子的進食量。

如果每天進食超過2個以上,或者有明顯的飽腹感,不妨飯後慢步走30分鐘,做到吃動平衡。

2

吃的時間也要講究

對於咸粽子來說,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其次一些質量差的糯米在放冷後會有變硬現象,如果不是剛煮熟的粽子,最好重新加熱再吃,一則避免細菌超標問題,二則也比較有利於消化。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因此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可以在早餐和午餐適量的食用。此外空腹也不宜吃粽子,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導致慢性胃炎、食道炎的復發。

3

粽子雖好,特殊人群慎吃

粽子雖然好吃,但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粽子的喲~

比如一些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

如果多吃幾個這類粽子,很可能就會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那麼,到底是哪些人群應該注意呢?小編整理了一個表,快收藏起來吧!

PS:這裡的少吃,建議最多一天半個或一個!

不僅僅是粽子,任何美味的食物,一定不要貪嘴多吃,暴飲暴食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5e240fa4e54614e07a6d59e92cc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