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進步,一定意味著人類文明和法制的進步嗎?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回答是肯定的。
番茄君也一直這樣認為,直到有一天,知道了一組數據。
目前,也就是我們生活的2023年,依舊存在著大量的骯髒和罪惡。
比如:人口販賣,每年全球人口販賣的利潤約為1500億美元。
如今,全球淪為奴隸的人數,史無前例,甚至比奴隸制合法的年代還多。
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每時每刻都發生著,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察覺罷了。
前不久,一部電影,就揭開了全球最大的性醜聞。
它以真實事件為依託,曝光了一條令人髮指的兒童性侵產業鏈。
受害的孩子,大的十幾歲,小的五六歲。
他們被販賣到全球各地,從此以後失去自由,一輩子從事性工作。
有的孩子,還沒長大就因此丟掉了生命,當他們被販賣的那一刻,他們就和自己的家人以及人生說了再見。
電影的名字很諷刺——《自由之聲》。
但它的內容,卻值得每一位觀眾細細觀看,認真反芻,並將它添加到自己的認知庫里。
01、
南美,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似乎終於等到了幸運女神的降臨。
一個名叫吉賽爾的星探,看上了這家的小女孩蘿西奧。
蘿西奧長相可愛,有一副靈動的好嗓子,不僅唱歌好聽,還會打鼓,無論是長相還是才藝,都深得星探喜愛。
跟小姑娘熟絡了幾句後,吉賽爾找到了女孩的父親。
她表示,蘿西奧非常符合自己挑選童星的標準,希望能帶著她去試鏡,並畫下成為明星的大餅。
對一位單親爸爸來說,能給女孩找這樣一條出路,是求之不得的事。
於是他滿口答應了吉賽爾的要求,甚至允許自己的小兒子和姐姐一起去。
萬一小兒子也被選中,全家人或許就吃穿不愁了。
第二天,父親換上一身正裝,帶著一雙兒女,來到了吉賽爾下榻的酒店。
敲開門後,父親被告知離開,晚上七點再來接孩子。
看到房間中滿是小朋友,父親也沒有多想。
但他不知道,這是他噩夢的開始。
將蘿西奧和弟弟帶進房間後,吉賽爾按照試鏡的流程,開始給孩子們拍照。
只不過跟其他童星不同,在拍照過程中,吉賽爾頻頻解開小女孩脖頸的扣子,還給她們畫上了不合時宜的妝容。
一天的試鏡過後,父親興高采烈地去房間接孩子。
可等待他的,卻是空空如也,黑燈瞎火的房間。
他瘋狂敲開其他房間的門,卻也找不到孩子們的蹤跡。
父親發現,自己可能上當了,可偌大的城市,他要去哪兒尋找自己的孩子呢?
而美洲另一端的美國,此刻也在發生著一起案件。
國安部特工提姆,正在監視一個頻繁在網上發布兒童色情信息的戀童癖。
當他的帳號登陸的時候,提姆小隊果斷出擊,拿下了這個猥瑣男。
作為特工,提姆業務了得。
他已經抓住多達288個戀童癖,並將大多數送進了監獄。
而在繳獲的錄像和照片中,提姆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小男孩,這個小孩,就是已經被販賣,蘿西奧的弟弟米格爾。
但只有錄像,戀童癖量刑太輕,孩子們也沒法得救。
於是,提姆搞了一出「釣魚執法」,他偽裝成戀童癖,以減刑為條件,謊稱自己需要一個小男孩,並指名道姓要見米格爾。
罪犯同意了他的要求,並告知這個小男孩,已經有了藝名,名叫「泰迪熊」。
交易當天,罪犯被人贓並獲,米格爾也得救了。
醫生檢查發現,小小的米格爾,在三四天前,已經遭受了性侵害。
看著跟自己孩子年齡差不多大的小孩子被糟蹋,提姆心如刀絞。
在與米格爾的聊天中,提姆得知,他還有個姐姐,也就是蘿西奧,已經被人販子賣了出去。
原來,在所謂的星探「吉賽爾」背後,有一條成熟且骯髒的兒童販賣產業鏈。
他們以星探為藉口,尋找那些窮苦人家,長相姣好的小孩子,假借拍攝定妝照拐走他們,然後從宏都拉斯運到世界各地的港口去販賣。
為了解救蘿西奧,提姆決定以身犯險。
因為自己去南美洲調查不符合國安部的規定,他甚至提出辭職。
他動用關係,找到了幾個搭檔,以及願意幫助小女孩的富商朋友,假借在哥倫比亞的一座小島上開「私人會所」的名頭,誘騙產業鏈末端的人販子。
而背後,警方已經做好準備,將這夥人販子一網打盡。
相比第一次的「釣魚執法」,提姆這次玩兒得更大,他到底能不能成功找到蘿西奧,又能不能將這夥人販子一網打盡?
番茄君不過多劇透,留給大家自己看。
02、
作為一部反映戀童癖,性侵害,甚至人口販賣的電影,
《自由之聲》,拍得卻有點像傳記片,更有點像文藝片。
電影沒有大尺度的鏡頭,沒有激烈的槍戰,甚至連一秒鐘暴露的鏡頭都沒有。
對人類的未來——兒童,導演留足了尊重。
但即便如此,片中有幾個細節,依舊讓人動容,也讓人後怕。
男主提姆,是個偉光正的英雄主義角色。
與之相較,番茄君倒覺得,跟他配合打擊罪犯的巴畢洛,人物形象更為豐滿。
巴畢洛黑白通吃,遊走在灰色地帶,亦正亦邪。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中年油膩的犯罪分子,但內心深處,巴畢洛卻是個十分善良的人。
他講起自己願意幫助提姆的經歷時,聲淚俱下。
只因為在一次經歷中,他發現服務自己的女人,實際上只是個少女。
而這個少女從小被販賣,一直從事服務工作,已經有八年的工作經驗。
這讓巴畢洛良心發現,十分羞愧,自那次經歷以後,他就一直暗中救助被拐賣的兒童。
幫助提姆,很大機率也是因為這件事。
還有一個場景,是少女蘿西奧,被販賣到哥倫比亞雨林深處的一個叛軍頭目手中。
提姆假借傳染病醫生的身份,潛入到叛軍基地,找到了蘿西奧。
在床下的他,目睹了蘿西奧從夢中驚醒,被叛軍頭子抱到自己的大床上,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提姆,蘿西奧會經歷什麼。
也很難想像,在這之前,蘿西奧到底經歷了多少次這樣的事。
這是《自由之聲》最大的特點。
它不靠任何賣點吸引目光,打造噱頭。
因為電影本身,就已足夠觸目驚心。
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之聲》與現實產生了深深的勾連。
片中的主角提姆,現實中卻有其人,就連他辭職救孩子的橋段,也是真實發生的。
現實里的提姆,名叫蒂姆·巴拉德,他就職於美國國土安全局,為了打擊遍布美洲的兒童拐賣和性侵犯罪,他辭去了自己的工作,甚至建立了一個名為「地下鐵路行動」的公益組織。
該組織以打擊人口販賣為己任,成立八年來,已經解救了超過3000名深陷地獄的孩子。
片中,小男孩米格爾戴的那個項鍊,就屬於這個組織。
不僅如此,片中很多案例,都改編自真實事件。
甚至有些鏡頭,完全跟現實發生的一模一樣,比如警方突入小島抓人口販賣組織的那一幕。
將兩個鏡頭放在一起,觀眾甚至分不清哪個是真的,哪個是電影。
這給《自由之聲》賦予了一層現實主義的光環。
當然,電影觸及到的,不僅限於此。
提姆為什麼要用一座建立在小島上的「俱樂部」來解救超過50名少女?
是因為在美國,有一座臭名昭著的「蘿莉島」,人盡皆知。
它是大佬愛潑斯坦的私人島嶼,島上囚禁著不少少女,愛潑斯坦用這些少女,給美國的各界政商名流提供服務。
陽光底下無新事,這些腌臢在美國的所作所為,還僅僅只是美國兒童販賣和戀童犯罪的冰山一角。
這些潛藏在黑暗角落的罪惡,也讓《自由之聲》這部影片,陷入了一種兩極分化的尷尬境地。
03、
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自由之聲》的評價十分奇怪。
它的觀眾喜愛度(觀眾評價)超過99%,幾近滿分,但爛番茄新鮮度(媒體評價),卻只有可憐的58%。
IMBD上,7萬多觀眾打出了7.8分的成績。
是電影本身的問題嗎?
從美國社會對這部電影分裂的態度看,可能並非如此。
這部電影的勢頭有多猛?
上映以來,它連連將《芭比》《碟中諜》這樣的電影斬落馬下,首周票房狂收1424萬美元,並拿下多個票房日冠,要知道它的製作成本,僅有1450萬美元。
上映二十天,票房就超過1.3億美元,將不少好萊塢大製作如《閃電俠》《奪寶奇兵》等全都比了下去,最終票房超1.8億美元,躋身2023年度北美票房前十。
社媒上,觀眾對此片極盡溢美之詞。
甚至有觀眾直接給它預定了奧斯卡。
有人為它哭泣,表示這是一部改變人生的電影。
有人瘋狂安利。
就連馬斯克這樣的美國大眾明星,也在極力推薦這部影片。
但相反的是,對於《自由之聲》,美國的主流媒體,卻安靜得有點詭異。
從上映到創造票房奇蹟,《自由之聲》仿佛都是通過這些個體「自來水」的宣傳,在電影走紅之後,很多主流媒體,甚至開始了對它攻擊和抹黑。
這種抹黑的核心點,在於一個組織,名叫QAnon(匿名者Q)。
電影主演和影片人物原型,都是該組織的參與者,他們有一個核心的陰謀論:
美國現任政府,被一個由猶太財閥、資本巨鱷和好萊塢精英等組成的「深層政府」掌控。
再加上片中,美國政府對兒童犯罪這件事,一直保持愛答不理的消極態度,這讓主流媒體很是憤怒。
著名的美國《滾石》雜誌就表示,這部電影就是「匿名者Q」的陰謀論展示。
美國《每日野獸》,更表示,電影是那些支持「匿名者Q」陰謀論者的不二之選。
大洋彼岸,英國《衛報》批這部電影是與「匿名者Q」相關的驚悚片。
包括《華盛頓郵報》、《福布斯》、《每日野獸》等在內的所有美國主流媒體,都將電影與「匿名者Q」划上了等號。
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無端的抹黑。
因為電影劇本在2015年就寫好了,並在2018年底製作完成,而所謂的「匿名者Q」,是2017年底才出現的概念。
哪怕從時間上說,《自由之聲》也不可能是「匿名者Q」的代言人。
另外,電影上映的時候,因缺少宣發經費,眾籌了500萬美元,並將版權賣給了二十世紀福克斯。
而上映的節骨眼,又趕上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購,《自由之聲》的上映計劃被不斷推遲,放在架子上積灰超過5年。
2018年,美國兒童性販賣產業鏈的規模才500億美元,到了今年,這個規模已經達到了1250億美元。
犯罪產業在肉眼可見地翻倍增長,電影製片人焦急地等待,最終電影上映,卻又不斷搞出各種么蛾子。
比如:有觀眾無故遭遇退票,有觀眾被以「影院空調壞了」為由趕了出來,但後來發現,影院走廊和廁所的空調都是好的;
有觀眾買票,發現票被鎖了,根本買不到,去影院一看,大廳卻空空如也;
也有觀眾表示,很多影院的票顯示已售完,卻只發現坐了零星幾個人的情況。
不讓看片之後,又開始了控評。
只要評論《自由之聲》相關的內容,就會被提示「違反了社區準則」,很多關於電影的內容,都在被成批量刪除。
在之前,美國還沒有幾部電影,能有過如此「待遇」,無論是上映的艱難曲折,還是上映後被主流媒體聯合抵制,再到影院和平台的各種刁難,這背後,或許恰恰證明,《自由之聲》踩到了美國社會的一些敏感點。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販賣目的地之一。
那些掌控著輿論導向,把握著華爾街命脈的大佬們,背地裡,或許有些人多多少少都有此類無恥的行徑。
這部《自由之聲》,之所以被戴上各種帽子,或許就是因為這些受眾群體的氣急敗壞。
反過來想,如果《自由之聲》中描述的內容,大多都是真實,且都是還在發生的。
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細思極恐?
而在一直標榜「自由」的大美利堅,甚至連一部小成本的《自由之聲》都容不下,又是何等的諷刺。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