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所率的張家軍,真的是南宋第一強軍嗎?

2022-03-11     老叄說娛樂啊

原標題:張俊所率的張家軍,真的是南宋第一強軍嗎?

在南宋開國時,張俊只是一個下層軍官,從這層意義上講,張俊就是趙構一手提拔起來的。

在苗劉兵變時,張俊的綜合表現最為優秀。

劉光世當時騎牆觀望,接到張浚三次書信之後才響應勤王;韓世忠在勤王勝利後,公然挑戰文官系統的權威;在勤王時,張俊表現得非常積極,勝利後也沒有明顯的錯誤。

在這種背景下,趙構自然會把張俊當成重點培養對象。

一切是顯然的,皇帝不給你調撥最精良的裝備,不給你調撥最多的軍隊,你還能怎麼辦?

總不成,在這種時候,你還敢自己招兵買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

後來,劉、張、韓、岳四大軍頭一直爭風吃醋,主要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他們誰都希望趙構把自己當王牌,就算趙構不把他當王牌看,也不能把自己當雜牌看啊。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大家看到趙構越來越寵信岳飛,自然都免不了羨慕嫉妒恨。

趙構越來越寵信岳飛,意味著最好的裝備、最精良的兵源,以後就都優先給岳家軍調撥了。

圍剿李成時,趙構把岳飛調撥給了張俊,如果沒有意外,岳飛以後就會一直給張俊當屬下。

可問題是,趙構很欣賞岳飛,所以岳飛終於有機會和張俊相提並論了。

後來,因為趙構培養楊沂中,所以張家軍又少了一個金牌小弟,大宋帝國多了一個楊沂中。

因為,李成是當時最牛的叛軍之一,所以張俊圍剿李成的勝利,只是把他趕到了北方,並沒有徹底消滅。

在此過程中,張俊改編了兩支叛軍。一支是張用,一支是李允文。

收編這兩支軍隊後,張家軍的編制就有三萬人了。

拱衛大夫、相州防禦使、新除舒蘄鎮撫使張用,有眾五萬在瑞昌。後數日,俊親揀其軍,精銳者留之,老弱者許自便。有投曹成者,有投岳飛者,有投韓世忠者,有自去而為民者。

這種收編部隊的派頭並不是誰也能享受的,至少劉光世就沒有這種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張家軍在補充兵源時,自然條件會定得比較苛刻,因為有機會選擇,誰不想進入張家軍呢?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背景,自然就會知道,為什麼劉家軍全是刺頭,而且老弱過半了。

在擴編時,張家軍之所以能夠提出這種條件,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趙構掌握著龐大的文官系統、經濟資源,卻沒有構建起自己的嫡系王牌軍。

在這種背景下,張家軍就是未來的王牌軍,雜牌軍進入張家軍後,裝備待遇自然就是按王牌軍標準來實現。

因為類似的原因,張俊提出比較苛刻的改編計劃,叛軍、地方雜牌軍也會紛紛響應的。

當然了,就劉家軍那種待遇,劉光世想全面改編雜牌軍,雜牌軍肯定都會大呼小叫的。

因為,你給我們這麼一點好處,就想讓我們放棄自由,你未免也想得太美好了。

當張俊的軍隊人數達到三萬人時,似乎已觸到了天花板。因為他的軍隊最精銳,裝備最精良,如果還要一個勁兒地擴編,就有可能尾大不掉。

所以,看到劉、張、韓的軍隊編制越來越大時,有人就出來勸趙構收兵權,趙構對此明確表示反對。

戊辰,帝謂輔臣曰:「議者多言諸大將不宜益兵。漢高祖定天下,諸將兵至十數萬,未嘗以為疑,故能成功。今劉光世、韓世忠兵才各五萬,張俊不滿三萬,議者已患其多,此不知時宜也。

總的來說,一支規模巨大的軍隊,比眾多小規模的軍隊聯合起來,更容易產生巨大的戰鬥力。

所以,在大家的爭議聲中,趙構又把史康民、王林的軍隊調撥給了張俊。

前三日,詔以忠銳第九將史康民、第十將王林所部益俊軍,又令第二將張守忠受俊節制,故言者及之。

總的來說,張俊的部隊,人員成分比較簡單。

張俊最初的基本盤有一萬人左右,後來從張用、李允文的軍隊里,精挑細選出不到兩萬人。

張家軍的主要將領,大都是張俊的老部下,絕不像劉家軍的主要將領,全是後來招安來的叛軍首腦。劉家軍中,比較著名的叛軍首腦,我們前面已盤點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年主和議,與秦檜意合,帝厚眷之。其麾下將佐,若楊存中、田師中、王德、趙密、劉寶,皆建節鉞,或至公師。

對於這種結果,傳統的歷史的解釋是,張家軍後來投靠秦檜,所以才會有這種結果。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事實,大約就會知道,劉家軍戰鬥力不強、政治可靠性不高、動不動呈現出烏合之氣,絕不是簡單的因為劉光世能力弱於張、韓、岳等人。

問題是,當時的張家軍多少就是有點尾大不掉了,所以張浚以宰相之尊坐鎮前方,竟然就是無法調動趙密。

最後,趙鼎說了,什麼張家軍、韓家軍?現在就調趙密率部到帝國都城,讓他負責皇帝的安全,我看他張俊敢不同意?

面對這種調令,張俊自然不敢拒絕。因為,你連這種調令也敢拒絕,那你真以為張家軍就是你張俊的私軍了。

辭以兵少,欲摘張俊之將趙密為助。浚以行府檄俊,俊拒之,謂世忠有見吞之意……鼎謂浚曰:「世忠所欲者趙密耳,今楊沂中武勇不減於密,而所統乃御前軍,誰敢覬覦?當令沂中助世忠,卻發密入衛,俊尚敢為辭耶?」

張家軍的這種作派,有一次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趙構感覺張家軍有了尾大不掉之勢後,就想通過提拔張家軍高級將領的方式,削弱張俊的軍權。

王庶對此報以了強硬的回答,但是儘管在嘴巴上不落下風,在實際行動時,王庶終究還是不敢再這樣乾了。

時朝廷以諸將權重,欲撫循偏裨以分其勢,張俊覺之,謂行府錢糧官、右通直郎、新監行在榷貨務劉時曰:「君為我言於子尚:易置偏裨,似未宜遽;先處己可也,不知身在朝廷之上能幾日。」庶聞之曰:「為我言於張十:不論安與未安,但一日行一日事耳。」俊不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40c66e51a3f578c7c19ba3e6f24b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