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一面是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深入發展,銀行業整體息差呈逐漸下降趨勢;另一面是中國居民財富總量不斷增長,財富保值增值服務需求劇增,財富管理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當下,財富管理將迎黃金時代已成業內共識,各家銀行紛紛將財富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業務,著力打通財富管理價值鏈。
在近期披露的上市銀行年報中,各家銀行均對財富管理業務著墨頗多。如:農行將「大財富管理」和數字化轉型作為個人金融業務的「一體兩翼」;郵儲銀行將財富金融作為其四大戰略之一;招商銀行提出做客戶財富管理的「首選」銀行;光大銀行提出「一流財富管理銀行」發展戰略。
作為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的基礎規模指標之一,多家銀行的個人金融資產總量(AUM)均取得近年來最好水平。截至2021年末,工行個人客戶金融資產總額16.96萬億元;建行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超15萬億元;招行則為10.7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33%,成為首個AUM突破10萬億元的股份行。
近期隨著上市銀行年報的陸續披露,銀行財富管理轉型成績單也浮出水面。各家銀行是如何布局財富管理市場的?哪家銀行是財富管理賽道的領跑者?未來財富管理業務又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財富管理賽道的領跑者是誰?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編制的《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1Q4)》顯示,家庭資產配置方面,居民大類資產配置向權益類資產轉移,銀行是家庭主要選擇的財富管理機構,占比達64.2%。
中國銀行業協會與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1》顯示,占比達65.7%的銀行家認為「財富管理是發展個人金融業務的首要重點」。同2020年相比,財富管理排名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一位,關注度明顯升高。
上述報告的結論在銀行披露的年報中也有所體現,多家銀行將財富管理定為戰略轉型的方向。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2021年年報致辭中稱,堅持大財富視角,不斷拓寬服務邊界,升級服務效能,陪伴和幫助更多客戶規劃財富、增長財富,加大消費快貸、信用卡發展力度,大零售服務和大財富管理成功破局。截至2021年末,建信理財管理規模近2.2萬億元,私人銀行客戶資產超2萬億元,零售利潤占比超50%。
自招商銀行2021年提出打造「大財富管理的業務模式+數字化的運營模式+開放融合的組織模式」3.0模式以來,就格外引起業界關注。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表示,大財富管理,是我們穿過未來的迷霧所能看到的、離3.0模式最貼近的方向,是「輕型銀行」縱深推進的高級型態,也是在低利率時代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基於此,招商銀行首提打造「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將大財富管理作為全行經營的邏輯主線,串起各個業務單元。
平安銀行年報表示,自2016年末啟動零售轉型以來,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由經營產品向經營客戶逐步進階,由點及面推進科技賦能落地,實現了私行財富業務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21年末,平安銀行財富客戶數突破百萬戶,是2016年末的3倍;私行客戶數近7萬戶,是2016年末的4倍;管理零售客戶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是2016年末的4倍。
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業績會上表示,財富管理是絕對的重點,渠道重要性也不斷凸顯,該行將以加快財富平台建設和構建更加開放的投資生態圈兩方面,作為推進零售業務發展的重要抓手。
財富管理收入普遍大增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近幾年銀行業一直處於凈息差收窄環境之中,且未來仍將呈現下行趨勢。對於銀行來說,這意味著未來的利息收入增長或將更為乏力。
面對生存環境的變化和挑戰,發展財富管理業務、提振中間業務收入、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已成為各大銀行的普遍選擇,且財富管理業務屬於輕資產、盈利高的業務。只要有足夠廣的零售客群、好的產品,再配上銀行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收入效應很快會得到顯現。
從去年全年的情況看,多家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全面開花,帶動中收大增。
建設銀行2021年非息收入實現218.83億元,同比增幅21.6%,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實現192.83 億元,增幅11.04%。其中主要是代理保險、代銷基金業務銷售規模增長帶動收入較快增長,理財產品業務收入實現185.50億元,增幅19.11%。
交通銀行2021年(境內)代銷個人財富管理類產品收入實現98.37億元,同比增長28.37%。
再以財富管理見長的股份制銀行來看,財富管理業務營收增長優勢更為明顯。
中信銀行2021年財富管理規模3.66萬億元,大財富管理收入增長56.2%;零售財富管理收入達79.44億元,同比增長23.09%。
平安銀行2021年實現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不含代理個人貴金屬業務)實現82.15億元,同比增長18.6%。其中,代理基金收入實現40.37億元,同比增長82.7%;代理理財收入實現11.53億元,同比增長達74.4%。
以「零售之王」而著稱的招商銀行,將2021年視為招商銀行的「大財富管理元年」。2021年招商銀行大財富管理收入(包括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託管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長33.91%,在營業凈收入中的占比接近16%,成為其探索新商業模式的關鍵少數。報告期內,該行代理基金收入123.15億元,同比增長36.2%,代理保險收入實現82.15億元,同比增長42.8%,代銷理財收入實現62.92億元,同比增長53.69%。
大財富管理是商業銀行業務的一部分,儘管沒有徹底顛覆商業銀行的估值邏輯,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估值邏輯,這也是長期以來招商銀行股價在銀行股中一枝獨秀的原因之一。對此,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解釋稱,「2021年招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過38%,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而且增幅快,這樣對於資本的需求比較低,相比之下PB(市凈率)估值比其他行高一些,PE(市盈率)估值也相對高一些。」
從「破凈潮」到「自購潮」的思考
隨著財富管理賽道愈加擁擠,銀行要想嶄露頭角並非易事。今年以來,股債市場劇烈震動,也讓銀行理財業務遭遇全面凈值化轉型後首個市場考驗,銀行理財「破凈」數量最高時突破約2000隻。這或許可能會導致至少在今年一季度,財富管理帶來的中收難以再延續去年高增態勢。
部分銀行也已經預見了這一影響。田惠宇在招商銀行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招商銀行去年財富管理收入結構中,有超過1/3來自基金代銷。今年一季度基金代銷形勢不好,就全年來說,財富管理業務估計會比較困難。
面對銀行理財遭遇「破凈潮」,理財子公司紛紛祭出「自購潮」護盤以穩定投資者信心。自3月23日光大理財打響「自購第一槍」後, 目前已有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合計不超過28.5億元自購旗下理財產品。其中,興銀理財將以自有資金約10億元投資於旗下多系列產品,創出了目前自購最高記錄。招銀理財在公司自有資金的基礎上,還引入了骨幹員工增持的方式以彰顯信心。招銀理財稱,截至3月25日,公司高級管理層、各部門負責人自持公司理財產品的合計金額已超過其去年薪酬的合計總額。
據一鳴君觀察,面對此輪市場回撤挑戰,銀行理財需要通過更加專業化的產品設計和投研能力實現穩健發展: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固收類產品投放,另一方面須對權益類資產配置加強投研能力建設,在跨境理財、養老理財、ESG投資等方面繼續推進產品的特色化、品牌化和多元化。
從長遠看,財富管理業務仍是一片藍海,銀行機構充分發揮渠道優勢構建大財富管理生態,將可能打造銀行的新一個「增長極」。
大財富管理是一條長坡厚雪的賽道。正如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所言,財富管理賽道上已湧現大量參賽者,誰能率先實現從「以自我為中心的產品銷售」到「以客戶為中心的資產配置」躍遷,誰就能占領「摩天嶺」,構築財富管理真正的「護城河」。
文章來源:NEW財金
作者: 一鳴君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信銀行「新零售」起航:組織架構大變革,財富管理加速度
銀行年末別樣「開門紅」:財富管理轉型提速
大家都在看
郵儲銀行強化「六大能力」謀變!董事長張金良:鑄就差異化競爭優勢
興業銀行將調整組織架構 重組科技、零售、企金三大條線
大型銀行去年人均薪酬哪家最高?招行以56.65萬元摘得桂冠
年報 | 民生信用卡累計發卡近6500萬張 不良率下降0.33個百分點
8.6萬億股份行第一大股東更新!省級金控「入主」銀行或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