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我國在2022年8月1日頒布了中央一號文件,自此長江及其重點支流湖泊,開始了為期10年的禁漁期。資料顯示,僅僅一年過去,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就得到了明顯的恢復。那麼如果持續禁漁,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白鱘還能重現嗎?
長江漁業發展
作為世界第三大河,長江西起青藏高原,最後匯入東海,全長6300多公里,是橫跨中國水量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正因如此,長江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種類最多的河流之一。
據統計,長江里生物種類4500種,其中魚類就有400多種,其中屬於我國特有的魚類接近200種。
俗話說:靠山吃山,臨海吃海,長江這條大河在沿江區域養育了近23萬漁民,每年巨大的捕撈量加上水域污染、攔河築壩、航道整治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讓長江流域的經濟魚類資源呈現出斷崖式下跌。
據統計,1954年長江流域的捕撈量高達45萬噸,但到了80年代,同樣的捕捉頻率下,這一數字就下降至20萬噸左右,最近一次統計是在2011年,這次的捕撈量停留在了8萬噸左右。
除此之外,魚類資源的減少還體現在江魚的種類上。資料顯示,和1980年相比,長江中游的魚類數量由原來的97種減少到了近幾年的36種,減幅高達62%,其中,長江特有的物種從原來的38種減少到了16種,減幅為57%,幾乎可以用「腰斬」來形容。
長江瀕危物種
不僅如此,長江珍稀特有物種也呈現出了持續衰退的跡象,早在2007年,被人們稱為長江中的大熊貓——白鰭豚,就已經被世衛組織宣布功能性滅絕,如今長江里的珍稀物種,比如中華鱘、江豚白鱘,現在已經成為了瀕危物種。
尤其是白鱘的數量一直稀少,1999年的時候白鱘的數量也就只有
400尾
,而我們最近一次捕捉到白鱘是在2003年的四川宜賓,此後白鱘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因此不少水產學家斷言白鱘早就已經滅絕了。
如果我們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那未來我們必將面臨著無魚可漁的局面。於是在2022年我國頒布了中央一號文件,文件規定從該年的8月1日起,全面禁止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的生產性捕撈活動。
除此之外,長江幹流、2個大型通江湖泊和7條重要支流的退捕工作也全面展開,經過逐船逐戶建檔立卡,沿江10省市共核定退捕漁船11.1萬艘、漁民23.1萬人。
讓人欣喜的是,如今僅僅過去了一年,長江禁漁的效果就已經超出人們的預料。就拿長江流域的赤水河來說,在禁漁之前赤水河僅能採集到32種魚類,禁漁後上升到了37種。更值得高興的是,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人員在赤水河等流域,重新採集到了鰻鱺、鱸鯉等瀕危土著魚類。那麼,長江白鱘有沒有可能還會再見?
長江白鱘還會再出現嗎
這是有可能的,國外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曾經有已經宣布滅絕的生物,過了幾十年又發現有了。比如1964-1981年間一直未被發現,而被認定為滅絕的朱䴉,在之後被專家無意發現7隻後,如今已繁殖到七千多隻,因此,很多人也堅信白鱘和朱䴉一樣,並沒有滅絕,只是沒有被人類發現而已。
而相關專家也表示,長江白鱘一直以來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們很難發現它,所以根據數據模型推演,再過個二三十年,還是有可能會被發現的,所以說只要長江禁漁後,生態得到恢復,白鱘就有可能重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