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假裝」革命

2022-04-16     英才雜誌

原標題:比亞迪「假裝」革命

本文作者 | 張延陶

比亞迪的「自廢武功」再度技驚四座,但這一結果,王傳福早就親自預言。「革命」背後,比亞迪拋棄燃油車合情合理。

王傳福超額兌現諾言

開世界汽車工業之先河,比亞迪率先與傳統燃油車「劃清界限」。4月3日,比亞迪汽車正式對外宣布,根據其戰略發展需求,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未來,比亞迪在汽車板塊將專注於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

早在2016年的「秦」火爆上海汽車銷售市場之時,王傳福就曾在接受《英才》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比亞迪將不再為傳統汽車開發全新車型,而只針對新能源汽車造新;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浪潮愈加高漲,王傳福更是多次在公開場合大聲疾呼:「禁售燃油車!」,其意欲與燃油車決裂的態度日漸明確。

回想2016年,比亞迪造新之勢席捲全球,奪日產王位,搶占歐洲市場。押注新能源10年的隱忍終於得以宣洩,王傳福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產業崛起的背後,是政策東風的狂勁吹動。2019年,日產帝國瀕臨倒塌,比亞迪淪為舊主,特斯拉新王登基笑傲新能源賽道,落地中國、股價飆升。比亞迪被迫偃旗息鼓,王傳福也不再高喊「禁售燃油車」,而是溫和地表示要「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平穩過渡。」畢竟彼時比亞迪的商業版圖仍然依靠燃油車續命。

但隨著雙碳目標的確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再次提速,比亞迪的「野心」再次顯現。不同的是,比亞迪的汽車銷售成績已經為拋棄燃油車夯實了底氣。

截至2021年年報數據,比亞迪的汽車業務實現收入1096.6億元,占比52%,多年來穩穩占據公司業務收入半壁江山。而在汽車業務的整體收入中,比亞迪燃油車的銷量已經下滑至14萬輛,同比下降41.7%。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新增,2021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爆發,為60萬輛,同比增長218.30%,實現新能源車連續9年國內銷量第一。2014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占比僅45%,而到了2021年占比已經高達82%。

2022年,比亞迪的銷量目標為120萬輛,其中純電車型銷量60萬輛,插電式混動車型目標銷量為50-60萬輛。根據比亞迪最新披露的2022年3月份的汽車交付數據,截至3月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達29萬輛,這個數據已經接近2021年全年銷量的一半。而一季度往往是全年汽車銷售較為平淡的時間窗口,由此可見,比亞迪的年目標實現也是大機率事件。

根據最新數據,比亞迪3月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0.67萬輛,銷量為10.49萬輛,而燃油車產銷量均為「0」;1-3月,比亞迪燃油車累計銷量僅為5049輛,同比下降89.78%,且僅占總銷量的1.7%。

可以說,憑藉著汽車銷售的基本盤,比亞迪超額兌現了其拋棄燃油車的誓言。

估值邏輯變更

新能源汽車的加速不僅引領了汽車工業的重塑,更對資本市場的汽車估值邏輯進行了重塑。儘管豐田、大眾牢牢占據著全球汽車銷售的頂流,但特斯拉卻在不斷的虧損中成長為全球汽車股的市值龍頭,即便豐田與大眾市值相加,也僅僅只有特斯拉市值的一半不到。而在最新發布的《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中,馬斯克也以1.29萬億人民幣的身價再度成為世界首富。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汽車股崛起也是汽車資產資本化愈加成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車企紛紛成為擁躉,占據融資高地,燒著別人的錢,造著新能源的車。而各路明星資本的趨之若鶩也無疑為這種玩法保駕護航。

儘管比亞迪目前貴為國內新能源一哥,但在市場、技術變革來臨之前,比亞迪的傳統屬性依然明顯。值此時機,比亞迪憑藉拋棄燃油車這一做法,徹底激活自身的綠色底色顯然是合情合理的。畢竟資本市場的巨大動能已經助推特斯拉及蔚小理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而大眾、戴姆勒等傳統車企卻在縮衣節食。目前,比亞迪市值高達1000多億美金,超過德國大眾、寶馬集團、戴姆勒等傳統車企,市值躋身全球前三。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車型結構優化,品牌定位提升,將為比亞迪打開估值空間。

翻看2021年財報,比亞迪實現營收2161億元,同比提升38%,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滑28%至30.5億元,歸母凈利率1.4%。2021年公司毛利率13.1%,同比下滑3.5%。

比亞迪高層在與投資者溝通中表示,利潤率下滑主要是受到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影響。數據顯示,碳酸鋰價格自2021年以來大幅上漲。2021年初的時候,碳酸鋰的價格大約為6萬/噸,到2022年3月已經達到近50萬/噸。

然而增收降利的背後,比亞迪的股價卻在年報發布後未受影響。這無疑少不了估值上漲所帶來的支撐。根據數據顯示,目前比亞迪的市盈率已經超過227倍,甚至高於特斯拉。而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的估值僅僅為7.9倍、34.5倍。可見,對比亞迪的估值邏輯已經發生變化。

誠然,比亞迪的高估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其所處賽道的多元化。除了整車製造,其在動力電池、晶片半導體、手機零配件等方面都有布局,給予了投資者更多的想像空間。但回歸汽車主業,估值反映的是一家公司的未來成長性。比亞迪能否用持續高增的業績維繫其遠超傳統汽車廠商的估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257d413a88f0cd72cea445e61b4d4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