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憋的AI大招,終於出手了

2023-06-23     單仁行

原標題:騰訊憋的AI大招,終於出手了

01

上個月17日我在香港參加騰訊公司股東會,請教了馬化騰一個全網都在轉發的問題:騰訊在這波ChatGPT的人工智慧浪潮中,這麼低調不知道什麼原因,是不是在憋大招?

董事長馬化騰是這樣回答:我們最開始以為這是網際網路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

網際網路企業應該紮實做好底層技術和場景落地,而不是為了提振股價急於展示半成品。

對於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麼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紮實實做好,而且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目前(我們)還在做一些思考。

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公司太急了,感覺是為了提振股價,我們一貫不是這種風格。

聽完馬化騰的回答後,我反覆在思考,既然馬化騰已經意識到ChatGPT等通用大模型對人類和行業的重大影響,遲遲沒有出招,一定是在憋大招。

終於等了一個月之後,騰訊憋的大招出手了。

02

6月19日,騰訊在北京舉辦「行業大模型及智能應用技術峰會」,公布了騰訊雲在行業大模型方面的技術方案,以及智能應用升級和產業客戶場景的應用進展,重點是面向行業大模型的應用落地,而非聊天助手類產品。

騰訊沒有在擅長的社交ChatGPT類型出手,而是在2B方向,助力中國企業的AI落地。

這非常符合最近這幾年網際網路行業的政策導向,用生態戰略和技術底座,助力經濟轉型,而不是不去拼大爺大媽的菜籃子。

在技術峰會上,騰訊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的演講中,我特別留意到三個重要觀點,充分體現騰訊的AI戰略。

觀點1、今天,我們再一次站在數位技術革命的奇點上,大模型只是開端,AI與產業的融合,將綻放出創造力的未來。——這是對技術的定義。

觀點2、生態共建是AI發展的有效路徑,騰訊將堅持生態開放,為企業提供高質量模型服務,同時支持客戶多模型訓練任務,加速大模型在產業場景的創新探索。

我看騰訊人工智慧戰略是生態戰略,而不是像百度的文心一言、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的產品,是為企業提供一個AI技術底座,為客戶和夥伴打造一站式的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推出了基於TI平台的行業大模型精調解決方案。

在2010年的3Q大戰後,騰訊也是採取了開放戰略。

觀點3、就模型而言,比起通用大模型,企業更需要針對具體行業的大模型,並結合企業自身的數據進行訓練和精調,以打造出更實用的智能服務。

我在文章中分享過,人工智慧時代,最重要的是調用人工智慧資源的能力。

騰訊雲找到傳媒、文旅、金融、政務、教育等行業的頭部企業,在十餘個行業探索了超50個行業大模型的應用解決方案。

以文旅場景為例進行現場演示:通過加入文旅行業垂直場景數據、接入文旅客戶API接口後,大模型不僅可以為用戶制訂細緻的旅行攻略,提供非常人性化的服務體驗,也讓智能客服系統,實現服務商業化的閉環。

還有,以工業質量檢測為例,傳統的工業質檢依賴大量人力,成本高而且漏檢率難以降低。

騰訊雲TI平台的TI-ONE可以基於設備參數數據與生產圖像,對產品進行缺陷檢測與缺陷分類,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像單仁牛商的學員,日聯科技公司也研發了這樣的AI人工智慧平台,用神經網絡架構的工業X射線圖像識別檢測技術,可以精準的從複雜圖像中識別出目標,標記出位置和類別,實現對不良品、缺陷種類、產品關鍵尺寸等檢測及測量,已經實現向比亞迪半導體、通富微電、立訊精密、欣旺達、寧德時代、特斯拉等客戶供貨。

03

當然,雖然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出招了,還把AI主要落地場景偏向實體製造業,但大部分製造企業缺少懂編程、人工智慧的人才,他們怎麼才能趕上人工智慧的大潮?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前段時間我在廣東走訪企業的時候,很多企業家都問到我這個問題,他們連什麼是API接口都不知道。

根據麥肯錫《中國素質創新未來》的報告分析,根據影響程度和人才需求來看,人工智慧影響最大的是IT/網際網路/遊戲,其次是廣告/傳媒、消費品、教育培訓、金融、醫療健康、汽車,影響最低人才需求是農林牧漁,

根據獵聘網的數據,算法類人才年薪最高,2023年一季度達47.22萬,產品應用類年薪其次是38.8萬,數據類是33.3萬。

那我們企業該如何選人才,除了按照上面算法/數據/產品分類外,還有一種人才分類是高級技術人才和復合型高級人才。

這兩類人才按照三個標準來分:業務能力、核心能力、個人能力。

具體的能力請看文稿中的中的崗位描述。

復合型高級人才更突出的是在業務能力和個人能力方面,對於還沒有接觸人工智慧或者介入還不深的企業家來說,可以多接觸復合型高級人才,有兩個好處:

1、自上而下的了解人工智慧在自己行業的應用,而不只是某一項技術、某一些代碼,企業家在招聘面試過程,也是一個自己學習的過程。

2、有帶團隊和行業的相關資源,有將人工智慧業務變現的能力。

04

近年我們都多朋友都在焦慮,中國的人口紅利沒有了,但是沒有人口紅利,也會刺激我們發展技術紅利,

清末由於有人口紅利,很多提升效率的技術被壓制,反而沒有人口紅利的西方國家率先推動工業革命,減少對人口勞動力的依賴。

目前,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人才總量龐大,每年工科畢業生總量超過世界工科畢業生總數的1/3。

在人工智慧、尤其是大模型時代,轉型的企業更需要的是屬於復合型的高級人才,同時接力騰訊發布的MasS人工智慧平台,搭上這波百年一遇的技術革命浪潮。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24adacf06778cdf8aafa4998e1282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