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凈利潤大漲近70%,僅僅三年就不再是雷軍口中的「網際網路公司」了

2022-03-23   ZAKER科技

原標題:小米凈利潤大漲近70%,僅僅三年就不再是雷軍口中的「網際網路公司」了

早年間,雖然小米以智慧型手機起家,但雷軍始終不認為小米是一家硬體公司,直到 2018 年小米上市時,他依然認為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甚至被記者和投資人問到不耐煩時,他還說了一句大話," 小米是一家全球罕見的全能型公司,估值應為騰訊乘蘋果的估值。"

彼時小米 " 網際網路公司 " 的標籤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長期以來硬體雖然為小米貢獻了絕大部分收入,但其利潤率極低,主要利潤來源正是網際網路服務。因此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小米是以成本價銷售硬體,進而通過網際網路服務盈利的商業模式,確實有一定 " 網際網路 " 屬性。

不過,根據小米最新發布的 2021 年業績報告來看,僅僅過了三年,小米就完全擺脫雷軍口中的 " 網際網路公司 " 屬性了。

利潤創下新高,硬體扛起大旗

財報顯示,2021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達到 3283 億元,同比增長 33.5%;經調整凈利潤達到 220 億元,同比增長 69.5%。

從業務上看,2021 年智慧型手機業務收入達 2089 億元,同比增長 37.2%。全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 1.9 億台,同比增長 30%。2021 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市占率為 14.1%。

IoT 與生活消費品收入為 850 億元,同比增長 26.1%。

網際網路服務收入為 282 億元,同比增長 18.8%,為三大業務中增長最慢的板塊。但同時其毛利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 76.1%。

毛利潤方面,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服務分別為 248.56 億元和 209.04 億元,這也是小米年度業績中,智慧型手機業務毛利潤第一次超過網際網路服務。如果加上 IoT 業務,硬體為小米貢獻的毛利潤已經遠超網際網路服務。

另一方面,小米 ASP(手機均價)也連續四年上漲,達到 1097.5 元,相比 2020 年的 1039.8 元提升 5.5%。在手機出貨量和均價同步提升的情況下,小米智慧型手機的利潤貢獻未來或許仍會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雷軍可能已經預料到會有這一天,最近幾年他幾乎不在公開場合強調小米的網際網路屬性。加之去年 3 月正式宣布進軍智能汽車,小米的網際網路標籤已經越來越遠了。

研發投入達到預期,但股價相向而行

過去幾年,研發投入一直是外界對小米的關注焦點之一。

2020 年,可能是疫情原因,本來計劃 100 億研發投入最後只支出了 92.6 億,沒能完成當年的目標。

去年年初,雷軍又定下了研發投入增長 30%-40% 的計劃,因此小米 2021 年研發投入應該在 120 億 -130 億元之間。

財報顯示,過去一年小米研發支出為 131.7 億元,同比增長 42%,完成了雷軍的目標。

雖然收入、利潤、研發支出都在大幅提升,但小米的股價卻相向而行了。

過去一年小米股價走勢

截至 3 月 22 日港股收盤,小米股價上漲 6.13%,報收 14.2 港元。不過,單日大漲也無法掩蓋過去一年的頹勢。

去年年初小米達到 35.9 港元的歷史高點,但如今已跌去 60%,股價徘徊在 2018 年上市時的 13 港元發行價附近。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同一時期,港股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跌幅也與小米不相上下。因此,在業績未出現明顯下滑的情況下,很難說小米此輪股價下行完全是自身原因。

汽車團隊超 1000 人,現金儲備大幅下滑

小米去年 3 月正式宣布進軍智能汽車,財報稱,汽車業務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 1,000 人,未來將繼續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領域拓展研發,預計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產的計劃不會改變。

或許是汽車業務在人員和研發上有了較大支出,2021 年底,小米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前一年的 547.5 億元大幅下滑至 235.1 億元,為上市以來年末最低點。

在衝擊高端市場和造車業務並行的現實下,小米研發投入依然不能低。因此,對小米來說,把錢用在該花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網際網路標籤沒了就隨它而去吧。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劉凡 實習生 梁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