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乘組中有兩位「90後」

2024-10-30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劉蘇雅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昨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宣布,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10月30日04時27分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船箭飛行產品質量受控,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地面系統設施設備運行穩定,空間站組合體狀態正常。

神十九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和王浩澤組成,其中,宋令東和王浩澤均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兩人都是「90後」。王浩澤是我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也是我國第三位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女性。

我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亮相

此次航天員乘組由1名第二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組成。其中,航天員蔡旭哲執行過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宋令東和王浩澤為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宋令東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浩澤入選前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

更多航天員已經在「路」上。今年5月,我國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工作完成,10名預備航天員入選,包括8名航天駕駛員和2名載荷專家。林西強介紹,今年8月,他們入隊參加訓練。兩個月來,相關單位已重點開展了載人航天工程基礎理論學習和針對性體質訓練,組織開展現場教學、座談交流、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幫他們快速進入新角色、新狀態。後續,還將有序開展8大類、200多個科目的訓練任務。

「第四批航天員不僅要執行空間站任務,未來還要執行載人登月任務。」林西強透露,在訓練內容設置上,注重失重狀態下生活、工作與健康維護等基本技能,以及掌握出艙活動、設備維護維修、空間科學實(試)驗等專項技能的培訓。面向未來的載人登月任務,還將進一步培塑航天員從操控飛行器到駕駛月球車、從天體辨識到地質科考、從太空失重漂浮到月面負重行走的能力。

第四批預備航天員中的載荷專家來自港澳地區。林西強說,兩名載荷專家已全面融入團隊,訓練熱情飽滿,身心狀態俱佳,未來肯定會看到他們執行飛行任務的身影。

神十八乘組計劃11月4日「回家」

神十九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4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與神舟十八號乘組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持續發揮綜合應用效益。

按計劃,神十九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埠,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在軌駐留期間,神十九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於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神十八航天員乘組在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任務後,計劃於11月4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將開展多項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載人航天工程開展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是國家空間科學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林西強表示,神十九乘組飛行期間,將重點圍繞《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中提到的「太空格物」主題,開展86項空間科學研究與技術試驗。研究領域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新技術等,預計在基礎理論前沿研究、新材料製備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學成果。

林西強透露,空間站建成兩周年之際,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將向社會公開發布,介紹空間站入軌以來開展科學與應用任務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目前,天舟八號任務的各項準備工作正穩步推進。總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決策,對天舟八號任務計劃進行適當調整,將於11月中旬擇機發射。林西強表示,目前空間站在軌物資充足,滿足任務要求。

蔡旭哲同志簡歷

蔡旭哲,男,漢族,籍貫河北深州,碩士學位。1976年5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陸軍大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大隊副大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22年6月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2023年3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並擔任指令長。

宋令東同志簡歷

宋令東,男,漢族,籍貫山東曹縣,學士學位。 1990年8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空軍中校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中隊中隊長,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20年9月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王浩澤同志簡歷

王浩澤,女,滿族,籍貫河北灤平,碩士學位。1990年3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0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陸軍中校軍銜。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2020年9月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新華社酒泉10月29日電)

見面會現場

不到兩年重返太空

昨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執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蔡旭哲、宋令東和王浩澤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時隔不到兩年就重返太空的蔡旭哲,是乘組裡的「定海神針」。他自豪地說:「作為一名航天員,我很幸運生逢一個偉大的祖國,也很驕傲趕上一個偉大的時代。」

「此時此刻,太空忙碌、充實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蔡旭哲說,入選新的乘組並擔任指令長,他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本次任務中將有多次出艙活動,乘組在地面做了充分訓練,盡力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考慮周全,並梳理歷次出艙任務的有益經驗。「地面準備越紮實,天上操作越從容。相信有紮實的備戰訓練,堅實的地面支持,我們一定能直面挑戰,安全、順利、穩妥完成各項既定任務。」蔡旭哲堅定地說。

一定會展示好「90後」形象

乘組中2位新人宋令東和王浩澤都是「90後」。宋令東說:「21年前,13歲的我和同學們坐在一起,觀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飛天夢想的種子就此萌發。」在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他選擇了離太空最近的天空——成為一名飛行員。在第三批航天員選拔時,他的飛天夢再次被點燃。

「如今,『神舟家族』的飛天接力棒,從『60後』『70後』『80後』前輩的手中,傳承到我們『90後』一代。」宋令東表示,一定會展示好「90後」形象,將祖國榮耀再次寫滿太空。

從造火箭到坐火箭

作為該乘組惟一的女航天員,王浩澤備受關注。她笑著說:「我和大家一樣,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我想在咱們的『太空豪宅』里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

2015年研究生畢業後,王浩澤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北京11所承擔發動機總體設計任務。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到航天飛行工程師,王浩澤說,自己的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

「從造火箭到坐火箭,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我要深深感謝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她說。

本次任務中,她將和隊友一起承擔空間科學實驗和站務管理任務。「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在天地一心的默契配合下,我們一定會順利圓滿地完成任務。」

本報記者 劉蘇雅

載人月球車方案二效果圖。

相關新聞

載人登月各項研製建設工作全面推進

載人月球車面向社會征名

本報訊(記者 劉蘇雅)202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實施神舟二十號、神舟二十一號和天舟九號3次飛行任務,工程將繼續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年度飛行標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說,載人登月各項研製建設工作正在全面推進,載人月球車名稱徵集活動將啟動。

目前,我國載人月球車方案徵集經過了兩輪擇優。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和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團隊,在創新型和先進性上各具特色,都獲得了月球車初樣研製合同,並行開展研製;後續,將在初樣研製結束時開展比測,最終決定我國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的月球車研製團隊。

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啟動載人月球車征名活動,將持續至11月30日24時。

公告提出,相關命名應在積極正面的基礎上,充分體現載人航天核心價值與相關元素,彰顯「中國智造」的良好形象。命名應緊密圍繞活動主題,注重單個名稱的內涵,考慮其作為我國首個載人月球車的獨創性。命名還應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既有中國特色和鮮明的科技與探索寓意,也能代表載人月球車的特徵和應用價值。中文名稱應簡潔凝練,便於識別、記憶和推廣,原則上不多於4個漢字且不採納繁體字、生僻字。

「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各項研製建設工作全面推進。」林西強說,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航天服、載人月球車等產品,正按計劃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相關地面試驗。載人前的飛行試驗、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科學研究目標和配套載荷總體方案已基本確定,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系統正按計劃有序開展研製建設。

「雖然目前載人登月任務各項工作推進比較順利,但後續研製試驗任務艱巨、技術複雜、進度緊張、挑戰巨大。」林西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