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註:
由東坡居士而想到慧能大師,故繼而口占。
引言:
讀「@醽醁」詩友,《從某人的口占詩談其詩的要旨》,其中提到,蘇軾(東坡居士)讚美杜甫才思敏捷,說道,「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又說宋代道潛的口占絕句寫的好,「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可見,醽醁文友之博學,是個雅人。
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即便對他人詩詞或者其他方面,有一些自己觀點或者看法,提出批評,但一定不是走極端之人。
(醽醁,《從某人的口占詩談其詩的要旨》)
我倒想起了蘇軾的《南華寺》。
( DearAuto,《佛系少年的佛系自駕游!燒香拜佛,遊山玩水兩不誤》)
( DearAuto,《佛系少年的佛系自駕游!燒香拜佛,遊山玩水兩不誤》)
(資料來自:頭條搜索,網頁截圖。感謝分享。)
古體詩兩首:
《寄蘇軾:讀馮夢龍寫您與佛印之文》
(備註:蘇軾啊蘇軾,我與您一樣,也面對口誅筆伐,無中生有哩!千百年後,是否有人為我嘆惜。)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分享。)
君當前行駕清風,佛性自來相同中。
南華寺前一嘆息,爭名奪利太匆匆。
(馮夢龍在《喻世明言》當中《明悟禪師趕五戒》一篇,以文學手法,描寫了蘇軾與佛印的友誼。)
《告慧能:不尊師重道者,又怎得般若智慧》
(備註:六祖慧能,我與您說一件事。
我嘆人不敬師也就罷了,還要不講道理,唉。眾生苦也。)
曾惹塵埃竟佛緣,塵非塵來亦有因。
佛性不空萬事空,化為一笑作無心。
人生本是相逢客,天地來往意然然。
老子孔子與孟子,書中對話教謙讓。
禮儀為先德為重,萬世鴻途煉雲空。
此去驚鴻無所見?紛紛世人道迷從。
幸得自性本圓空,鏡花水月看輕鬆。
千古傳奇又來道,我亦飄然一渺空。
金錢榮譽人人掙,道法自然有門路。
不走邪道正氣生,出口成章理不輸。
人皆道我種種非,哂然一笑讓三分。
無理取鬧不乃贏,只因憐憫不將爭。
人人敬重好求者,般若再現自空明。
無乃邪佞放宏光,日出一照露曬乾。
今朝便說世人錯,又有何人不尊師。
趕盡殺絕為名利,隱患重重木皆兵。
前途渺然不為炒,包裝終究露餡尋。
天衣無縫想得美,紙又如何包住火。
我談聖師為其辱,可憐天下被禍國。
(小註:「曾惹塵埃竟佛緣」,意指此「塵埃」非塵埃,煩惱即菩提。)
順附一首現代詩歌。
(之前寫的,有感於一些人不是真正心靈的碰撞而去學習和交流,而是其他事情,甚為遺憾。)
碰撞的心靈
致:那些迷惘的人,終究找到心靈的歸宿。
小詩一首。
《意從容》
心若蒼茫如孤鴻,一匹白練炫清空。
人當解汝自有時,隨緣紅塵和光同。
我淹沒在這塵囂之中
寺廟的鐘聲早已聽不見了
城市的人海
成為心中獨特的鼓鳴
好像讓人躁動
卻一刻也不能心慌
-
我遇見你的時候
方不覺得心中是有不一樣的想法
而當心靈之碰撞
未嘗見了火花
但卻可以看到
每個人追尋夢想
總是充滿著惘然
-
我無從以千百年的教訓而告訴你
應該如何做
這碰撞的心情
若無法打開壓抑的感情之缺口
也唯有在時間寂寥當中
一步步領會生命之真諦
-
人,若有一日開悟了
那一定是暮鼓晨鐘一般
知道了善與惡、美與丑
從而選擇了好的那一半
另外一半不好的
將其放下,好像從未消失
但你眼前所見,已經截然不同
-
我相信文明之進步
來自於碰撞的心靈
它沒有槍林彈雨
卻可以跨越塵世的階梯
讓你心靈超俗
-
一聲粉碎
炸掉了無數的妄語與痴纏
而將時代之絕響
放置於無限的爭鳴之中
唯有如此
思想的火花,才能閃現
如此這般的璀璨
且迷人
-
(也許你會湮滅在人海里,但是,一定有朝一日,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