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2022-06-21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應對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作者 | 大余

前幾天,表姐問我:

「有什麼辦法能讓孩子別磨蹭啊?

我女兒真的要把我逼吐血了。」

細問之下,表姐崩潰地細數女兒的「罪狀」:

「做什麼事都要你跟在後面催,
催完起床催洗漱、催完洗漱催吃飯,把你氣得要死,她卻一臉無辜。
讓她收拾自己的玩具,一個小時了,東西還在原地。
就連讓她洗個手,都要催八百遍!」
……

為了讓孩子不要那麼磨蹭,

表姐已經罵過無數次,但孩子依舊沒有改變。

看著表姐捶胸頓足,

我一瞬間回想起了當初教育兒子的無奈:

「面對孩子磨蹭,最好的辦法就是等。」

因為磨蹭幾乎是每個小孩都會有的「小毛病」。

家長越著急,孩子問題越嚴重。

磨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

知乎上有家長問:為什麼孩子這麼磨蹭?

一條高贊答案說:

「磨蹭是孩子的天性。」

她女兒以前也特別磨蹭,慢吞吞的動作,

時常讓她覺得火大。

有一次,孩子上幼兒園遲到了,

出門穿鞋還慢吞吞,穿了一隻鞋就開始神遊太空。

她實在受不了孩子的磨蹭,吼了孩子一頓。

看著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答主很自責,

她跟孩子道歉,並問孩子早上為什麼穿了一隻鞋子就不穿了。

孩子很認真地告訴她:「我想看看鞋子裡有沒有小老鼠。」

原來前一天晚上,她剛為女兒講過紅鞋子和小老鼠的童話。

這個回答是答主萬萬沒想到的。

從此以後,她發現孩子磨蹭的時候,

都會問一句孩子在幹什麼。

孩子的理由依舊千奇百怪。

綜合了孩子各種奇怪的理由後,她徹底明白孩子的思路就是:

這個有趣,那個好玩。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主要受前額皮層與邊緣系統的影響。

邊緣系統主要控制情緒;

前額皮層,主要幫助人們去分析事情,負責做決定,

而前額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發育成熟。

「邊緣系統」和「前額皮層就像孩子腦海里的兩個小人:

一個負責行樂;一個負責控制行動。

孩子小的時候,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全,

玩耍總是戰勝理性,

所以孩子對玩樂以外的事情都比較磨蹭。

而針對孩子學習上的磨蹭,育兒專家田宏傑也曾表示:

「其實孩子上小學碰到問題是必然的,

因為整個小學階段孩子的大腦神經的額葉沒有發展好。」

額葉是掌管什麼的?

神經的控制功能,和語言的調整功能,都在額葉。

額葉沒發展好,孩子就沒辦法專心,

就容易興奮和走神,

寫作業時,就顯得磨蹭。

所以,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不苛責,很重要。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陷入一種教育誤區,

總以為催促能讓孩子加快速度。

殊不知,催多了,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磨蹭,

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不是事事依賴父母,就是事事跟父母對著干。

1、讓孩子事事依賴父母

教育觀察類節目《老師請回答》中,

有媽媽吐槽自己的兒子biubiu很是磨蹭。

平時孩子在家寫作業,

她要不斷提醒孩子時間,

提醒孩子快點,敦促孩子完成作業。

有時候心急起來巴不得自己上手做完。

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朱洪秋研究員卻表示:

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因為孩子的磨蹭就是應對父母著急的催促。

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biubiu讓媽媽幫他圈他寫錯的字。

媽媽嘴上不停地催促他自己找寫錯的字自己圈,

一邊又走過去拿起筆幫孩子圈出來。

過了一會兒,biubiu又問她,

媽媽很生氣,在旁邊急躁地罵了幾句,但很快就告訴孩子答案。

整個過程,

媽媽都焦慮催促,卻又主動幫孩子完成事情。

媽媽「幫助」時間長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什麼都依賴父母。

這就像心理學上的「路徑依賴」

人一旦進入某個路徑,不論是好是壞,

都可能對這個路徑產生依賴,並且很難改變。

2、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人民日報曾經提及一個「被動廢人群」

指的就是那些本來人們願意主動做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會立馬表現出抗拒。

評論里很多人表示:

  • 「不管幹什麼,只要你一直沒完沒了地催我,我就失去一半以上的動力了。」
  • 「只要別人催我就產生逆反心理不想做了。」
  • 「你越是抓著一件事說說說,我越是反感,越是不想做。」

有個孩子就說,

他小學的時候,每次起床稍微慢點,媽媽就會進房間一直催他起床。

剛開始他也覺得可能自己確實起晚了,還特意調了鬧鐘。

鬧鐘一響,他就起床。

可媽媽還是一直催他起床刷牙洗臉。

聽多了,他心裡覺得特別煩躁氣悶,

最後天天都用賴床來回應媽媽的催促。

《拖延心理學》中有這樣一段話:

「拖延常常是一個人的獨立宣言,

一個人試圖通過拖延來告訴人們,

我是一個擁有自主權的人,我根據自己的選擇來行動。」

隨著孩子長大,

家長越嘮叨催促,孩子越厭煩、越是故意和家長對著來。

到最後,不僅孩子沒變好,親子關係還惡化了。

父母「慢」下來,孩子才能「快」起來

磨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在刷視頻的時候,

看到過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一個女孩,在媽媽眼裡,

就是一個磨蹭到極致的孩子:

作業經常寫不完,吃飯能吃一小時,去參加興趣班也總是最後一個出來。

媽媽也曾經因為她的「慢」而感到無力和焦慮。

但是後來,媽媽漸漸發現,

她曾經以為孩子的「磨蹭」,其實只是孩子成長上的「慢」。

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

是因為認知暫時跟不上,有些知識點還不太理解。

比如孩子出門前磨蹭,

是因為心裏面根本不知道媽媽說的「20分鐘後」具體有多久。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她的認知跟上來了,不僅動作快了很多,學東西也快了很多。

孩子是需要時間發育,需要時間探索,需要時間思考,需要時間理解,需要時間學習。

催促是無用的。

與其費力去催促,我們不如先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1、給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用鬧鐘、手錶等工具把時間「視覺化」,

讓孩子建立起幾小時、幾分鐘的概念。

2、給孩子簡單明晰地布置任務

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較差,

當你發出一連串的指令,

比如「擦桌子、收拾書包、穿鞋、趕緊出門」時,

孩子的第一反應不是「我要快點」,

而是「我到底要做哪個?」

所以,要把指令清晰化。

3、適當讓孩子體會一下磨蹭產生的自然後果

當他上學遲到幾次被老師批評,

自然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提高速度。

4、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當我們嫌棄孩子慢,統統幫孩子做完,

孩子理所當然地覺得這些都不是他的事。

不妨試著把孩子該做的事情都還給孩子,

在他完成以後給他一個誇獎,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5、接納孩子的磨蹭

有時候孩子的「慢」,並不是真的慢。

有可能是他們在思考,也有可能在積累能量去做他們抗拒的事情。

我們要允許孩子「慢」,多給孩子一點耐心和包容。

孩子成長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

就像牽著蝸牛在散步,

我們越急他越痛,

慢下來,反而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

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慢慢來吧,孩子一定會成長為更好的模樣。

—— End ——

作者:大余,忠於自己,忠於生活。你最願意做的那件事情,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