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人民的新生活

2019-09-12     當代廣西

——瑞金、於都、井岡山革命老區採訪見聞

當代廣西網訊(記者 李庭華 王海波)瑞金、於都、井岡山,在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名聞天下的紅色故地。這裡是共和國的搖籃,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80多年前,因一支革命隊伍的來到,點燃了燎原中華大地的那一屢星火。如今,站在歷史的發生地回望歷史,更能清晰地感受到來路的變化,這些變化抒寫在老區人民幸福的新生活中。

地點:瑞金黃柏鄉坳背崗萬畝臍橙基地

故事:致富果里慶豐年

瑞金市黃柏鄉坳背崗萬畝臍橙基地。記者 王海波 攝

鄧大慶成為了黃柏鄉遠近聞名的「臍橙大王」。記者 王海波 攝

漫山遍野一片蒼翠,綠色的果子把樹枝壓彎了腰。來到瑞金市黃柏鄉坳背崗萬畝臍橙基地,映入眼帘的果園宛若一條條綠絲巾,把山腰纏繞得嚴實而有序。

9月,正值保果護理時期,黃柏鄉龍湖村村民鄧大慶正忙著照看果園,修枝、除草、配肥,動作麻利幹練。「還有兩個月就是果子的上市期,現在忙是為了下一階段的豐產打基礎。」鄧大慶樂盈盈地告訴記者,今年他家的36畝臍橙掛果特別好,收入肯定不會比去年少。

2018年,鄧大慶單靠種植臍橙收入就達到了28萬元,成為黃柏鄉遠近聞名的「臍橙大王」。然而,誰能想到這位樸實的「果王」過去曾是一位貧困戶。

早些年前,鄧大慶種過青梅、榨汁甜橙,受自然和市場等因素影響,青梅品質上不去,甜橙滯銷,他前後虧了17萬元。由於慢性病發作,右腳落下殘疾,花錢治療加上小孩讀書,背了一身債。2014年,鄧大慶被識別為貧困戶。

說到戴上的貧困帽子,鄧大慶滿臉的不情願。「誰願意被貼上貧困戶的標籤呢!說實話,雖然黨和國家給予那麼多的好政策,我還是不願意扣上這頂帽子。」憨厚的鄧大慶有著自己的「犟」脾氣,當年紅軍鬧革命有啥?兩把菜刀,小米加步槍,紅米飯南瓜湯……不照樣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對於當年紅軍在瑞金的革命歷史,鄧大慶如數家珍。也就是憑著這股精神,2012年,鄧大慶向親友借錢,歷時一個多月,輾轉於四川、湖北等地,學習臍橙種植技術,回來後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向銀行貸款4萬元,改種了16畝臍橙。2014年,鄧大慶的果園實現產值3萬多元毛收入。2015年,鄧大慶在剛剛大學畢業的兒子的幫助下嘗試電商銷售臍橙,即實現了6萬多元的銷售額,當年鄧大慶家光榮脫貧。

脫貧後的鄧大慶飲水思源,2016年2月,他牽頭與龍湖村委成立了合作社,並辦起了農村淘寶,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臍橙產業。目前,黃柏鄉坳背崗萬畝臍橙基地的果農人均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達到了256戶,有效帶動了周邊28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2017年,基地內剩餘102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脫貧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與時俱進、敢闖新路的鄧大慶,帶領鄉親們創造了龍湖村「一畝臍橙一萬塊,脫貧致富來的快」的奇蹟。

如今,龍湖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臍橙樓」,小汽車開進了尋常百姓家。鄧大慶的兒子也在城裡成家立業,當記者問他兒子結婚時給了多少禮金時,鄧大慶憨憨地說:「就2萬塊,未來的生活還得靠他們自己去拼去闖,這樣才是我的兒子,才是革命老區的子弟!」

地點: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

故事:好日子越過越有

環境優美富有詩意的潭頭村。記者 李庭華 攝

潭頭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遊飯。圖為當地村民在製作酥餅。記者 王海波 攝

孫觀發興致盎然地向遊客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家做客的情景。記者 王海波 攝

青嵐繞綠水,翠柳綴新村。到過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的人都會留下這樣詩情畫意的深刻印象。在潭頭村,除了詩意般的環境,休閒廣場、健身設施、農家書屋等也一應俱全,所有這一切仿佛在告訴來訪者,生活在潭頭村是一種幸福。

然而,7年前的潭頭村還是另一番景象。「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潭頭村黨支部書記劉連雲說,過去鄰村的人路過村口都捂著鼻子嫌臭。如今環境變美了,困擾幾代人的住房、飲水、內澇等問題也逐一解決了。

潭頭村的巨大改變始於2012年,當年6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潭頭村沐浴著政策東風,村容村貌、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久後,潭頭村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致富道路,村民的日子過得芝麻開花節節高。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潭頭村,察看村容村貌,詢問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回想起見到總書記的那一幕,村民劉稱石至今仍激動不已:「見到總書記我眼淚都下來了。過去我們這缺這缺那,現在要啥有啥,讓我們怎能不感激共產黨,怎能不感恩總書記!」

在潭頭村村民的眼中,70歲的紅軍烈士後代孫觀發成了「最幸福的人」。「總書記來我家做客,握著總書記的手,很溫暖!」孫觀發告訴記者,自從總書記來到潭頭村,村裡的鄉村游更紅火啦。

在剛過去的暑假兩個月,村民郭小英忙得成了一個「累人」。「每天到村裡的遊客都有上千人,購物、吃飯、住宿每一樣都要打理好,那時候真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咧!」郭小英告訴記者,現在大多數村民都經營起了農家樂,村裡的土雞土鴨都不夠賣,米餅、筍乾、辣椒等土特產也都比以前賣得出好價錢。

在孫觀發家的收入及政策享受明白卡上,其中一項收入是光伏發電收益。光伏發電是潭頭村的脫貧項目之一,在老孫的房頂露台上安裝有兩塊巨大的光伏發電板,每年能為老孫家增收近五千元。

除了光伏發電,潭頭村的另一個大項目,就是村裡和附近五個村引進企業建起了富硒蔬菜產業園,大棚蔬菜、葡萄、優質稻等農業產業快速發展,每年可生產時鮮果蔬6萬噸,產值達3.6億元。村民通過加入合作社入股蔬菜企業,戶均增收2000多元。

讓潭頭村村民驕傲的,除了鼓起來的荷包,就是村裡留下了兩代國家領導人的足跡。劉連雲說,1934年,毛澤東主席來到潭頭消費合作社視察指導工作。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潭頭村給大家加油鼓勁,這是我們村最大的財富和前進的動力。

在孫觀發家的客廳,掛著兩張習近平總書記到他家做客時一同拉家常的照片,每每有客人到來,孫觀發總會自豪地介紹一番。他說:「總書記告訴大家,『好日子還在後頭呢』,我堅信只要跟著共產黨走,我們老百姓的好日子肯定會越過越有!」

地點: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

故事:闖出一片新天地

過去「麻雀飛過不落地,挑夫進村不伸手」的神山村如今成為遊客青睞的地方。記者 王海波 攝

神山村村民黃甲英靠著發展旅遊日子越過越好。記者 王海波 攝

創出成績的左春雲獲得村裡頒發的榮譽證書。記者 王海波 攝

9月,清晨的井岡山秋意漸露,黃洋界下的茅坪鄉神山村在暖陽的撫慰下慢慢甦醒。上午10時,村民左春雲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給遊客製作各類木製手串。

「紅豆杉大的300元,小的至少100元。檀木的也是看珠子大小定價。」 見到有遊客光顧,左春雲一邊忙著手中的活,一邊介紹。

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三年前回鄉創業,憑著自己的手藝,如今成了村裡的創業之星。「過去一直在外面漂泊居無定所,總感覺外面的世界與我存在距離。現在回到家鄉,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最主要是心裡踏實安定多了。」左春雲告訴記者,三年前聽說家鄉搞旅遊,他就下決心回來闖一番,沒想到結果比預想的還要好。

「每年到井岡山的遊客那麼多,到黃洋界觀賞的肯定不少,憑藉我們村的地理位置,分流過來的遊客數量大概有十分之一,加上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提高了神山的知名度,我們村的旅遊肯定能火起來。」左春雲一語道出自己當初回鄉創業的「玄機」。

走在神山村,隨處可見村民與遊客熱情互動的場景。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告訴記者,2016年來神山村旅遊的人數達9萬多人次,2018年翻了三倍達到27萬人次。目前,這個僅有54戶人家的小村落從事「農家樂」、民俗體驗、採摘、旅遊產品製作、土特產品銷售等農戶已達16家,靠旅遊就為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

彭展陽說以前村裡有個順口溜:神山是個窮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穿的舊衣服,吃的紅薯山芋當主糧。這幾年,村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也寬了,屋也亮了,村民荷包也鼓了。

與左春雲一樣,曾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彭德良三年前結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回到神山村。在井岡山市的指導和扶持下,他把湊借的2.2萬元作為股金加入到了村裡的茶葉、黃桃專業合作社,按照股東協議,頭三年按本金的15%分紅,第四年按本金的20%分紅,第五年以後按本金的30%分紅。

入股後的第一年,彭德良僅股金分紅就收入3300元,加上茶葉代銷提成和土地流轉等等,年純收入達4萬元。「收入有保障了,還去『流浪'幹什麼?!」 彭德良笑嘻嘻地說。

在彭德良的家門口,掛著「神山村綠韻茶葉專業合作社」和「井岡山紅茶業有限公司神山基地」的招牌格外醒目,堂屋內的貨架上整齊排放著十多種包裝精美的茶葉產品和諸多當地土特產。趁著發展旅遊的東風,除了銷售茶葉,與彭德良一樣,神山村的大多數村民還把蜂蜜、糍粑、香菇、木耳等當地特產搬上了貨架,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饃饃。

2018年,神山村農戶人均收入1.98萬元,其中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200元,同比增長11%,村集體收入達28.5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

彭展陽介紹,以旅遊扶貧為抓手,神山村引進市場主體發展神山糍粑產業、竹製品產業、精品民宿、紅培拓展基地等。根據規劃,神山村將與八角樓、黃洋界等紅色景區景點串聯起來,一起融入井岡山的全域旅遊新版圖,讓更多的人受益。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如今,像左春雲和彭德良一樣返鄉創業的村民越來越多,這些生力軍正成為神山村源源不斷的發展內生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qaNJ20BJleJMoPM5b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