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雲南省人口和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
眼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社會一起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在這期《健康生活》節目中,我們專門邀請到了紅會醫院的眼科專家,請他跟大家說說怎樣「關注小兒眼底病 守護寶寶的光明」。
【名醫檔案】
張利偉,雲南省紅會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衛生高層次醫學後備人才。目前任中國中醫藥促進會眼科學分會委員,《眼科學報》、《中國中醫眼科雜誌》青年編委、審稿人。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省基金2項,發表中英文論文多篇。
「眼底」是一個近代醫學稱謂。底(fundus)在醫學上,是一個解剖術語,指一個有開口的通過瞳孔能看到的眼內部分,即眼球的內部襯裡,包括視網膜、視盤和黃斑。由於視網膜的透明性,眼底成為人體唯一可直接觀測到血管和神經的地方,醫生通過拍攝眼底圖像並診斷,不僅能發現眼睛的疾病,還可以揪出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視網膜是眼球的神經感光細胞所在處,如果將眼球比做照相機,那麼視網膜就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因為視網膜位於眼球底部,因此視網膜疾病也叫眼底病。眼底病按發病年齡不同可分為成人眼底病和小兒眼底病。一般可以認為新生兒和小於18歲患者的眼底病變都屬於小兒眼底病。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在和外界進行交流時,85%的信息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小兒眼底病對視力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張利偉:小兒眼底病對視力影響很大,視力不好不光對孩子、對家庭及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對孩子而言,孩子視力差會影響生活、學習、工作、交友等;對家長而言,增加照顧孩子的付出,增加治療的花費;對社會而言,孩子的父母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這些視力差的孩子長大成年後肯定是由社會機構來照顧,這對社會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小兒眼底病和成人眼底病有哪些區別?
張利偉:小兒眼底病覆蓋了部分的成人眼底病,但兩者也有顯著的區別。成人眼底病受到全身疾病和年齡影響較大,常見病是退行性眼底病變和全身病的並發眼部病變。而小兒眼部情況較為複雜,出生時小兒眼球並未完全發育好,到12歲左右才基本發育完全。出生時視網膜周邊結構與功能基本發育完全,但黃斑區發育不成熟,無精細功能。到4歲時黃斑才發育完全,主要是黃斑的色素改變、反光出現、視錐視杆細胞分化,精細視功能的建立。因此,小兒眼底病是一個非常特殊而又複雜的領域,它有特殊的處理方法和原則,不能簡單照搬成人眼底病的處理方法
臨床上常見的小兒眼底病有哪些分類?
張利偉:小兒眼底病可簡單分為會引起視網膜脫離的和不引起視網膜脫離的,引起視網膜脫離的疾病包括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永存原始玻璃體增生症、Coats病、視網膜母細胞瘤、眼弓蛔蟲病、小兒眼外傷等;不引起視網膜脫離的疾病包括視網膜色素變性、先天性黑蒙、視錐視杆細胞營養不良、先天性靜止性夜盲、脈絡膜缺損、代謝性視網膜疾病以及各種視神經發育異常。引起網脫的小兒眼底病可以通過藥物、雷射和手術等方法進行,而不引起網脫的小兒眼底病目前大多數無有效治療方法。
小兒眼底病都有哪些症狀表現?
張利偉:小兒眼底病常見的臨床表現是白瞳症。小孩由於其不能自我表達的特點,往往會有診斷不及時、延誤病情的可能。常見的引起視網膜脫離的小兒眼底病由於不能被及時發現,等病情嚴重引起全視網膜脫離、晶狀體混濁時才被發現,此時的臨床表現時白色瞳孔,我們也叫做白瞳症。發生白瞳症表明患兒病情較重,病程較長,預後不佳。
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種類的常見小兒眼底病。比如,發生年齡最早的時在早產、低出生體重的兒童常見的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往後常見的時視網膜母細胞瘤,常常發生在出生後,被自然發現時常見的歲數是1歲左右。再大一點的孩子常見的疾病是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到6歲後常見的是Coats病。
小兒眼底病在診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張利偉: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治療。但限制診治的最大問題時小兒眼底病不能被及時發現,常常是因為出現了白瞳症、斜視、視力檢查不佳才被發現,此時視功能已嚴重受損,治療難度大、治療效果差,常造成終身的視力殘疾。那麼是不是我們就沒有辦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了嗎?也不是!目前我們可以通過新生兒眼底照相來檢查寶寶的眼底,這個方法無損傷、操作快、費用低。新生兒中眼部有異常的機率是10%左右,通過在所有出生小孩中做普篩,力爭早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異常情況意義重大。我們曾在新生兒的普篩中發現了視網膜母細胞瘤,但幸運的是患者被發現的較及時,病變較小,靠周邊視網膜。通過雷射光凝、定期複查,患者目前保留了較好視力,和正常孩子無異。但是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孩子如果不是被早期發現並治療,那麼等待他的將是視功能的喪失,多次反覆的治療,高昂的治療費用,最後有可能需要摘除眼球,嚴重時危及生命。
小兒眼底病是否有很多是遺傳性疾病?
張利偉:小兒眼底病有很多都是遺傳性疾病。例如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就是一個典型的遺傳病,該病有家族聚集傾向,目前常見的明確致病基因有4個。另外像不引起視網膜脫離的小兒視網膜疾病很多都是遺傳性疾病,比如視網膜色素變性、先天性黑蒙、視錐視杆細胞營養不良、先天性靜止性夜盲、視網膜劈裂、無脈絡膜症等。
基因診斷可以儘早發現小兒眼底病,基因診斷的意義是什麼?
張利偉:目前已有300多個導致眼底疾病的基因被發現。具有遺傳特點的眼底病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進行診斷,包括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色素變性、先天性黑蒙、視網膜劈裂等等。通過基因檢測,我們可以結合臨床特徵確定疾病診斷。
除了確定診斷外,基因診斷還有兩個重要作用:第一,通過基因檢測明確致病基因後,我們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的結果提供遺傳諮詢。比如說,患者父母比較關心的問題是:孩子的兄弟姐妹會有病嗎?孩子的孩子以後會得這個病嗎?再要孩子還會得這個病嗎?如何避免以後的孩子得這個病?這些問題都可以結合患者的基因特徵進行解答。第二,基因檢測的另一個意義是幫助基因治療。基因治療強調一個早字,某些視網膜遺傳病如果沒有進行早期治療,可以造成視細胞的死亡,對基因治療的預後產生不良影響。目前國內外臨床上已經開展了一些單基因異常的疾病的基因治療,比如先天性黑蒙、青少年黃斑變性、雷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視網膜劈裂等。
有沒有什麼簡便的方法幫助早期發現小兒眼底病?
張利偉:目前雖然在小兒眼底病的防治中我們有了眼底照相這一得力助手,但也並不是我們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我們雖然主張所有新生兒都進行眼底檢查,但出生後的第一次檢查只能說明當次檢查有無異常,而有一些小兒眼底病並不是在出生時就有,它的發病有一個過程。很多家長在第一次檢查無異常後就放鬆了思想,到發現明顯異常時已經病情較重了,因此我們家長確實需要知道一些早期發現小兒眼底病的簡易方法。
可以採用的方法包括:
第一,觀察光照反應:檢查者將手電燈快速移至嬰兒眼前照亮瞳孔區,重複多次,兩眼分別進行。嬰兒出現反射性閉目動 作為正常;
第二,瞬目反射:受檢者取順光方向,檢查者以手或大 物體在受檢者眼前快速移動,不接觸到受檢者。嬰兒立刻出現反射性防禦性的眨眼動作為正常。如3月齡未能完成,6月齡繼續此項檢查。
第三,紅球試驗:用直徑5cm左右色彩鮮艷的紅球在嬰兒 眼前20~33cm距離緩慢移動,可以重複檢查2~3次。嬰兒出 現短暫尋找或追隨注視紅球的表現為正常。如3月齡未能完 成,6月齡繼續此項檢查。
第四,眼位檢查:將手電燈放至 兒童眼正前方33cm處,吸引兒童注視光源;用遮眼板分別遮 蓋兒童的左、右眼,觀察眼球有無水平或上下的移動。正常兒童兩眼注視光源時,瞳孔中心各有一反光點,分別遮蓋左、右眼時沒有明顯的眼球移動。
第五,眼球運動:自兒童正前方,分別向上、下、左、右 慢速移動手電燈。正常兒童兩眼注視光源時,兩眼能夠同時 同方向平穩移動,反光點保持在兩眼瞳孔中央。視物行為觀察:詢問家長兒童在視物時是否有異常的行為表現,例如不會與家人對視或對外界反應差,對前方 障礙避讓遲緩,暗處行走困難,視物明顯歪頭或距離近,畏光或眯眼、眼球震顫等。
總之,孩子如果出現瞳孔區發白、眼位偏斜或歪頭視物、眼球震顫、 不能追視、視物距離過近或眯眼、暗處行走困難等異常情況, 應當及時到醫院檢查。而且,兒童應當定期接受眼病篩查和視力評估,這一點也是小兒眼底病早發現早治療的關鍵。
【節目預告】
在下周三的節目中我們將請到:省婦幼保健院的口腔科專家唐紅萍,她要教你三招,預防兒童「爛牙」請您繼續關注7月8日的《健康生活》節目。
【收聽方式】
雲南新聞廣播(FM105.8 AM576)周五1:30、周六9:30; 同步收聽下載蜻蜓FM、阿基米德APP搜索「雲南新聞廣播」
【節目留言】
如果想諮詢專家、尋醫問藥的朋友歡迎您同我們聯繫交流。您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紫雲和你聊健康」留言給我們,我會根據您的留言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來源:雲廣主播梓雲
編輯:曹譯文 曹禹夢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