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DD出疹子,實在顧不過來,就把CC「寄存」在姥姥家幾天,前線發來了「 戰報」——CC 被欺負了!
視頻電話里, 在CC委屈 巴巴地形象再現,和姥姥友情助演後,我了解了前因後果:
CC姥姥帶著CC和CC新交的好友洋洋一起去家附近的小公園塗畫雕像。
洋洋比較好動,在那一會兒就坐不住了。
洋洋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畫完,忍不住夸CC: 「CC畫的米奇都要畫完啦!洋洋趕緊追上她!」
CC聽到自己被誇,也忍不住得瑟,畫得更快了。
結果,洋洋小姑娘不樂意了,哼了一聲,把CC塗色的顏料盤全撒在了桌子上,小米奇也被弄髒了。
CC生氣推搡了下洋洋(當然,這個情節被此時委屈的CC主動略過了)。
洋洋也不甘示弱,倆人互相爭執了起來。
最後,洋洋被媽媽訓斥著帶走了。
CC哭著說: 「她就是因為我比她畫得快,我再也不和洋洋做朋友了。」
後來,洋洋媽媽也找我聊天:「為啥我家孩子這麼小心眼兒呢?」
洋洋為啥要弄髒CC的雕像畫呢,顯而易見,因為媽媽誇了別人好, 洋洋吃醋了,這也是嫉妒心在作祟。
好多人,一聽[嫉妒心]都覺得是個貶義詞,其實並不是。
孩子有嫉妒心是正常現象,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情緒表現,洋洋並不是個例。
還記得《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兒小lucky也打翻過醋罈子。
幾個孩子一起吃飯,小lucky的爸爸不經意間誇讚黃英的女兒小九,自己會吃飯。
結果lucky立馬就翻白眼吃醋了,趕緊表示並證明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吃飯的,直到得到眾人誇讚才肯罷休。
這白眼翻的簡直是戚薇的複製粘貼版。
據墨西哥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寶寶最早在3個月時,就會表現出[吃醋]的行為, 這是嫉妒心的最初萌芽。
就像媽媽抱其他孩子 DD會哭一樣,他害怕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產生情感連結, 從而覺得自己不是最重要的人。
當孩子漸漸長到2歲以後,有了自我意識「你」、「我」、「他」這樣的概念後,也就有了競爭意識, 愛跟別人比較,對別人的評價更為敏感。
所以說,孩子的嫉妒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情緒的表現。
不過,嫉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引導得當,看到的是跟別人的差距,從而產生動力;
如果不正確引導,很容易嫉妒成性,甚至作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
就在剛剛結束的高考, 平頂山一中一名女生,在離考試還有十幾分鐘結束時,突然起身,抓過後桌的答題卡就撕,兩名監考老師迅速控制她時,女生還掙扎著又惡狠狠的撕掉一張答題卡,直到她撕第三張時,又過來一位監考老師,才制止住了她的瘋狂舉動。
而她對自己瘋狂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取消全科成績。
不想孩子成為檸檬精,我們該如何引導呢?
1、不主動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長處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孩子的問題,總是去分析孩子,但其實大部分的問題都可能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
說白了也就是,小孩開始知道啥叫「 比」, 空白的他們咋懂這個?還不是大人流露出來才懂的。
就拿洋洋來說吧,可能洋洋的爆發點就是因為洋洋媽媽本身無意的一句話: 「你看CC畫的米奇都要畫完了。」
雖然是為了激勵洋洋,卻在無形中引導著孩子去跟別人「 比較」, 讓洋洋被動處於「比較」的環境中。
而CC也同樣接收到了這個信息——我比她畫得快。
所以,少主動拿孩子跟別人去比較。
如果被比較了,應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長處。
我在安撫CC的時候除了告訴CC「你今天畫得很認真,真的很棒呢!」
還告訴她:「你跟洋洋畫畫是為了比賽嗎?一定不是吧,是為了開心完成作品對不對?那快慢有什麼重要的呢? 這樣被比較,洋洋肯定也不開心呀。」
(幫CC打消了比較、驕傲的念頭,還緩解了兩個人的矛盾,也讓CC學著對他人有同理心和原諒。)
如果當時,我在的話,我會對洋洋說:「雖然,剛剛媽媽夸CC畫得好,畫得快,可是你也有厲害的地方啊,你這裡配色比較美、這個邊界塗得超整齊!」
(幫洋洋把對別人身上的關注點,轉移到自己的優點上面來,發現自己的長處。)
因為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在跟別人比較的時候,目光都是主要放在對方身上的—— 看到的是別人比自己好的方面,從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
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而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更能刺激孩子的嫉妒心。
可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人樣樣都好,所以 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幫她找到為自己驕傲的資本。
這才是讓孩子的心理強大到 立於不敗之地的終極武器。
否則, 看不見自己的好,就會見不得別人好。
因為嫉妒者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折磨他的不僅是自己本身的失敗和挫折,還有別人的成功。
2、不要「區別對待」,誇別人也要照顧自家孩子的感受
在這個人情社會裡,對於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總是忍不住表示出格外的熱情和友好,有時候甚至無意中拉自己娃下水—— 「 這孩子可真乖呀,不像我們家這個,皮得很!」
有人管這種彩虹屁叫做「虛假的熱情」,為什麼虛假?
因為明明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啊。
我們當然知道,哪怕別人家的孩子再好,自己最喜歡的還是自家的啊~
但是孩子並沒有這種思考高度,他覺得眼下你的行為, 就代表著你的選擇,你就是更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一些。
所以,請你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意」。
《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兒子因為媽媽對朋友的孩子太過熱情,而悶悶不樂,上演了一次大型吃醋現場。
媽媽專心喂弟弟(朋友家的孩子)吃飯,嗯哼感覺到被忽視,為了刷存在感,一會兒說去端飯一會兒說去弄點玩具,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未果後,直接爬上椅子摟著媽媽撒嬌:「媽媽,媽媽,我和你說句話……」
為了討媽媽歡心,嗯哼給媽媽獻上自製的「禮物」;
看著媽媽和「弟弟」親密的互動,嗯哼屁顛屁顛跑過去破壞,阻止媽媽和「弟弟」玩。
臨別時,媽媽抱著弟弟舉高高,嗯哼心情到了冰點。
好在,後來霍思燕發現了嗯哼的不對勁,抱著嗯哼說: 「這是對客人應有的禮貌,而且弟弟太像小時候的你了,媽媽是因為愛你,所以格外喜歡。」
可以說是高情商處理娃嫉妒的課代表了:
赤裸裸地表白了自己對兒子的愛;
減少了嗯哼對他人的排斥,甚至還拉進了關係(弟弟太像小時候的你)。
所以這場大型吃醋現場以嗯哼的 「媽媽,我懂了,媽媽我愛你」結束。
很多時候,孩子嫉妒就是為了求關注,怕失去愛。
所以父母在對別的孩子友好的時候應該把握好分寸,不能因為把其他人放在第一位時,而忽略到孩子。
對別人友好時,也別忘了關注自己的孩子,回應他的訴求,照顧他的情緒。
一定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管別人家的娃再怎麼優秀, 你最愛的孩子,永遠是他。
3、讓孩子把嫉妒心變成進步的動力
很多人說,現在的娃太脆弱,連夸一下別人家的孩子都聽不得。
不想讓孩子變成玻璃心,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 把嫉妒心理以正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孩子向上、進步的動力。
提到這兒就又不得不說說成長型思維了。(老朋友聽出繭子沒,哈哈)
簡而言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腦迴路是醬嬸滴:
- 我不是失敗了——我只是還未成功。
- 我不是不如他——我只是暫時還沒做到他那麼好。
CC上網課期間,老師們都是在群里和家長溝通交流,同時也會課堂反饋,每節課都會表揚幾個表現好的小朋友。
有段時間,CC可積極了,一下課就問:「 媽媽,群里有沒有我的名字?」,有幾次沒有,CC就會很沮喪。
「老師總是表揚美美(CC的好朋友),不表揚我!」
我告訴CC:「 那你知道老師為什麼表揚美美嗎?」
CC:「 因為美美每次加減法都能做對。」
我:「那你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努力,勤加練習,再認真點也能跟美美一樣好呢!」
為了得到滿分的表揚,CC算算數題的時候格外認真了。
都對了得到表揚超開心,沒有得到,CC也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明白想要表揚,只有自己努力,爭取下次拿到。
C媽是不建議把孩子養成經不起考驗的溫室花朵的,因為別人會比,孩子自己也會比。
有對比,就會有「嫉妒」。
「嫉妒」不是洪水猛獸,沒必要一棍子打死,用好了,它就會是驅動孩子主動進步的最大力量。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hKPOnMBnkjnB-0zUC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