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愛美之人,我常常疑惑:美的樣態本應千差萬別,可為何巴掌小臉、尖下巴卻是審美主流?
尤其是對於尖下巴,很多女孩執著得很,哪怕是動刀也不怕。只是火候拿捏不好,就容易變成網紅錐子臉。即便如此,仍然阻擋不了大家對下巴變尖的熱情。
可要說這尖下巴的錐子臉審美從何而來,一時半會似乎也說不清楚。
不過,順著時光往回遊走,從現代劇倒帶到民國畫報,再倒到歷代仕女畫,這麼一路觀察女性臉型的變化,錐子臉的審美竟然可以說是在唐寅筆下發端的……甚至在他之後,還有一連串著名畫家與錐子臉的流行「脫不了干係」。
南唐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無論是古代仕女畫還是現代影視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被精心設計和挑選出來的「理想美」。這種審美偏好反映了現實生活的審美,而現實生活的審美自然也會受到「理想美」的影響。
這種相互映襯相互影響的關係,自古時一路走來,又從當下一路走去。
唐寅,得背第一口鍋
特點:女子臉型從圓潤到瘦長,身形從健朗到柔弱的轉折
談錐子臉,最主要的是抓住尖下巴這一特質,而尖下巴審美的誕生,首先得到唐寅晚年所畫的這幅《秋風紈扇圖》里尋找。
明·唐寅《秋風紈扇圖》
畫中女子持扇而立,弱不禁風,小巧的一張臉上淡眉細眼。在亞洲人對女性的審美共識里,身形苗條、臉型小巧精緻方為美。這麼看來,她已經和現代審美有些接近了。
當然單這樣看一幅畫,似乎並不具有說服力,尤其是這臉型,雖然小巧,但下巴也算不得多尖啊。來,再看這幅畫之前的大量仕女畫,兩相對比,就明白唐寅為啥要背這口鍋了。
第一幅,自然是我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畫家顧愷之所創作的《洛神賦圖》了。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在春蠶吐絲的畫法下,洛神有著一張飽滿圓潤的臉。
其後,這張臉被之後的畫家一路複製、模仿、微調:走過了唐朝的《搗練圖》《八十七神仙卷》《簪花仕女圖》,五代十國的《韓熙載夜宴圖》,宋朝的《瑤台月步圖》,一直走到了明朝唐寅的《王蜀宮妓圖》。
明·唐寅《王蜀宮妓圖》
這些畫里的女子柔眉、細眼、小嘴,臉型張張圓潤,有的還有著富足的雙下巴。用現代審美來看就是,瞧這大臉盤子,瞧這大下巴!
這和時下小巧的巴掌臉、錐子臉實在是相去甚遠,在整體形象上也不是現在流行的瘦、嬌、柔之美,而是透著股力量,可謂是「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然後,再往後走一步就是唐寅晚年的這幅《秋風紈扇圖》了。
唐寅《秋風紈扇圖》與《王蜀宮妓圖》
同樣是唐寅的畫作,《王蜀宮妓圖》和《秋風紈扇圖》里女子臉型的差別不可謂不大,明顯小了一大圈,往尖巧方向發展。這麼前後對比一下,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秋風紈扇圖》就像是個急轉彎,之後仕女畫中女子的臉型和之前的圓潤飽滿離得越來越遠。這麼來看,第一口鍋讓唐寅去背,並不冤枉吧。
仇英、焦秉貞,承前啟後
特點:錐子臉誕生記,一步一個腳印
有了唐寅當「整形先鋒」,明代的仇英和清代的焦秉貞、改琦、費丹旭緊追其後。
先來說仇英,他與唐寅、沈周、文徵明一同位列「明四家」,是明代的全能畫家,畫技絲毫不遜於唐寅。
在唐寅晚年的人物畫風格基礎上,他又改了一下,別看修改幅度不算大,但影響卻非常深遠。經他改動,女子的臉更窄,下巴更尖,柳葉眉更彎更垂,於是經典的飽滿圓潤感被打破。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展開仇英的仕女畫長卷《漢宮春曉圖》,一眼望過去,這些女性確實少了唐宋的剛健婀娜之感,清雅、秀麗、纖巧成了主調。因為畫得太好,他畫的樣式很快就流傳開來,美術史的「弱柳扶風」風格開始了。
在他之後,擅長畫肖像的清代著名宮廷畫家焦秉貞又改了一下,人物更加纖巧,臉更尖,並且直接奠定了清代仕女畫的臉部造型,也就是清代「開臉」。
說到這裡就要解釋一下,什麼叫人物畫的「開臉」了。開臉,俗稱對臉部的雕刻或描繪,一旦被人們廣泛接受,就會被當作樣式去描繪。看古代仕女畫,有時候覺得「千人一面」,就是因為她們有著一張高度樣式化的開臉。
清·焦秉貞《仕女圖冊》
比如,焦秉貞他的《仕女圖》冊里有一副採蓮歸來的畫作。夕陽西下,姑娘們乘舟歸來,都是巴掌臉上有個圓潤小巧的尖下巴。畫的明明不是林黛玉,卻像是一船的林黛玉。
《洛神賦圖》中洛神那張飽滿圓潤的臉和五官樣式,就被歷代畫家廣泛接受,到了晚唐更加穩定,不可更動,一直延續到明代唐寅的《王蜀宮妓圖》。
然後,這張樣式化的臉又被唐寅打破了,仇英接著改了一下,走到焦秉貞這裡,就是一張完全不同風格的清代仕女臉了。
清·《雍正十二妃圖》,妃子樣貌對比
不僅如此,故宮有一組《雍正十二妃》,打眼看過去,幾乎是同一張臉,都是細長臉型上一個尖下巴。是因為當時特別流行尖下巴,還是作者藝術加工成了這樣呢?或許是現實美和理想美兩相糅合的結果吧。
宮廷畫家筆下的女子,多半體現的是貴族階級、上層社會的審美,而這種審美又容易影響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在焦秉貞之後,清代仕女畫里的女性基本就是在這樣的模型基礎上,進行微調了。
改琦、費丹旭,緊貼現代
特點:從紅樓金釵里,看尖下巴審美「板上釘釘」
隨後,改琦又改了一下。這一改,臉又瘦又尖,連身體都沒有了,只剩一抹風流的姿態。
改琦創立了仕女畫新的體格,時人稱為「改派」。哪怕你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卻一定見過他的畫作。他有一套非常出名的《紅樓夢圖詠》,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紅樓夢》人物插圖,幾乎都是改琦的手筆。
清·改琦《紅樓夢圖詠》,畫中人為林黛玉
《紅樓夢圖詠》他陸陸續續畫了60年,也是最經典的紅樓夢人物插畫,陳曉旭版的林黛玉就像是照著改琦的畫找尋的。
如果說焦秉貞畫的女性還相對臉圓一些,改琦畫下女子的臉則是真的尖起來了。連本應「臉若銀盆」的薛寶釵,在他這裡都少不了一個尖下巴。
這樣的女性審美偏好,無論是臉型還是體態,是不是和《洛神賦圖》里的洛神就像是來自兩個世界了?而這尖下巴的審美也正式就此確立!
清.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圖中人為林黛玉
還有一位略晚於改琦的畫家——費丹旭。他同樣是以畫仕女出名,和改琦齊名,並稱「改費」。
他畫的紅樓夢中人也非常好,在他的《十二金釵圖冊》里,女子不光臉型尖巧,身形也被拉長了,看起來高挑修長。
仕女畫走到這裡,女子要巴掌小臉、尖下巴方為美,腰肢要盈盈一握,體態要婀娜、身形要修長,整體看起來要柔美無比。看,這是不是就和現代審美基本一致了呢?
看一下民國時期的月份牌、廣告畫,那些穿旗袍的精緻美人,不正是長著一張從焦秉貞就確立下來的開臉麼?柔靡的氣質,也有改琦、費丹旭畫中人物的影子。
民國時期的廣告
民國時期的廣告
後記
如今,有了攝影攝像技術,尖下巴的審美就從繪畫中的「理想美」更大範圍地步入現實世界,一直大踏步走到今天。
只是沒想到步子邁得有點大,於是,稍微有點過頭的錐子臉就出來了,再誇張點,高度樣式化的網紅錐子臉便也出來了。
看眼下網紅錐子臉流行的架勢,不知道幾百年後,回望今天,網紅臉會不會被誤會為我們這個年代的「開臉」呢?
參考資料:
《畫說:20幅作品裡的中國美術史》文/韋羲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