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作業 愛心課堂 特色研學

2024-08-26     山西經濟日報

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健安社區,孩子們跟著面點師傅學做傳統手工豆腐包。新華社發 寧文武 攝

新華社記者 董小紅 謝櫻 陸君鈺

完成創意作業、參與公益課堂、體驗非遺技藝……記者近日走訪四川、湖南、雲南等地看到,各地創新形式、多措並舉,通過開展觀察實踐活動、開辦公益愛心課堂、推廣地域特色研學等,助力孩子們拓展能力、增長見識,過「有聲有色」的快樂暑假。

創意作業激發好奇心

認識植物、搭帳篷、學做一道菜……這個暑假,不少學校創新作業形式,讓孩子們愛上「寫作業」。

在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街道木蓮社區,湖南師大附中雙語實驗學校的學生在「心語·物語」小花園認領了自己的專屬植物。小學部三年級一班的汪嘉懿同學認領的是茉莉,每天她都通過線上平台仔細觀察記錄植物生長過程。

「在守護綠植的過程中,孩子能形成健康積極的生命認知和情感體悟,在學會照顧植物的同時,也學會關愛他人和自我。」學校心理與健康中心副主任周凡老師道出布置這項「作業」的初衷。

暑假期間,長沙市天心區青園柒祥小學開展了別開生面的星空帳篷節,邀請一、二年級學生和家長來學校操場搭帳篷。二年級一班的曹慕晨同學第一次在學校里搭帳篷,格外興奮。「順利搭好了帳篷,我和同學們一起躺在操場上看星空,度過了難忘一夜,太酷了!」曹慕晨說。

讓作業不枯燥乏味,通過設計趣味作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成為不少學校的選擇。

爬一次山、學做一道家常菜……成都多所小學給學生們布置了特別的假期作業。「跟媽媽學習包餃子,自己動手煮餃子,讓我體會到勞動的不易。」成都高新區錦暉小學學生卿雨宸說。

長沙市天心區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肖鴻斌認為,中小學設置各類特色暑假作業,有利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社會實踐觀。

愛心課堂安全又充實

多地社區開設愛心課堂,不僅離家近,還有志願者幫忙看護,既「托」又「管」還「教」,讓家長放心。

在學習中充實自我、在參與中鍛鍊能力、在玩樂中收穫友情,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的暑假託管班共招收7個班、近350名學生。在這裡,不僅有老師輔導暑假作業,還設置了繪畫、手工、益智遊戲等課程。

長沙市望城區月亮島街道黃都港社區打造的愛心課堂——「紅港新苗」小課堂7月3日正式運營,截至目前已服務61名中小學生。

黃都港社區工作者劉睿智說,課堂課程豐富,由轄區內具有相應資質的志願者擔任授課老師。社區黨員和熱心居民還組建了一支「紅港護苗隊」,為孩子們提供後勤保障。

「火場逃生十二字口訣是什麼?」「打濕衣物、掩住口鼻、低姿前行!」留守兒童康易榮舉手搶答。講解員、返鄉大學生志願者陳琳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是昭通市大關縣靖安新區青少年服務中心公益託管班的一次消防安全知識課堂場景。暑假期間,106名一至六年級留守兒童在這裡接受託管,在志願者監護下學習生活。

今年暑假,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勞務輸出大市昭通市面向以留守兒童為主的青少年群體,首次開展政府公益性質集中託管服務。除了常規課業輔導等課程,託管班基於當地留守兒童多、家庭監護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廚藝、消防安全、防溺水知識科普課。

「這一在全市推行的政府公益性質集中託管服務,今後將作為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一項常態化措施堅持下去。」共青團昭通市委書記牛國斌說。

特色研學開闊視野

走出家門,到博物館、紀念館參與特色研學活動,已成為不少孩子充實暑假生活的「新標配」。

暑期,麗江古城推出「課本游」研學,讓參與者跟隨人教版語文課本中《一滴水經過麗江》一文,「打卡」一滴水的旅程,參觀古城文化院落、體驗當地特色非遺項目。

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文化保護管理科科長和士溪介紹,麗江古城「一滴水經過麗江」研學活動推薦了9組路線,貫穿麗江古城的30個文化院落,融入古城歷史文化知識講解,配合院落內「製作一張東巴紙」「聽一場納西古樂」等非遺體驗,增加了研學趣味性和收穫感。

用幾片棕櫚樹葉、一把剪刀,施展魔法般地編出了精巧的螞蚱,栩栩如生……這個暑期,成都市青羊區文化館非遺館組織了多場非遺體驗活動。

「非遺體驗不僅讓孩子們收穫知識,更在他們心中種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成都市青羊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秘書長詹麗英說,通過開展非遺小課堂、非遺微研學等,讓孩子們樂享暑假,與優秀傳統文化為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f14c3a66ac382ab7660f42aa8c6dc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