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王安石做了宰相,專門會見蘇軾。
蘇軾問:「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王安石想了想,不能回答。
蘇軾笑著說:「《毛詩》有云:『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
誠然,一個家庭里,兒女有幾個,但是人品不一樣,天性大不同。也有兒女,和父母的品行,相差甚遠。
孩子還小的時候,都是父母手心的寶,哪怕孩子任性,也是童言無忌,能夠包容。
當父母老了,孩子也長大了,再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迥然不同了。總有一些孩子,把孝道弄丟了;也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是來報恩的。
通常來說,以下幾種孩子,是父母命里的貴人,別錯過了。
01
為人剛正的孩子,引領家風。
很多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聽從父母的,就是父母錯了,也不會反駁,仍舊會「盲從」。
什麼都聽父母的,其實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行為,也沒有自己的主張,後來就會變成「愚孝」。
那些剛正的孩子,很有主見,若是父母錯了,會直接指出來;父母和別人有矛盾、家庭內部的是非,也能夠公正判斷,不是為父母「護短」。
剛正,源自於讀書、思考,對事物的深度理解。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個叫梅氏的女人,嫁給當地的財主倪太守,生了兒子倪善述。
倪太守在娶梅氏之前,有過一段婚姻,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倪善繼。
當倪太守過世時,倪善繼作為老大,並且按照「父死從子」的封建思想,梅氏的餘生,都得服從倪善繼的安排。
令人悲哀的是,倪善繼想要獨吞家財,把梅氏、倪善述趕到破屋裡居住,連一塊像樣的地也沒有給。
隨著時間的推移,倪善述長大了,還讀過幾本書。他越發覺得,家財的分配有問題,於是不顧家人阻攔,到衙門告狀,需要重新分配家庭財產。
最後,在縣老爺騰大尹的主持下,重新解讀倪太守的遺書。順理成章,梅氏拿到了一半的財產,從此過上了好日子。
很多人以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就是家風好的體現。其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好孩子,是講道德,尊重法律的人。
任何家庭,無規矩,不成方圓。
那個敢於立規矩,用規矩,拿起法律來保護家庭的孩子,父母才真正不吃虧,家庭的發展,也不會跑偏。
02
非常心軟的孩子,懂得孝順。
為什麼很多家庭里,得到父母疼愛的兒女,不會孝順父母,反而是那些被父母瞧不起的兒女,更孝順?多半是因為「於心不忍」四個字。
孩子不忍心傷害父母,丟棄大家庭,因而會反哺父母。
對比那些心狠的孩子,心軟的孩子,對於大家庭的愛,給予得更多。
心狠的人,可以隨時和家人翻臉,甚至一走了之,多年不回家。哪怕父母過世了,都聯繫不到他。這樣的人,談孝順,簡直是費口舌。
正如古人說的:「貴人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知乎平台上,有一個匿名女網友,敘述了自己的經歷。
她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靠打工為生。母親管理家庭財產。
她在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沒有考上保送生,多交了六千元借讀費,母親因此一直耿耿於懷。另外,令人費解的是,外公家重男輕女,母親卻想盡辦法幫助舅舅(母親的哥哥)。
好不容易遇到拆遷的機會,家裡得了一筆拆遷款,也都歸母親管了。可是母親還在要求已經有工作的她持續寄錢回家。
從網友的敘述來看,對母親的怨恨,是很深的,但是她仍舊會寄錢回家,這就說明,網友的心是軟的,到底是不願意傷害母親。
各種看不慣、父母和子女的矛盾、經濟上的糾紛,最終都被情感抵制了。
作家張小嫻說過:「人最軟弱的地方,是捨不得。」
但凡一個人無法割捨感情的時候,再難再苦,還是會孝順父母,血脈之情是留得住的。父母依靠心軟的子女,後半生還能過得安穩。
03
敢於獨行的孩子,大有作為。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之後,留在身邊,能夠照顧飲食起居,就是貴人。
捫心自問,若是孩子連自己的日常開銷,都賺不到,用什麼來孝順父母?
孝順,是要花錢的,不是幾句話那麼簡單。
口口聲聲說「我愛你,我照顧你」,但是每天都沒米下鍋,這樣的愛,不要也罷。
那些敢於獨行的孩子,會和父母保持距離,但也會迅速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從而走上致富、闖蕩的道路,提升孝順的能力。
從龍應台的《目送》里,可以感觸到「孩子獨行」的意義——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現實告訴我們,很多家庭,因為兒女外出打工,確實是富起來了。
一些家庭,兒女外出打工,然後在城裡買了房子,父母也到城裡享福。比較那些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人來說,在城裡的父母,還是好很好,老年時沒有那麼辛苦。
別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是人,都有個性,都要釋放自己的天性,做自己。
04
曾國藩說過:「心存濟物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貴相。」
父母命里的貴人,真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兒女。以後,不要隨口就來「我不靠兒女」。
當父母走不動了,外人再好,也不會照顧你周全,只是看在錢的份上,對你噓寒問暖。唯有兒女,還可以免費照顧父母。
若是遇到心軟、剛正、獨立的兒女,父母要珍惜緣分,多給予一些關愛,別溺愛那些沒有用的兒女。
狄更斯說過:「為人可靠,必能受人之託。」
最後,希望天下兒女,能托起年邁的父母,別恩將仇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