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精神「聲」入基層丨「光明」的前景更光明
「這幾年來,我們村的變化非常大,村裡有了小廣場、黨群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休閒娛樂、生病就醫都很方便,村民不僅住上了新樓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村民王書美每天早飯後都會來到廣場上散步、曬太陽,這些年村裡的改變,她看在眼裡、樂在心頭。「現在啊,我覺得咱們農村不比城裡差,感覺比在城裡住著還舒服。」王書美感嘆道。
地處偏遠、老齡化嚴重、耕地面積少……以前,光明村因諸多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如今,再來到這裡,面貌一新的農家小院、寬闊整潔的水泥道路、欣欣向榮的產業項目,一切都在展現著光明村的生機與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當清晨的陽光照進眼前這個農家小院時,凌寒怒放的梅花、擺放有序的綠植、乾淨整潔的院落顯示出主人家的不同。這是村民周運成的家,他家被評為村「五美庭院」。「我平時喜歡拾掇一些花花草草,剛開始只是想著把房前屋後都收拾得好看點,沒想到被評為了『五美庭院』。」周運成說。
為進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高村民文明素養,近年來,光明村深入開展以「共建五美庭院 共享舒適生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並納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制定「五美庭院」打造計劃,動員黨員群眾積極參與,改造後一院一景、一戶一韻、特色鮮明。經過努力,村裡的人居環境、鄉風民風、文化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文明村」「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範村」「宿遷市文明村」等榮譽。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這些話,真是說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里。」一提起鄉村振興能夠帶來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村民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訴說著自己對未來的期盼。
「我們上了年紀,折騰不動了,就想著以後在村裡的生活能更舒心一些,能有個地方讓我們聚一下,還有些做不了的事村裡能幫著解決。」
「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現在打算回來照顧父母和孩子。如果能在家門口上班,不僅可以賺到錢,時間上也比較充裕,就不用常年遠離家人了。」
「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工作方向。」聽取呼聲,明確重點,一直以來,光明村的工作始終圍繞著老百姓的「急難愁盼」開展,將他們的一件件「小事」當成民生「大事」來辦,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既用心,又用情,更用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重心,讓老百姓『住得好、有活干、有錢賺』更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目標。」光明村黨委書記張立新說。
滿足村民多元化需求。光明村堅持從「高標準、深拓展、廣覆蓋」三個維度,依託「新村驛站」和「老王在線」,向村民提供休憩、就診、議事、棋牌等系列「微服務」,並為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幫扶,努力實現黨建工作宣傳、一線人員關愛、便民利民服務、村民議事、休閒娛樂等服務功能最大化,真情細心服務村民。
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光明村堅持發揮產業引領作用,將光明大道作為軸心,打造以榮創家庭農場、光明農旅園、稻蝦共作基地、有機水稻種植等產業項目為主,集車厘子採摘、蓮蓬採摘、龍蝦垂釣和農村生活體驗為一體的農旅融合項目,帶動了50餘人就業,人均收入增加1.8萬元以上,不斷拓寬村民致富路。
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光明村通過「三治」融合積分制管理,以量化行為、積分兌現、實物獎勵等形式,將鄉村基層治理由「村裡事」變成「家家事」,讓村民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進一步將光明村打造成鄉風文明、生態環保、村容整潔的新農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描繪了新藍圖。光明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積極謀劃未來發展的新目標、新任務,聚焦老百姓所需所盼精準發力,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張立新滿懷信心地說,光明村的前景必將更加「光明」。(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