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婆婆今年70歲了,20年前出現陰道脫出物,開始如核桃大小,平躺休息後還能自行還納,而如今已如鵝蛋大小,行走、排便都受影響,還伴有腰痛、尿失禁,分泌物增多,有時呈膿樣或血樣。老人家苦不堪言,一忍再忍。
經多方打聽,李婆婆找到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婦科周素芳主任。經周主任檢查評估,確診為「子宮脫垂III度、陰道前壁脫垂III度、壓力性尿失禁」。查體發現阿婆子宮頸因長期暴露在外,出現粘膜增厚、角化,局部糜爛、潰瘍,需要住院治療。經過周主任團隊充分評估,結合李婆婆的年紀及想要微創手術的意願,最終制定出適合李婆婆的治療方案,決定行腹腔鏡下陰道前壁懸吊、骶棘韌帶頂端固定術,同時切除脫垂的子宮和雙側附件。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阿婆身體恢復良好,走路也比以前輕鬆、也不漏尿了,李婆婆和全家人十分感謝。
周素芳主任介紹說,盆腔器官脫垂是由於盆底肌肉和筋膜組織異常,造成盆腔器官下降而引發的器官位置異常及功能障礙。盆底肌是位於盆骨底部的肌肉,正常情況下像彈簧床一樣支撐著盆腔臟器(膀胱、子宮、直腸)。當盆底支持組織受損傷而變得薄弱時,盆腔器官就會脫出於陰道內或陰道外,包括陰道前壁膨出、膀胱膨出、尿道膨出、直腸膨出、子宮脫垂、陰道穹窿脫垂等。
在我國,成年女性症狀性盆腔器官脫垂的患病率為9.6%,且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50~79歲女性中,40%患有不同程度的盆腔器官脫垂,從症狀、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影響女性的生活質量。遺憾的是,該病中老年女性發病率較高,就診率卻不高,與對疾病認識不足、心理上難以啟齒,以及對治療的悲觀態度有關。
周主任說,盆腔器官脫垂的處理,需要綜合考慮患者意願、脫垂部位及其程度、對生命質量的影響、合併症、年齡、是否有生育要求、既往腹部及盆腔手術史、所選方案的受益及風險等因素,可分為隨訪觀察、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近年來,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婦科在盆腔臟器脫垂疾病的手術治療中,除了傳統的經陰道手術修復外,又開展了新技術,即腹腔鏡下陰道前壁懸吊、骶棘韌帶頂端固定術,並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切除或保留子宮,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點。
如今,女性盆底健康越來越受重視,早期預防、早期診治、早期康復是醫患的共同目標。希望中老年女性不要諱疾忌醫,及時前往醫院診治,儘早擺脫疾病危害,盡享健康、優雅、美好的生活。(張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dad1a734e33b25b982835e072cbf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