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殭屍多是男的,鬼多是女的?

2022-10-13     壹讀

原標題:為什麼殭屍多是男的,鬼多是女的?

十分好奇陰間世界的壹讀君 | 家寧

從古至今,怪力亂神之說一直留存於中國傳統民間文學。其中,殭屍和鬼的形象·經久不衰,衍生出眾多經典故事和角色形象。

一提到殭屍,大家腦子裡下意識想到的都是身著清朝服飾、面容乾枯有些還長著獠牙、雙手前伸、雙腿併攏跳躍的形象,就像林正英殭屍電影中的經典配角:

而一想到鬼,大家腦海里浮現的則多半是十分美艷的女鬼,比如知名美女鬼聶小倩:

據不嚴謹統計,陰間世界裡的殭屍大多數是男的,極少有女殭屍;而鬼大多數是女的,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幾個男鬼。

同樣是人類死後的某種化形,為什麼殭屍和鬼的形象會有這樣的性別差異?

從神女到男鬼,殭屍們的「性轉史」

一個冷知識,其實最早的「殭屍」是女人,還是神女。究竟經歷了怎麼樣的轉變,把她們從天神仙女變成了面目可怖的活死人殭屍呢?

故事要從黃帝時期開始講起。

殭屍的老祖宗,其實是黃帝的女兒「旱魃」——一位穿著青衣的天女。

時值黃帝大戰蚩尤,能驅散雨水的旱魃也在黃帝戰隊。後雖黃帝大勝,但旱魃過度使用法力無法與黃帝同升仙界,只能流落凡間,但因旱魃擁有的特殊能力,所經過的地方必定是赤地千里、乾旱連年。從先秦到漢朝,旱魃都被視為旱神,百姓對其又崇敬又畏懼。

每遇旱災,百姓都會以各種驅逐旱魃的巫術儀式來求雨——將扮成旱魃形象的女巫,加以暴曬、焚燒、水淹或者虎食等。

這一時期的旱魃還帶有神怪二重身份,但自漢代中後期,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信仰逐漸衰退,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鬼怪形象轉變。

溯源傳世文獻後發現,旱魃變鬼的異化最初源於漢代的《神異經》,其作者承襲先秦傳說,並發揮了高超想像力,將旱魃形象進行了重塑。其中記載: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

此後的旱魃就被描繪成一種相貌寢陋的怪物。

圖源:bilibili @水幽然然

到了宋代,旱魃形象更是進一步惡化,成為一種和人類死亡相關的邪祟——大旱年間新死的鬼形嬰兒。根據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三記載:

「世傳婦人有產鬼形者,不能執而殺之,則飛去,夜復歸就乳,多瘁其母,俗呼為『旱魃』。」

「世傳婦人有產鬼形者,不能執而殺之,則飛去,夜復歸就乳,多瘁其母,俗呼為『旱魃』。」

這時的旱魃狗頭人身,十分可怖。根據《元史》卷五十一記載:

「(元統元年)四月,黃州黃岡縣周氏婦產一男即死,狗頭人身,咸以為旱魃雲。」

「(元統元年)四月,黃州黃岡縣周氏婦產一男即死,狗頭人身,咸以為旱魃雲。」

正因為鬼形嬰兒旱魃說在宋元盛行,當時還出現了用水澆淋產婦以驅除旱魃的惡俗,產婦被水淋後或死或殘,終於成為重大社會問題被官府打壓。後來,水淋產婦驅旱魃的惡俗雖然消失,但旱魃範圍卻擴大了——從新死小兒鬼開始轉向任何新死的屍體,還出現了「打旱骨樁」的惡俗。

如明代黃暐在《蓬窗類記》卷二中的記載:

河南、山東,愚民遭亢旱,輒指新葬屍骸為旱魃,必聚眾發掘,磔爛以禱,名曰打旱骨樁。

河南、山東,愚民遭亢旱,輒指新葬屍骸為旱魃,必聚眾發掘,磔爛以禱,名曰打旱骨樁。

當時百姓辨旱魃屍體的方式,實在也是簡單粗暴:深夜用火光去照墳墓,如果有火焰出現,屍骸遍體白毛的,就是旱魃。

自此以後代代相傳,旱魃這個曾經高貴的皇帝女魃,就一步踏錯步步錯的正式成為墳墓里的殭屍鬼了。

不過,即使從神變鬼,殭屍也應無性別之分才是。為什麼後期的殭屍常以男人形象出現呢?我們可以從殭屍的屍變過程中找到答案。

據《閱微草堂筆記》記載,屍變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初死後屍體還未下葬時為邪物所乘;第二種是下葬很久都沒有腐爛的屍體會產生屍變。

「殭屍有二:其一新死未斂者,忽躍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者,變形如魑魅,夜或出遊,逢人即攫。」

「殭屍有二:其一新死未斂者,忽躍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者,變形如魑魅,夜或出遊,逢人即攫。」

簡言之,殭屍是那些「死了,但沒死透的」的屍體。

殭屍之說成為建立在道教文化基礎上的玄學,道家認為天地分陰陽二氣,人類生命由靈魂與肉體組成的,肉體屬陽,而靈魂是一縷魂魄附著於肉身,性屬陰。

清朝之後的殭屍是異化了的旱魃,和神女早已無關,而是指那些肉體復活但無靈魂的活死人,將陰陽二氣之說對應到相應屍變的性別,便不難得出結論——

越是陽剛的男人,越容易在死後陰氣盡散但肉體不腐,變成殭屍。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香港影壇以清朝殭屍形象為藍本,融合了茅山道術、江西趕屍元素上映了大熱的殭屍電影,徹底將殭屍形象——「清朝那些會蹦的男人」固定了下來,成為電影里陪襯主角光環的「炮灰」反派。

同樣是死了但沒死透的物種,殭屍從神女變成了男鬼,為什麼鬼卻從來多是女的呢?

自古多女鬼,是文人的故意為之

中國自古關於鬼的觀念,濫觴新石器時代。在遠古時期,人們一直認為人死後就變成 「鬼」,正如 《禮記·祭義》中所言 :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按理說,男人女人都會死,化成鬼也應該分男女才是,為什麼歷史上關於女鬼的記載會壓倒性地多於男鬼呢?

原因有二:

一則,道家經典《易經》理論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對於死後世界的理解。《易經》認為道是一陰一陽,正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干,陽物也;坤,陰物也」,男性為陽,女性為陰;人間為陽,冥界為陰。以此推之,女性和冥界鬼魂是同屬陰性,自然是女人死後更容易幻化鬼。

道家哲學對陰間世界性別比例存在不小影響,但這其實並非是女鬼叢生的核心原因。

二則,如果說殭屍從女變男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交織的異化,那中國自古就多女鬼,就算得上是文人們的故意為之。

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中國的鬼形象就知道了。

如果我們把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宋代話本、元代雜劇、明清小說中的所有鬼都放在一起比較,就會發現中國的女鬼都是典型的「文人之鬼」:

外表年輕貌美、內在才華橫溢,多有傳統女性特質——溫柔嫻淑、心地善良。

《聊齋志異》里痴情又美貌的女鬼宦娘

而且「文人之鬼」們的核心共同點,都是「女鬼現世不為害人,只為和落魄秀才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曠世人鬼戀」。

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和統計,「人鬼戀」發端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人鬼戀」小說共計28則,其中有24篇是「男人(書生)+女鬼」的固定敘述模式,後來這種固定模式就成了歷朝歷代人鬼志怪小說的母題。

在封建時代書生筆下,凡涉鬼作品,必是一段風光旖旎的「文人愛情故事」。

這種寫作傾向,受到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的深刻影響。在封建時期,男女婚姻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完成結婚程序前,男女一般不見面甚至不認識,即便是婚後也要守禮守節,不能隨意和妻子相處。但書生們一般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只能與書籍課業為伴,其情感匱乏是可以預見的,他們很難不把自己的愛情想像投射到了「人鬼戀」的故事裡。

此外,游離於現世之外的美艷女鬼,代表著寂寞文人的性幻想。

在古代,性一直是隱晦和嚴肅的。被禮教束縛的書生,尤其是窮書生,無法言說性需求更無法輕易獲得性資源。在這種兩難的尷尬處境中,他們內心對性十分渴望,很難不為了得到一個理想性伴侶但而幻想出一個具體的對象。而女鬼就是他們絕佳的性幻想對象——美艷又痴情,而且不在人世,不必負責。

所以,為什麼中國自古多女鬼?答案找到了,這是因為有話語權的文人在「以我手寫我心」了。

綜上所述,男殭屍多是些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其存在多是充當挨打的炮灰;而女鬼多有著賢良淑德的人性和絕世美貌,承擔和書生戀愛的重任。

可見,只要膽子大,什麼陰間怪力亂神也得明明白白地為「主角」所用。

參考文獻:

[1]張瑞文. 「屍變」類型電影中的形象研究[D].南京大學,2019.

[2]梁藝欣.吸血鬼與殭屍形象的跨文化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185-186.

[3]沈懿哲.論西方吸血鬼電影和中國殭屍類電影中恐怖形象的變化發展[J].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9,40(02):46-52.

[4]余添.論殭屍與吸血鬼形象體現出的中西文化異同[J].群文天地,2011(16):10+22.

[5]楊傑.淺析香港殭屍電影題材之來源[J].視聽,2018(01):74-75.

[6]孫國江.中國古代「旱魃」形象的起源與嬗變[J].民俗研究,2014(06):64-69.

[7]張東海. 女·鬼: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女鬼文化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4.

[8]劉亞敏. 唐代鬼題材小說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9.

[9]晁福林.先秦時期鬼、魂觀念的起源及特點[J].歷史研究,2018(03):4-20+190.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公園單槓上長滿了大爺?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男人腦袋總掉色?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d0056d6bcdbacb2112de1199be4f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