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誤解了虛無主義?| 新書《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

2023-08-26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尼采誤解了虛無主義?| 新書《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

《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

點擊書影,即可購買

[美]麥可·艾倫·吉萊斯皮 著

張紅軍 譯

2023年8月出版

ISBN:978-7-100-22190-0

【內容簡介】

虛無主義從何而來?我們如何擺脫虛無主義?

尼采宣稱是「上帝之死」和人的衰弱導致「虛無主義就站在門口」。因此,只有加強人的意志,把人改造成「超人」才能擺脫虛無主義。吉萊斯皮則認為,尼采誤解了虛無主義,並誤導了後來關於虛無主義的幾乎所有思想。所以,本書沿著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發展路徑,追根探源,直至揭示出一個與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虛無主義起源和意義。

本書指出,解決虛無主義問題的方法,不在於肯定意志,而在於少一些意願。

【作者簡介】

麥可•艾倫•吉萊斯皮(Michael Allen Gillespie, 1951—),美國杜克大學著名政治學和哲學教授,著有《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黑格爾、海德格爾和歷史的根據》《現代性的神學起源》《尼采最後的教義》等作品。

目 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笛卡爾與騙子上帝

第二章笛卡爾與「絕對之我」的起源

第三章費希特與「本體之我」的暗夜

第四章惡魔式存在的現身:浪漫主義與虛無主義

第五章被釋放的惡魔:俄國虛無主義和普羅米修斯式存在的追求

第六章從惡魔式存在到狄奧尼索斯式存在

第七章狄奧尼索斯和虛無主義的勝利

結語

著作簡稱列表

索引

譯後記

上滑查看更多

精彩書摘

這是一個關於尼采及其之前的虛無主義的故事。

接近19世紀終了的時候,尼采宣稱「虛無主義就站在門口」而且問道:「這個所有客人中最神秘的客人是怎麼到來的?」尼采相信,他已經從「上帝死了」這一事實中發現了問題的答案。我們這些生活於尼采陰影中的人,鮮有例外地都已經把關於虛無主義的這種解釋作為定義接受了。

但是,這個答案觸及虛無主義的本質了嗎?抓住它的真正含義了嗎?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證明,尼采的答案並沒有觸及虛無主義的本質,也沒有抓住虛無主義的真正含義,虛無主義有一個與尼采所想完全不同的起源和意義。

根據尼采,虛無主義是下述事實的結果:上帝和所有終極真理、標準都變得不可相信了。最高價值貶黜了自身。對真理的追求最終顯示,並不存在明確的真理。這樣,對虛無主義的理解就依賴於對上帝之死的理解。尼采說道,上帝之所以死去,是因為人已經變得太虛弱,無法再支撐上帝,無法創造和再造上帝或真理,而它們對於在既有秩序中保持信仰是絕對必要的。在尼采的隱喻式語言中,上帝死於對人的同情,死於對人的虛弱和無能的同情。「兩千年了,」尼采注意到,「卻沒有新的神靈。」與來自古老世界諸神的充沛生命力截然不同,人的這種衰弱預示著人的創造能力急劇下降,意味著意志的根本性衰減。這種始於蘇格拉底和基督教的衰落,就是上帝持續死亡的過程,只不過現在變得更加明顯罷了。這一後果是不祥的。

根據尼采所言,上帝的死亡導致了一個任何事情都被允許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紀發生的那些殘酷的戰爭和極權主義實驗,是如此準確地驗證了尼采的預知,以至於我們會把他關於虛無主義的起源與意義的解釋當作正確的結論來接受。

對於他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建議,我們的反應要更猶豫一些。如果虛無主義是把人縮小的結果,那麼克服虛無主義就需要把人放大。換句話說,人必須成為超人。這種解決方案因為它與納粹的聯繫而被廣泛懷疑,但即使剝離雅利安超人的形象,這種方案仍然會冒犯我們的民主情感。不過,尼采這種方案的吸引力在現代社會還是很大的,許多民主思想家都嘗試著用一種更具平等主義和社群主義特徵的超級人性理論來調和他的超人理論。另外一些思想家用差異觀念替換了尼采的等級觀念,把他的垂直等級秩序改造成水平的、有關他性的無序。還有一些思想家嘗試把超人解釋為不斷掙脫自然、語言或被其他人綁縛在他身上的鎖鏈的人,以此使超人教義轉換為有關解放的學說。以這些方式解讀尼采的理由是明顯的,但不明顯的是,這些解讀方式怎麼能夠輕易與尼采的不平等主義脫鉤,與他所預言的「巨大的恐怖邏輯」脫鉤。即使這些努力想要發現一個更為民主的尼采,它們也並未質疑他關於虛無主義的起源與意義的觀點。一提到對虛無主義的理解,我們幾乎都是尼采式的。

要理解為什麼尼采關於虛無主義的觀點是不充分的,我們必須考察虛無主義的起源。在本書中我們將看到,尼采的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對最初被理解的虛無主義概念的反轉,而他用以解決虛無主義問題的方案,事實上只是更加深陷於虛無主義問題之中。與尼采的解釋相反,虛無主義並非上帝之死的結果,而是另一個不同的上帝誕生或再生的結果,這個全能意志的上帝,懷疑所有的理性和自然,因而推翻了所有關於真理與正義、善與惡的終極標準。關於這個上帝的觀念在 14 世紀成為主流,它粉碎了哲學和神學在中世紀的聯合,把人投擲到一種全新的思維與存在方式中——一種與古代方式(via antiqua)根本相左的現代方式(via moderna)。這種新方式反過來為作為人的自我主宰領域的現代性奠基。虛無主義因此可以在現代性的基礎中找到它的根源,儘管它只是作為這個開端所經歷的一系列轉換的結果而浮現出來。

本書就是對這些轉換的考察,對虛無主義發生於其中的迂迴曲折的人類思想進程的考察。正是在這個關於思想道路的故事中,中世紀後期一個關於全能上帝的概念激發和形成了一個關於人和自然的新觀念,這種觀念把優先權賦予意志而非理性,賦予自由而非必然性和秩序。它開始於笛卡爾作為意願的思想(thinking as willing)的觀念,通過費希特「絕對之我」(the absolute I)的觀念,在19 世紀予以明確表達的虛無主義中達到頂峰。

(節選編輯自尼采之前的虛無主義「導論」,注釋從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c8812636c2cc5cf94646b64e440dd69.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