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中國的24張節氣美圖,一整年的節氣密碼
中國人創造了二十四節氣
作為一項中國原產的記歷方式
誕生於春秋,西漢就已經完整收錄併入曆法
古人在幾乎沒有任何氣象觀測儀器的時代
僅憑物候變化和分析思考
就歸納總結出這樣一套簡練優美的規律
道盡寒來暑往、四季更迭。
二十四節氣持續使用了2100餘年
由此
每個下一秒總有些許不同
生活也就不僅是春夏秋冬流年往復
更是隨著時間的奔流
感知自然季節變幻的無數個細微時刻
過去的2022年
我們依舊用24張圖
依照節氣更替梳理了自然變化的某些瞬間
跟著地理君的腳步一起欣賞吧
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立春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2月4日
結束時間:2022年2月18日
立春
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
三候魚陟負冰
雨水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2月19日
結束時間:2022年3月4日
雨水
三候
一候獺祭魚
二候候雁北
三候草木萌動
驚蟄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3月5日
結束時間:2022年3月19日
驚蟄
三候
一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鳩
春分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3月20日
結束時間:2022年4月4日
春分
三候
一候玄鳥至
二候雷乃發聲
三候始電
清明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4月5日
結束時間:2022年4月19日
清明
三候
一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鴽
三候虹始見
穀雨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4月20日
結束時間:2022年5月4日
穀雨
三候
一候萍始生
二候嗚鳩拂其羽
三候戴勝降於桑
夏
- 枝繁葉茂-
《齊安郡後池絕句》唐·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立夏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5月5日
結束時間:2022年5月20日
立夏
三候
一候螻蟈鳴
二候蚯蚓出
三候王瓜生
小滿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5月21日
結束時間:2022年6月5日
小滿
三候
一候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
三候麥秋至羞
芒種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6月6日
結束時間:2022年6月20日
芒種
三候
一候螳螂生
二候鵑始鳴歸
三候反舌無聲
夏至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6月21日
結束時間:2022年7月6日
夏至
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蜩始鳴
三候半夏生
小暑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7月7日
結束時間:2022年7月22日
小暑
三候
一候溫風至
二候蟋蜂居壁
三候鷹始摯
大暑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7月23日
結束時間:2022年8月6日
大暑
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 秋 ·
/ 豐收的季節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立秋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8月7日
結束時間:2022年8月22日
立秋
三候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蟬鳴
處暑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8月23日
結束時間:2022年9月6日
處暑
三候
一候鷹乃祭
二候天地始肅
三候禾乃登
白露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9月7日
結束時間:2022年9月22日
白露
三候
一候鴻雁來
二候玄鳥歸
三候群鳥養羞
秋分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9月23日
結束時間:2022年10月7日
秋分
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
三候水始涸
寒露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0月8日
結束時間:2022年10月22日
寒露
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
二候雀入水為蛤
三候菊有黃華
霜降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0月23日
結束時間:2022年11月6日
霜降
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
二候草木黃落
三候蜇蟲咸俯
冬
《夜雪》——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立冬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1月7日
結束時間:2022年11月21日
立冬
三候
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凍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1月22日
結束時間:2022年12月6日
小雪
三候
一候虹藏不見
二候天氣升地氣降
三候閉塞而成冬
大雪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2月7日
結束時間:2022年12月21日
大雪
三候
一候鶡鴠不鳴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冬至節氣
開始時間:2022年12月22日
結束時間:2023年1月4日
冬至
三候
一候蚯蚓結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動
小寒節氣
開始時間:2023年1月5日
結束時間:2023年1月19日
小寒
三候
一候雁北鄉
二候鵲始巢
三候雉始鴝
大寒節氣
開始時間:2023年1月20日
結束時間:2023年2月3日
大寒
三候
一候雞乳
二候征鳥厲疾
三候水澤腹堅
每一個節氣都蘊藏著中國人洞察天地的智慧
——寒來暑往間
季節變幻、溫度變化、降水量波動
以及感應時節而生的物候及勞作
由此,生活不僅是春夏秋冬流年往復
更是隨著時間而感知自然的無數個細微時刻
下一個節氣
我們還會再見
蓄積繼續向前的力量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堃堃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