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每次教到魯迅的雜文時,都會有學生好奇地問我:「魯迅怎麼這麼敢寫?」每次我總是笑著說:「因為先生有100多個筆名!」這讓我想到某國產神劇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抓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如今這句話當真是被不少網友玩壞了,但這樣的玩笑話卻體現了魯迅硬骨頭的一面。
清代黃景仁在幾百年前寫了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總會有人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黃大詩人真的說錯了。
魯迅筆桿子的厲害,已經不用筆者多說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從來如此,便對嗎」、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字字句句、嬉笑怒罵,刻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在品讀了魯迅的無數經典後,小美認為有一首詩,大家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上一次,讓你見識一下什麼叫「硬骨頭」。這是先生的絕筆詩,詩名《亥年殘秋偶作》。此詩寫於1935年,是魯迅當年在病床上送給好友許壽裳的一首七律。全詩短短56個字被譽為現代版《離騷》,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亥年殘秋偶作》
現代:魯迅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在筆者眼裡,近現代文壇名家中,論七律若魯迅稱第二 ,第一怕不是很好找了。這首七律對仗工整,四聯中筆意縱橫,毫無斧鑿之氣,這是郭沫若、胡適等文人很難比的。說它是現代版《離騷》,是因為詩中體現的家國情懷和文人風骨,與當年的屈原是一樣的。
首聯一開篇就驚艷了。用眼前的肅殺之秋的逼人寒氣,與一般文人筆下的春暖花開形成對比。別的吹捧文人或許還會識時務寫些當局喜歡的內容,但我魯迅不敢如此違心,這就是此聯要表達的意思。很多人不理解,為何魯迅脾氣那麼大,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這14個字其實就解釋了一切。不是他不懂風花雪月,只是他不願在當時的情況下寫!
次聯寫在華北多事之秋時,看著當局千官逃離的局面,先生百感交集,只覺得眼前是一片塵海蒼茫。「走千官」化用的是昔日岑參的名句「玉階仙仗擁千官」,大唐時臣子們是「擁千官」,而腐朽當局下的懦弱群臣卻在節骨眼上「走千官」,何等諷刺!
最後兩聯是詩人在痛苦中的掙扎。感慨萬千的詩人矛盾而又糾結,退一步他能隱於江湖,但這不是他的性格,他無法做一個懦弱的文人。睡夢中他從雲空墜落齒間寒慄,醒來後在一片寂靜中,連雞鳴都聽不到。然而就在一片絕望的黑夜中,詩人還是看到了北斗星已經橫斜了,這說明天快亮了。這兩聯看似寫景,其實一語雙關,眼前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他相信並期待光明終將到來。
一個人,若是看見了太陽,感受到溫暖,這是正常人;而在黑夜中前行,眼中仍能看見光明,這是智者。魯迅顯然是後者。這首絕筆詩,從語言上來說,不但對仗工整,而且化用典故不著痕跡;從意境上來看,完美詮釋了什麼是文人的硬骨頭,什麼是直面慘澹人生的猛士。「抓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一句無厘頭的戲言無意中說出了先生當年的多少無奈,從沒有文人像魯迅這樣,不惜用100多個筆名,只為寫心中所感。這樣的魯迅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