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照打卡走起!手繪院士海報廣州全域上新~

2023-09-16     新快報

原標題:合照打卡走起!手繪院士海報廣州全域上新~

趁著全國科普日的到來,來一場與在穗院士們的「邂逅」吧。9月16日是2023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院士活動中心、廣東新快報社繼5月底投放了一批手繪院士海報後,今天再次在廣州的20個公交站、地鐵站進行投放。這些投放點覆蓋全市11個區,大部分位於廣州的地標性建築例如廣州塔、中山紀念堂、雕塑公園、南方大廈等附近。有市民就表示,投放這些院士海報,讓大家有機會了解我們國家的先進科學領域,能夠增強大家的民族自信。本次投放將持續30天,快來打卡吧。

荔灣

「院士是『偶像』是榜樣也是驕傲」

鍾南山是廣為人知的一位院士,剛從一旁的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走出的鐘先生有話要說。「非典和新冠疫情我都經歷過,我深知鍾南山院士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他的專業知識令人欽佩,我們都應該感謝他為保護人民健康作出的貢獻。」鍾先生說道。 

在鍾先生心裡,鍾南山院士是「偶像」,是榜樣,也是驕傲。鍾先生說,「他在醫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還積極推動科普教育,他的研究成果和醫學建議還受到了國際的廣泛認可。」鍾先生覺得,鍾南山院士無疑是一位備受尊敬和崇拜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將持續影響著人們的健康與未來。

在宋爾衛院士的海報前,韓先生駐足許久,他說自己的家人曾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過,「只有生過病的人才知道身體健康有多重要,才知道醫生的重要性。」從那次之後,韓先生體會到醫生是非常偉大的職業,他打心底里佩服這些「白衣天使」。對於宋爾衛院士,韓先生表示自己有聽說過他,「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和科學家,尤其在腫瘤領域讓許多患者受益,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韓先生同時希望院士本人能夠身體康健。

越秀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院士一樣步履不停」

當記者來到徐義剛院士的海報前,黃先生看得認真,要走之時還略帶不舍。黃先生告訴記者,這幅畫報讓他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從小他就對地理非常感興趣,一放學就喜歡拿著地圖和放大鏡研究各種地理奇觀。」

徐義剛院士說:「山高人為峰,有無數座山峰等著我們去攀登。」黃先生深表認同,他的兒子喜歡用手指在地圖上追蹤河流的起源,跟隨山峰的脈絡,找到每個遙遠國家的位置,從大漠孤島到山峰高原,他都了如指掌。「他總是告訴我關於每個地方的有趣的地理知識,用快樂和好奇心塞滿了我們的生活。」黃先生說。

「我相信,徐院士也應該對世界充滿了好奇,這激勵著他有了現在的成就。」黃先生感慨道,有朝一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像徐義剛院士一樣的人,腳踏實地,步履不停。

用吳先生的話來說,這位院士離他有「十萬八千里」,從未想過自己與科學院院士的交集會在公交站台上,對他來說也算是一次奇妙的「邂逅」。

吳先生表示自己著實不精通生物學與物理學,但在他看來,生物物理學院士依舊可以稱得上是科學界的「瑰寶」。「他們深入分析生物學與物理學的交叉領域,推動科學的進步與創新,他們的工作對於解決一些健康和環境問題都非常重要,比如開發新藥物、改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等。」吳先生認為徐濤院士的研究成果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也讓大眾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奧秘。

吳先生表示,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自己也可能受惠於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因此對院士們的工作和事業永遠懷有敬意和支持,同時他也期待著院士們能持續作出更多有益於社會的貢獻。

海珠

「他們的事業對人類有益」

一大早,記者來到廣州塔西公交站,此時正值上班換乘高峰期,從公交車下來的行人步履匆匆,提著早點便趕往廣州塔地鐵站,劉女士也是「地鐵大軍」中的一員。劉女士表示,自己每天上班都會在此換乘,一下車入眼便是站台上碩大的廣告,今天偶然發現海報有「上新」,覺得有些新鮮,於是多看了兩眼。

對於眼前的周福霖院士,劉女士讚不絕口,只說「好,非常好」。記者追問緣由,劉女士解釋道,自己曾經歷過地震,回想起當時的情形仍心有餘悸,那也是她第一次感覺到地震離自己那麼近。「地震或許離我們很遠,那麼潛心於地震領域的院士專家則離我們更遠,對於他們的事業可能耳聞但並不熟知,只知道對人類有益。」

了解到周福霖院士畢生奉獻的事業,劉女士拍著胸口長嘆了一口氣,說自己非常安心,「周福霖院士為人類建造安全島,他是在挽救生命,造福萬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於光的海報投在了人流如織的廣州大道南的公交站。「始終追光而行。」市民林先生被海報的幾個大字所吸引。他說,院士說得很有道理,不要總是跟著文獻去做研究,要多在生活中多觀察,才能夠有突破。據他介紹,此前他曾在地鐵站看到這個海報,這次是第二次看見。

天河

「會跟隨院士的腳步不斷探索」

秉持「行而不輟,追光七十載」理念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劉頌豪曾任華南師範大學校長。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的常同學說,自己深受院士的啟發,這種傳承的精神會一直鼓舞大家前行,特別是「到哪裡都是為祖國工作」,作為一名師範生,她要緊緊跟隨院士的腳步,不斷探索。明年這個時候,她即將畢業,到時將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長期從事輕工、製漿造紙工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憑藉不懈的努力,讓造紙不再與污染畫等號。陳克復的海報投放在距離珠江新城地鐵站直線距離約40米的市政務服務中心公交車站。市民小曾說,海報讓她多了解了一名院士,以往大家熟知的院士屈指可數,通過海報,她發現身邊還有這麼一位讓環境更加美好的院士。

白雲

「海報投放形式能加深市民對院士的了解」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是建築領域的專家,他的海報被投在了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雕塑公園附近的公交站。等候公交車的市民小陳看到這幅海報。她說何院士的名字很熟悉,海報用手繪的形式也比較新穎,所以趁等候公交車的間隙,她停下來看看。市民小姚也有同感,她提到,第一眼看到這幅海報時,就感覺蠻特別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天明的海報張貼在了位於白雲區的廣園客運站公交站。「『做科研必須要有點性格』這句話蠻有意思的。」市民鄭先生說道。他提到,自己有留意到這幾天是全國科普日,以海報的形式投放在公交車站,這種形式能加深市民的了解,讓候車的市民多了些與院士的聯繫。

黃埔番禺

「這些海報會為小朋友種下未來科學的種子」

在蘿崗地鐵站附近等公交的李先生留意到了閔永剛院士的海報。「雖然現在媒體很發達,但是大眾對科學家、科研人員的認識還是比較少,在公交站去宣傳,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關注。」李先生說,投放這些海報,介紹一些科學家研究的專業領域,讓大家去了解我們國家的一些先進科學領域,讓大家知道我們國家在這些細分的專業領域裡所處的世界水平,能夠增強大家的民族自信。「我想,讓一些人對科學產生興趣,去參與到相關的領域去,比如小朋友,聽到大人的介紹,可能就種下了一顆未來科學的種子。」李先生說。

趁著周六去「掃貨」的馮小姐等公交時留意到了王迎軍院士的手繪海報。馮小姐表示海報給人的感覺很不錯,她說,海報設計上以藍色為主,藍色給人感覺更能代表科技,漫畫的形式在公眾場合更能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真的很少有。」馮小姐說,科研人員也不能「默默無聞」,有更多這樣的海報有利於引導大眾尊重科學、推崇科學。

除了公交站,這批手繪海報還在南沙、花都、增城、從化四區的部分地鐵站進行投放。

統籌:新快報記者陳紅艷

采寫:新快報記者毛毛雨 陳慕媛 麥婉詩

攝影:新快報記者鄧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f394bac3f1115a54db7254fcf28b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