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珍稀植物到濕地生態 桂林奏響自然保護「雙重奏」

2024-10-3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桂林10月30日電 題:從珍稀植物到濕地生態 桂林奏響自然保護「雙重奏」

作者 塗麗莎

「我們從未停止對珍稀植物的保護和擴展。在生態修復上,我們尊重自然、理解自然、認識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廣西植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李先琨29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通過對野外生態植被、生態系統的觀測,了解物種配置,可以把物種之間有效配置在一起。

圖為廣西植物研究所內種植的植物金毛狗。塗麗莎 攝

廣西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位於桂林市雁山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935年創立至今,研究所堅持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並舉,主要在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化學、植物資源學、植物遺傳育種與引種栽培、植物保育與園林植物學等學科領域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

資源冷杉,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IUCN(世界自然保護同盟)「針葉樹行動計劃」中全球重點保護的針葉樹種之一。「由於資源冷杉的自我防禦很難攻克,在野外不能自我更新,現如今我們在攻克了其更新難關後,已成功實現了野外回歸。」李先琨介紹道。

李先琨表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並重才能夠真正地實現物種的保護,將一些經濟價值高的藥用植物與植被生態修復結合,實現規模化的繁殖和種植,既能保護野生資源,又能帶動區域「農文旅」產業發展。

圖為廣西植物研究所內種植的植物地涌金蓮。塗麗莎 攝

走進被譽為「灕江之腎」的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深秋時節的蘆葦在微風中輕輕擺動,水面盪起陣陣漣漪,勾勒出一幅風景秀麗的秋景。

桂林市臨桂區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銘介紹,2012年以來,濕地公園鳥類數量從建園初期163種增加至目前188種;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從19種增至目前31種;維管束植物從316種增至639種。

李銘表示,由於濕地位於灕江和洛清江兩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濕地生態修復對兩大水系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集「山、水、林、田、湖、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的濕地公園,也在2023年納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鳥類及水生植物種類逐年增加,生存環境適宜,讓生物多樣性得以提升,吸引了眾多鳥類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在會仙停留觀賞。這一良好現象,有利於我們在致力於生態保護的同時,將生態價值有效地轉化為經濟價值,進而實現『生態+旅遊+研學』可持續的循環發展模式。」李銘如是說。

資料圖:出現在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的彩䴉。梁永健 攝

據悉,北京時間10月27日,在哥倫比亞卡利市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六次會議(COP16)第八屆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會宣布,廣西桂林市入選「自然城市」平台。

桂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曉陽表示,桂林市成為廣西首個入選「自然城市」平台的城市,意味著桂林市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f07029654ad2cee81da4a1f6b7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