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中國區2000家門店,裁掉所有員工,這就是阿迪達斯的反思?

2023-03-23     單仁行

原標題:關掉中國區2000家門店,裁掉所有員工,這就是阿迪達斯的反思?

01

前不久,全球知名的服裝品牌,阿迪達斯,公布了自己的2022年財報,營收微增了1%。

看上去好像還有增長,對吧?

實際上,阿迪的利潤不僅暴跌了近7成,在中國的營收更是難看。

從2021年的45.97億歐元,跌到2022年的31.79億歐元,跌幅達31%,等於一年時間,中國市場三分之一的業務沒了。

在21年年初,阿迪還把大中華區單獨剝離出來,冠以「三大戰略重點市場之一」的名頭。

今年新上任的CEO比約恩·古爾登還說,中國市場是驅動阿迪發展的重要引擎,非常看好中國。

結果,大中華區成了拖累阿迪全球業務的「主力軍」,屬實有點滑稽。

那麼,阿迪達斯為什麼會在中國市場「跌跌不休」呢?

02

一般來說,很多企業的年報不會直說業務下降的具體原因,通常都會把鍋扣在疫情、國際局勢、經濟增長放緩這些「萬金油」上。

但阿迪這次做了回「實誠人」,他們甚至早就反思了大中華區業績不佳的原因:

庫存高企。

還正如庫克所說,庫存是最根本的邪惡。

但我們另外做了一些深入研究,阿迪的庫存問題只是各種深層因素的表現而已,真正的病根,還得繼續往裡翻。

早在疫情之前,阿迪的財報就暴露了庫存壓力過大的問題。

2019年末,阿迪庫存是40.85億歐元,作為對比,公司同一時間段的現金流僅有8.73億歐元。

這就像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一樣,阿迪的庫存病已經在「肌膚」了。

但三年疫情過後,阿迪的庫存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嚴重了。

有人認為是阿迪因為「政治正確」放棄了爆款椰子鞋,積壓下5.3億美元的椰子庫存。

這麼想就小巫見大巫了。

在2021年,阿迪庫存40.09億歐元,但到了2022年底,庫存飆到了59.73億歐元,同比增加49%。

椰子也就占到十分之一的力量,可見阿迪的庫存病早已不在「肌膚」,而是進入「腸胃」了。

事實上,阿迪為了解決庫存的問題,也挺「努力」的,就是採取的方式有些讓人無語。

比如說內部採購,自產自銷,賣不出去的庫存讓員工內購去庫存,降槓桿。

買的多了,員工也不樂意了。

既然員工的韭菜不好割,那隻好連根拔起了。

為了解決旗下子品牌NEO的庫存壓力,阿迪關閉了中國區所有NEO門店,裁掉所有員工。

要知道在21年前後,NEO在中國還有2000家門店,現在阿迪一開始反思,就把所有店都關了。

說的好聽點,叫壯士斷腕,說的難聽點,就是承認當時腦子進了水。

03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曾經的「頂級品牌」會面臨如此嚴重的庫存問題呢?

從邏輯上推導,庫存高企的直接原因是賣不動了。

更深入點講,借用德魯克的一句話,企業有且只有兩件事:創新和營銷。

這兩件事幾乎全是阿迪的軟肋,在創新上,除了足球系列產品在用戶眼裡的評價還不錯,其他產品的設計都不夠吸引年輕人,十來年了還是那個鬼樣子。

好像大家分不清楚什麼是經典,什麼叫落後一樣。

好不容易出了個椰子,還因為政治正確談崩了。

拿不出有吸引力的「新設計」、「黑科技」,阿迪在「埋頭苦幹」和「另尋出路」兩條路上,選擇了後者。

但是,運動品牌的主要營銷方式是什麼?

是靠先進的運動科技幫助頂尖運動員提升比賽成績,從而帶動大眾消費。

但阿迪現在主打的科技仍然是2013年推出的Boost平台,新產品不受認可。

於是,阿迪就選擇了流量明星來帶動粉絲消費。

你很難說這些明星的代言有沒有起作用,但是對阿迪來說,靠代言人,而不是自身產品優勢集聚起的人氣,註定就是不忠誠的目標客戶。

賣不動之後,阿迪怎麼辦呢?

打折。

但是,就連打折這種基本的營銷方式,阿迪內部也很混亂。

不僅折扣周期長、力度大,連覆蓋的產品範圍都雜亂無章,你甚至能看到一個奇特的場景,在門店標價500的正價商品,轉手在奧特萊斯就能花200買到。

甚至為了快速提高銷售額,阿迪還把很多高溢價商品資源給「特殊店鋪號」,專門用來做團購和特賣,導致專賣店都是過時貨,進一步損害了品牌形象和經銷商利益。

在這種「自廢武功」的促銷政策下,經銷商賺不到錢,吃不到肉,就只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沒有人老老實實遵循你的價格政策了。

04

其實,阿迪的每一個改進方案,都不能說走錯了。

創新一時半會幹不好,那我就儘量把產品做及格,努力把營銷提升到90分。

但盲目的促銷,大亂經銷商體系,長期的折扣又損害了品牌價值,流量明星的代言,更是一種投入產出比極低的浪費。

我想,阿迪的管理層並不是不懂這些問題,而是船太大,轉身太難。

公司上下十幾萬張嘴要喂飽,你一個人想轉身又談何容易呢?你有足夠的魄力嗎?

在22年Q2的電話會議上,阿迪的管理層還是表示下半年會加大折扣力度清庫存。

我毫不懷疑,在2023年,阿迪的折扣之路還將繼續。

只不過,在阿迪的品牌價值被消耗殆盡,變成貼牌之前,阿迪的病根還能治好嗎?

我不確定,畢竟阿迪這艘船太大了,想轉身已經太難。

當然,阿迪遇到的問題,所有的企業都應該經常拷問一下自己,以免「回頭太難」。

我的發展路線有沒有背棄最初的方向?我有沒有忘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創新和營銷,我做到了哪一點?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ec80b4591cc1d504828fa1dc2ac0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