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5萬億元! ETF規模今年一路狂奔

2024-10-31   每日經濟新聞

2023年底ETF規模只有2萬億元,到2024年10月30日已經增長到超過3.5萬億元。按照這個趨勢,4萬億元的規模也近在咫尺。

不過,在ETF規模滾滾向前的發展進程中,並不是所有公司都站在了風口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共有12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超過1000億元,累計規模占ETF總規模的87%,形成了頭部矩陣。

視覺中國圖

如果從股票型ETF規模來看,前5家基金公司的股票型ETF總規模接近2萬億元,占股票型ETF總份額的72%。

不僅如此,頭部基金公司的規模優勢還在進一步擴大。2024年以來,頭部多家基金公司的規模增長均在100%以上,追趕者的難度不斷加大。

在「大象狂舞」面前,記者注意到,不少基金公司選擇放棄ETF這一條賽道,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在2024年不斷追趕,出現了明顯的規模增長。

而隨著規模猛增,ETF在發展進程中也浮現一些問題,產品名稱混亂、資源浪費、同質化嚴重等聲音也伴隨左右。

不到一年實現超70%增長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30日,全市場ETF的總規模達到3.53萬億元。2023年底,全市場ETF的總規模約為2.05萬億元。

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ETF的規模實現了超過70%的增長。其中,股票型ETF從2023年底的1.45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10月30日的2.77萬億元,增幅更是超過90%。

曾經遙不可及的千億基金,如今在寬基ETF中,已經有8隻。其中,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更是一度突破4000億元,目前規模約為3784億元。而如果加上易方達滬深300ETF的2496億元規模、華夏滬深300ETF的1624億元、嘉實滬深300ETF的1568億元,這4隻跟蹤滬深300指數的ETF累計規模逼近10000億元,占ETF總規模的四分之一以上。

緊隨其後的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華夏科創5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同樣也是規模擔當,個個規模超過1000億元。而隨著寬基ETF規模不斷攀升,指數型ETF在股票型ETF中的規模占比已經超過7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寬基ETF,主題ETF、行業ETF、策略ETF也在增長,但並不亮眼。主題ETF從2023年底的3899億元增長到2024年10月30日的4228億元,增幅不到10%。其中,100億元規模的產品包括華夏晶片ETF、華寶醫療ETF、鵬華酒ETF等。

行業ETF規模從2023年底的1766億元小幅增長到2024年10月30日的1873億元。其中,國泰證券ETF、國聯安半導體ETF、易方達醫藥ETF、匯添富消費ETF的規模都超過100億元。策略ETF規模從2023年底的435億元增長到2024年10月30日的666億元,其中華泰柏瑞紅利ETF的規模突破100億元。

ETF規模逼近混合型基金

ETF規模猛增背後是投資者蜂擁而至。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蜂擁而至帶著從主動基金轉被動基金的跡象。

根據中基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混合型基金的份額約為3.65萬億份,累計規模約為3.95萬億元,彼時ETF的累計規模約為2.05萬億元。而截至2024年9月底,混合型基金的份額縮水為3.26萬億份,累計總規模約為3.75萬億元。

與此同時,ETF的累計規模猛增到3.5萬億元,逼近混合型基金的規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幾年前,投資者喊著「坤坤」「蘭蘭」,熱衷於追逐明星基金經理,如今大家在ETF世界裡,一手滬深300、A系列等寬基,一手券商、科技、晶片、紅利等主題。

對於2024年ETF規模大爆發,華夏基金認為:「規模增長的驅動因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政策層面,2023年底,社保基金投資範圍明確納入ETF,2024年上半年,新『國九條』指出要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9月,刺激政策密集發布,降息降准、降存量房貸利率、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等大招齊發,市場快速反彈。」

「其次,我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日趨完善,A股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也有利於指數基金髮展。此外,ETF產品具備策略透明、交易便捷、費率低廉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偏好藉助ETF布局A股市場。」華夏基金進一步表示。

另有業內人士也分析指出:「一是有市場行情的因素。2024年以來市場行情變化迅速,而且變化斜率也是陡峭的,相較於主動權益而言,ETF風格更加鮮明極致,更能跟得上快速變化的行情,因此吸引了更多風險收益偏好比較高的個人投資者參與。」

該業內人士還分析指出:「二是有投資者心態的因素。在過去3年多的弱市中,曾經追捧主動權益明星基金經理的基民,投資體驗不太好,進而也對主動權益的超額創造能力產生了一些質疑。因此也有不少投資者開始轉向被動投資。」

該業內人士還分析認為:「三是也有投資者教育的因素。通過這些年來的投資者教育,投資者對被動指數投資的認可度也在逐年提升,大家認識到指數投資的優勢,並開始實際嘗試。」

部分公司發力追趕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ETF發展進程中,並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能站在潮頭上。

從各家公司的規模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30日,共有12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超過1000億元。其中,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的規模均達到或超過6000億元。

雖然這12家基金公司ETF的規模都超過1000億元,不過如果單從股票型ETF規模來看,僅有6家公司的規模超過了1000億元。其餘6家的ETF規模有比較大一部分是來自其他類型ETF。比如,貨幣ETF規模占比較高的公募是華寶基金、銀華基金;債券ETF規模較大的公募是博時基金、富國基金;商品類ETF規模較大的公募是華安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這12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累計達到3.07萬億元,而全市場ETF的總規模約為3.53萬億元,相當於12家基金公司「吃掉」了市場87%的份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尤其是排在前列的5家基金公司,其ETF累計管理規模達到2.2萬億元,占據市場62%的份額,顯示出明顯的頭部效應。

而如果單從股票型ETF來看,目前全市場股票型ETF規模約為2.77萬億元,前5家基金公司累計管理規模達到1.99萬億元,占比更是達72%。

如果說2024年之前頭部幾家基金公司的ETF規模,與大部分基金公司已經拉開了明顯差距,那麼進入2024年後這種差距則更加明顯。

對比2023年底的ETF規模數據可以發現,截至2024年10月30日,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的股票型ETF規模都實現了翻倍。

雖然頭部基金公司整體規模增長迅猛,與尾部不斷擴大差距,不過具體到不同公司也各有各的煩惱。比如,有基金經理表示:「雖然整體規模增長了不少,但是規模排名與2023年底相比,掉了好幾位。」

記者注意到,從其他基金公司來看,2024年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部分基金公司明顯發力。比如摩根基金,2023年底股票型ETF的規模不到15億元,而截至2024年10月30日,其規模已經接近140億元;同期,景順長城基金股票型ETF的規模從137億元增長到283億元;萬家基金股票型ETF的規模從28億元增長到55億元。

當然,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在這輪ETF規模增長中,增幅並不明顯。比如博時基金股票型ETF的規模增長不到10%。還有的公司明顯沒有跟上節奏,增幅甚微。比如建信基金2023年底股票型ETF的規模約為22億元,而截至2024年10月30日,其規模不到24億元。

有基金公司人士坦言:「發展指數業務,需要有長期大額的資源投入,需要基金公司內部的高效協同,需要市場行情與監管政策的引導等。關鍵是,哪怕做到了這些,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把業務做起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多隻ETF成立後規模縮水

再具體到單只產品,ETF的長尾效應同樣明顯。

Wind數據顯示,在股票型ETF中,規模最大的近3800億元;同時有94隻ETF規模低於5000萬元,最低的更是不足2000萬元。

從規模排在末尾的ETF來看,有些是2024年新成立的,成立後規模卻快速縮水。比如華安深證主板50ETF、大成中證紅利低波動100ETF、海富通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招商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等,成立時的規模都超過2億元,如今不足1000萬元。有些則是成立多年,規模不僅沒有突破反而在不斷縮水。比如工銀深100ETF,成立時的規模超過5億元,如今不到2000萬元。

面對這麼多規模「迷你」的產品,且主題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化的趨勢,投資者在關注一隻ETF時,應怎麼判斷並作出選擇呢?

有業內人士表示:「後續可能各家的費率都差不多了,所以流動性一定是ETF投資最重要的。」

還有業內人士建議道:「一是要看匹配度,一方面要明確自己的風險收益特徵,預期達到怎樣的收益,能夠承擔多少浮虧,另一方面要明確指數的風格業績表現,看看這二者之間是否能完全匹配;二是要同步學習一些指數投資的特定策略,無論是定投、網格交易或者波段操作等,或許可以採用『投顧+指數』的方式,去解決指數投資專業門檻的問題。」

此外,有基金公司人士建議道:「在資產配置時,建議配置一定的寬基指數作為底倉,同時保持風格相對均衡,儘量避免集中投資一個方向。」

除了顯著的長尾效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了解發現,隨著規模猛增,新指數、新產品不斷增多,ETF在發展進程中也浮現一些問題。

有基金公司人士就指出:「第一,產品太多。指數編制層出不窮,跟蹤指數的產品更是多如牛毛,而且各個產品之間本質上並沒有多少區別,投資者會選擇哪個指數以及選擇哪家的產品,更多還是看指數、產品的營銷宣傳,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

「第二,配套服務和策略有欠缺。指數投資的確具有簡單透明的特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藉助指數產品投資收益同樣簡單,相反可能更難。做好指數投資,要求投資者對整體的資產配置有所規劃,清晰了解寬基與各個行業、主題產品之間的差異,並要適度作一些擇時安排,做好止損與止盈等。顯然,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還需要專業機構從服務和策略的角度,給予他們更多支持。」

不過,也有指數基金經理認為,同質化、產品多不是主要問題,需要先解決的應該是產品命名方式和產品名稱統一的問題。該基金經理稱:「ETF產品的名稱五花八門,即使是同一批的,比如中證A500ETF,名稱看起來都很亂,建議可以統一成產品+公司名字,整齊劃一,這樣投資者不容易被誤導。」

記者也注意到,目前ETF的產品名稱確實看上去比較凌亂。比如在行情系統中,搜索高端裝備ETF,會出現兩隻一樣名稱的產品,但實際上跟蹤的指數完全不同。

對於同質化等難題,部分基金公司也給出了一些具體建議。華夏基金建議道:「基金公司可以通過精細化投資管理,控制跟蹤誤差,提升基金業績。同時,通過差異化產品布局,特別是策略指數、Smart Beta類產品的布局,能夠更好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也有利於解決當前ETF同質化難題。」

摩根資產管理則是建議道:「參考海外市場發展路徑,紅利/高股息類的ETF通過季度強制分紅的特徵,往往可以吸引眾多投資者的青睞,取得規模快速增長。對於後續新發ETF,可以進一步探索多樣化收益分配周期,例如不再局限於季度或年度分紅,而採用更頻繁或者更靈活的分紅期設置,或可以結合個人養老第三支柱、基金投顧業務等行業新業態,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