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哦

2022-04-15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從寶寶邁出第一步開始,他的情緒、行為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哦

鄰居家不到1歲的瑤瑤小寶貝最近正在學習走路,我每天接小寶回來的路上,總能夠看到她奶奶用手牽著學步帶,她一步一頓、顫顫巍巍的向前走著;時而踉踉蹌蹌,時而跌跌撞撞,時而在學步帶的牽引下再轉個圈圈……可愛極了。

瑤瑤的奶奶很健談,看到我也總會拉著我聊幾句。這幾天她總是比較苦惱地和我說,瑤瑤的脾氣好像大了不少,話還不會說,個性卻很強;比如說,現在明明還不會走路,非要往前沖,要是拽進了學步帶,她還不樂意地嗷嗷叫。

我們說話間,瑤瑤又因為奶奶沒有及時跟上她的腳步,嗷嗷大叫起來。

其實,這是寶寶的一個成長的必然過程啊。

當寶寶做好自己所有的準備,抬起自己肉嘟嘟的小腿,準備嘗試邁開人生第一步的時候,他們的腦部發育和學習技能都到了一個飛躍的階段。

與此同時,寶寶的情緒、行為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他們自己也模糊的意識到,自己將不再是完全依賴於父母或他人的小生命,他們既渴望和父母親近,又非常強烈的想要追求獨立;而且還會不斷地探索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關係。

比如他們非常開心獨自玩耍,但在抬頭間是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看到爸爸媽媽的身影,才會安心。

蹣跚起步的寶寶,多會發生這幾種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爸爸媽媽要了解,並更好地去幫助他們哦!

1、個性更為強烈

很多寶寶在學習走路之前,性情很溫和,容易相處,性格也很好也愛笑。

但是從他們開始學習走路之後,性格就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有些原本很膽小的寶寶,甚至會變得更加謹小慎微,但又常常莫名其妙地發火。

這是因為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是不斷深入的,個性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拓展。

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制定好行為規則,讓寶寶及時明白「可為和不可為」的關係,有規矩才會有方圓,孩子在規則下,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個性。

2、學會走路後開始耍賴不走

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有時候喜歡健步如飛卻掌控不住方向和速度,最終以摔倒為結束;有時候卻喜歡繼續恢復到爬行狀態,或者直接要求爸爸媽媽抱著,這種行為在在他們重重地摔過跤或者生病之後尤為明顯。

爸爸媽媽要在寶寶控制不住方向和速度的時候,多照顧多幫扶讓他,及時給予支撐,最少不至於摔得特別的重,這對於正在學習走路的寶寶來講,也是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的行為。

而寶寶出現倒退行為,其實是寶寶缺乏安全感的象徵,爸爸媽媽不妨在寶寶休息的時候,睡覺前後多抱抱寶寶,及時安撫他,給他足夠的愛。

3、在勇敢和膽怯之間自由切換

有些寶寶會出現前一天走路穩穩噹噹,後一天怎麼都不願邁步的行為;有些寶寶甚至在勇敢和膽怯之間無障礙無緩衝切換。

其實,寶寶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鼓勵和幫助。寶寶邁開腿走的第一步,更是如此哦!爸爸媽媽要清楚,寶寶學習走路,摔倒是無可避免的,因此不必過度緊張。過度緊張會加劇寶寶對走路的恐懼感。

當寶寶跌倒後,爸爸媽媽最好在第一時間給予安撫和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或者通過一定的親子遊戲,和寶寶進行有效互動,幫助寶寶完成學習走路的過程。

寶寶的勇敢,離不開爸爸媽媽的讚揚;寶寶的膽怯,更離不開爸爸媽媽的安撫和鼓勵。

4、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症的端倪

獨立行走,會讓寶寶格外興奮,但是他同時也會感受到生活發生的變化。比如爸爸媽媽不會再時時刻刻抱著自己,自己也不能隨時隨地地依賴父母了。

此時此刻,「離別」成為說話還不利索的寶寶最大的心理障礙,若是父母離開或者陌生人出現,寶寶格外容易出現大哭大鬧不好哄的狀況。

越是這樣的時刻,爸爸媽媽越不要悄悄和寶寶分離,趁著寶寶不注意或者睡著了去上班,或者外出,讓寶寶無法第一時間感受到父母的存在,這對於寶寶來講非常殘酷。

嘗試和寶寶講道理,提前告知寶寶自己要外出、要上班的情況,讓寶寶養成良好的說「再見」的習慣,把擁抱和親吻作為短暫分別前的行為;告訴寶寶,爸爸媽媽外出、上班等,都是暫時的,很快就會回來。

針對寶寶學習走路的過程,作為父母最沒有必要的就是催促:「別人家孩子都會跑了,你怎麼還不走呢?」諸如此類。滋長了自己的焦慮,還增加了寶寶的無助感,得不償失。

有的孩子1歲不到就學會走路了,有的孩子1歲半還在到處爬。其實,這是每個個體不同的表現,只要寶寶在17個月齡內能夠學會走路,都是正常的,不必過於擔心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4fdc500a7fb13141fb318badfc8e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