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版圖的新玩法,這檔央視的文化節目真的不一樣!

2023-08-27   深度文娛

原標題:IP版圖的新玩法,這檔央視的文化節目真的不一樣!

「酸甜果味」「千年前的味道」「正經功夫老菜」「夏天吃一碟,考究又風雅」……近日,有一道名字風雅、樣式別致、還充滿故事的名菜「落戶」蘇州吳江區的人氣餐廳,不少「老饕食客」聞訊而來紛紛打卡,給出了不俗的評價。

這道菜就是《一饌千年》節目結合古籍《齊民要術》與吳江當地的農副產品探索出來的「金齏玉膾」。落地一周以來,這道「金齏玉膾」已經成了逛吃吳江的打卡美食新秀。

這是《一饌千年》節目留給江蘇吳江的「禮物」,同時也是這檔節目改變了自身底層邏輯與呈現形式之後,投影出的外在表現——讓文化生根、讓美食落地。

為一座城市留下一道菜

為一座城市留下一道菜

「一城一品」的背後是古今味蕾的碰撞

味道是一座城市留給人的初印象,南甜北咸、東酸西辣的群「舌」之爭自古未曾停息,而味覺作為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一饌千年》節目帶著典籍中的記載走出演播廳來到城市中,調動起多重感官、為觀眾提煉出了最直觀的城市「味覺標籤」。

節目首站選擇了上榜「美食荒漠」的蘇州,探索「金齏玉膾」這道菜的前世今生。蘇州坐擁如同毛細血管一般的水系,吳江更有著「鱸鄉」的別稱,水域豐富、水產資源繁多,一個「鮮」字足以概括蘇州美食的精粹,這個「鮮」正體現在蘇州人「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中。

節目中「饌家族」與合伙人一路逛吃,在搖櫓小船上品嘗了十二個月不同時令的魚鮮、在茶餘飯後品嘗了蘇式綠豆湯的沁澈、在市井街頭品嘗了小吃油墩的香潤……即使隔著螢幕,也成功勾起網友的饞蟲:「是我錯怪蘇州了」「為了蘇州的魚我可以在這兒住一輩子」。

節目從這些蘇州日常生活中的美食里汲取靈感,將「鮮」「沁」「潤」的特色相互融合,再去貼合古籍中的記載,最終成就一道歷史與現代味道交織而成的「金齏玉膾」。生薑的辛、梅子的酸、橘皮的香、栗子的甜,八種配料調和而成的金齏,搭配鮮嫩肥美、薄能透光的鱸魚片,鮮嫩的口感與獨特的滋味輝映,一菜八味的「金齏玉膾」瞬間攪動了觀眾的想像力。

節目播出後「金齏玉膾」的落地則是完成了一次時間次元的破壁體驗,就像是一次與古人跨越千年的味蕾碰撞和精神共鳴,讓歷史美饌走出古籍、走進尋常生活中,「吃得到的歷史」和「品得到的生活」在此刻成為了蘇州吳江的一個新的標籤與名片。

與其說《一饌千年》在「還原」一道菜,不如說是在用當代人的視角和味蕾品味千年文化的滋味,當古籍的底蘊與生活的韻味相互激活,一縷美饌的香氣就此連接上了古今的目光。

為地方文旅留下一種巧思

用創意的文旅「金點子」更新城市印象

《一饌千年》「走出去」,走到了城市中,也走到了生活中,以美食的視角去切入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品味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學,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觀眾心中的城市印象,此外,節目的原創新玩法也給當地留下了文旅巧思。

首期節目中備受好評的「十二月魚鮮集市」,便是節目組的手筆,靈感來源於蘇州飲食講究的「不時不食,無魚不宴」和蘇州園林的傳統手法「借景」中的「互借」。糟溜的塘鱧魚用爽口的糟味喚醒蘇州人一整年的味蕾、酸甜酥脆的松鼠桂花魚醬汁披身鮮爽開胃、綿密醇厚的毛豆子燒䰾魚每一口都是精華中的精華,還有配鹹肉的昂刺魚、配豬臀肉的鯽魚……穿過黎里古鎮的百年市河巧妙連接每月一魚的時令美食,無限放大吳江飲食文化的靈魂,當水鄉美景遇見水鄉美食,引得不少觀眾「聞香而來」。

而太湖上的一場「品饌會」更是「色香味」俱全,廣闊旖旎的湖面風光佐以清風晚霞的萬千氣象;繾綣綿長的蘇州評彈用吳儂軟語勾勒江南風韻;服飾、布景、餐具、器皿中無處不在的宋錦元素極盡傳統文化之美,在這樣儀式感滿滿的環境中,打開「金齏玉膾」品嘗千年一味,幸福感瞬間拉滿。

而「十二月令鱸魚盲盒」這道創新菜的設計更讓人叫絕,結合蘇州人對蘇式湯麵的情有獨鍾,將吳江魚鮮按月份做成十二份的驚喜,當千年的古味遇到最潮流的設計,這個特別的盲盒成功圈粉了不少年輕人。

在剛剛結束的隨州篇錄製過程中,不少網友開啟追「綜」模式,追著節目組來到隨州廚祖美食文化節、青銅編鐘製作基地、大洪山等地,這些地點的選擇也許正是節目對隨州文化與生活的提煉,雖然才剛結束錄製,但是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網友心動、行動起來了!

這些可複製、可落地的文旅「金點子」也是節目留下來的一份禮物,用文藝的形式賦能地方文旅,用地方的文旅特色豐富文藝作品,讓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食、美景、美學激發出更多可能。

為文化節目留下一個新思路

讓千年歷史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能夠跨越千年流傳至今的每一道中華美食,都不僅僅局限於「形」與「味」這麼簡單,《一饌千年》這檔節目不同於其他文化類節目的「獨到」之處,正是對歷史的探尋、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情感的勾連。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西晉時期的張翰因為思念家鄉的味道,辭官歸故里,節目用現代的目光二次解讀張翰的故事,喚起了多少「x漂」對「家的味道」的情懷,歷史典故的背後是千百年從來未曾改變過的情感議題。

「誰剪吳江一幅綃,巧裁衣樣縷華袍。」吳江的這幅綃,就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宋錦,曾經的宮廷錦繡在節目中被巧妙融入品饌會的場景,每一個花紋、每一種技法都有了新時代的新寓意,經緯交織的中式之美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水中養魚,田裡種稻,岸邊植桑的「桑基魚塘」滿含傳統農耕文化和古人的耕種智慧,發展到如今就成了無污染循環養殖的「魚菜共生科技農場」,節目對農場的探尋同時也是對傳承至今的生態智慧的呈現。

也是通過這些具體細節的鋪陳,節目完成了對歷史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人文價值、藝術審美的二次解讀。《一饌千年》與上一季節目相比最大的突破與亮點,就在於節目底層邏輯的改變——不僅要挖掘一道菜的歷史味道,更要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

用當代人的視角品味文化,深入闡釋、並為其賦予當代意義,讓歷史在現代生活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這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為一座城做一道名菜,吸引八方來客品嘗一口歷史的味道。

新一季《一饌千年》通過美饌、美景、美學等不同角度深入「打卡」一座城市,串聯起美食、美景、民俗、物產等文旅產業鏈,用文藝視角為文旅助力,開拓了文化節目IP生態新版圖,為「文藝+文旅」打開新的玩法,也為文化傳承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