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演「家庭主婦」,把海清和白百何放在一起,差別就出來了

2022-04-01     好歌獻給你

原標題:同樣是演「家庭主婦」,把海清和白百何放在一起,差別就出來了

如今,「生活劇」已經成了電視劇市場中的香餑餑,尤其是劇中設置的各種錯綜複雜的人物,更是看點十足。

其中,「家庭主婦」作為最有討論度的身份之一,不僅頻頻出現在劇集中,也成了評價女演員演技的一塊「試金石」。

當然了,同樣是扮演家庭主婦,不同人的有不同的詮釋,而在對比之下,女演員們之間的差別也就顯露了出來,比如海清和白百何。

熱播劇《心居》和《我們的婚姻》,雖然聚焦的核心內容不同,但海清和白百何在劇中都指向了同一個角色形象:家庭主婦。

無論是兩個人在劇中的表現,還是就角色本身的特質而言,海清與白百何都呈現出了幾乎截然相反的兩種家庭主婦的狀態。

而同類型角色下的兩個人,也難免被拿來做比較。

《我們的婚姻》中,白百何雖說是家庭主婦,可卻呈現了一種「女超人」的姿態。

在雜亂且匆忙的搬家過程中,沈彗星不僅能把所有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到卡車停在什麼位置,小到家具擺放在哪裡,她都可以事無巨細地安排妥當。

就連電焊她都能拿起來就做。

即便是在如此匆忙的前提下,她也能瀟洒地跑去和朋友演出。

海清飾演的馮曉琴,出場就被安排在菜市場。不到幾塊錢的菜,被她硬生生地又砍掉了兩塊錢。

僅是這個場景,就凸顯出了馮曉琴的精打細算。

回到家中的馮曉琴,秒變保姆。

兒子的早餐,奶奶的苦瓜汁,公公的眼鏡,不用看都能精準定位丈夫的襯衫,還順帶數落對方几句。

在一個外人看起來兵荒馬亂的早上,馮曉琴卻是早已得心應手,處理地一氣呵成。

嫁到顧家八年的馮曉琴把一家老小照顧成了老爺、少爺和夫人,把做家務這件事變成了「肌肉記憶」。

也正是這些瑣碎的細節、動作和片段,才讓馮曉琴這個倚仗夫家、而又頗多不滿的家庭主婦的形象,立住了。

單單從這一點來看,劇中的海清要比白百何更接地氣。

聯繫到兩部劇後期發展的內容而看,縱使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也是做了長達六年的全職媽媽、家庭主婦,可劇集著眼於她所遇到的酸甜苦辣的情形實在太少。

反倒讓人覺得她幾乎在家務事上沒遇到什麼困難麻煩,「不真實、理想化」,恰恰是白百何這個角色的最大敗筆。

而這種不真實還體現在人設上面。一個金融系高材生,在畢業懷孕就結婚,脫離職場六年,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設定下,沈彗星在面試的時候同樣自信的不真實。

面對「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係」這樣的問題,張嘴便是「如果我是一個男的,你們還會這麼說我嗎?」

這樣的場景,不能說現實生活中完全沒有,只能說這樣的情形或許也只存在於影視劇當中。

當然了,角色沒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演員絕不是「背鍋俠」。但是如果單論白百何和海清的表演,兩人之間的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

客觀地講,白百何和海清在分別在《我們的婚姻》和《心居》中的表演,並沒有跳脫出她們以往習慣、擅長的表演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並沒有跳出「舒適圈」,過往的同質化的角色特點依舊明顯。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如同「求同存異」的道理一樣,在細微處去發現與以往角色的不同之處。

《我們的婚姻》在口碑上沒有達成逆襲,除了電視劇本身的故事內容不足以讓觀眾產生共情外,白百何的表演仍舊有些固化的問題。

正如我們前面所講,不夠真實、太過理想化,這些都是《我們的婚姻》的缺點,而在某種意義上來講,白百何的表演將這些缺點放大了。

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之所以沒能博取到觀眾的好感,原因就在於整部劇要將她塑造成一個自主、奮鬥的職場女性,但是用力過猛了。

一個畢業六年卻毫無工作經驗的全職媽媽,機緣巧合進入了自己丈夫的競對公司,一路扶搖直上完成逆襲,這樣的爽文模式讓人看著爽,卻不足以說服觀眾。

而白百何在塑造這樣一個「勵志人物」的形象時,我們總是能在她的身上看到當年《失戀33天》里的「黃小仙」的影子。

尤其是搭配著各種雞湯味的金句輸出,即便已經開始演媽媽的白百何,依舊有當年「黃小仙」的既視感,然而這些金句卻未能戳中觀眾的心。

對比之下,海清在《心居》中的表演則更能貼近現實生活,在接受了丈夫去世的現實後,馮曉琴跑外賣、送快遞,用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和兒子。

隨著劇情推進,馮曉琴開始一步步地向更大更強發展,邏輯上的循序漸進,讓馮曉琴這個「滬漂」更具有說服力。

直白一點地講,在《我們的婚姻》中,白百何的表現既沒讓人看到她有區別於以往角色的轉變和突破,也沒能讓人看到角色本身所表現出來的戲劇衝突的魅力。

如果滿分是10分的話,白百何此次的表現或許堪堪及格。

其實自約會「小奶狗」被曝光後,白百何就難再重回「收視女王」的寶座。雖然後來白百何也開始從「小妞形象」往不同的角色上轉型,但收效甚微。

比如她主演的《門鎖》,雖然聚焦時下熱門題材,但大家對於白百何在其中的表演,並沒有給予與話題相匹配的好評。

包括此前她主演的《媽閣是座城》等,當時的媒體甚至用「口碑、票房雙撲」來形容這部電影。

儘管許多觀眾看完這部电影後,也給予了正面評價,直言:「可惜了白百何」。這也側面印證了白百何在表演上,已經沒有了從前的扛鼎之力。

一直處於舒適區,開始嘗試新領域的白百何,可惜在《我們的婚姻》中並沒有貢獻出更加出彩的表現。

不過,好在白百何的表演足夠自然,而且從《失戀33天》延續下來的「嘴仗」功力未減當年。

「白百何吵架戲15秒說了99個字」的話題登上熱搜,而這段夫妻對峙戲,成了《我們的婚姻》中的一個高潮戲份,也是白百何為數不多能體現演技的片段。

同樣的,海清在《心居》中也有兩段吵架戲。

一段是,在顧家像使喚丫頭一樣忍氣吞聲的馮曉琴,在買房慾望爆棚的驅使下,她倔強的性格驟然爆發,來了一場令顧家俯首稱臣的「舌戰群儒」。

有理有據的言辭,讓一向心高氣傲,看不上她的大姑子顧清俞都啞口無言。

第二段,則是屢登熱搜、讓海清哭戲封神的片段。

在悲憤情緒的作用下,馮曉琴有理有據地痛斥了顧清俞在丈夫死亡的事上的負作用,揭露了大姑子的自私和狹隘,狠狠地撕開了顧清俞的面具。

作為戲中的主要人物,海清塑造的馮曉琴承擔了串聯劇情的重要作用,基本上所有的矛盾線,都是圍繞著她來展開。

而在表演上,海清雖然仍帶有「國民媳婦」的表演痕跡和感覺,但對於同樣的吵架戲份,令人呈現出來的效果迥然不同。

如果說白百何的表演加人設,帶給人的直觀感覺是女主的自私,扭曲了本想給女主營造的大女主形象。

那麼海清的表演則更具有戲劇感、層次性和疼痛感,看到她的處境,觀眾自然而然地對她產生同情。

即便這一次海清的角色並不討喜,小氣、算計、計較,但是當你看到她逼迫老公考證的時候,也只會想到這是為了生存的被動積極,對此大部分的普通觀眾更能感同身受。

馮曉琴身上的市井氣,讓很多觀眾瞧不上,看著她對待丈夫像對待兒子一樣要求顧磊積極向上,可轉念一想,她是顧家的主心骨,是一個合格的家庭主婦。

為了買房子儘管充滿了算計和計較,為了買房攛掇老公借錢,還鬧離家出走,這樣的馮曉琴讓人充滿了窒息感。

可是海清的表演卻弱化了一部分馮曉琴的這份討厭,反而演活了一個弱者的堅韌和尊嚴,把一個「滬漂」的心酸、倔強、不甘,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在顧磊死後,馮曉琴在狀告鄰居勝訴後,在窘境中面對鄰居的賠款,她又十分有骨氣的拒絕,顯示出了一個女人的尊嚴。

與《我們的婚姻》相比,《心居》更貼近當下;同為家庭主婦,雖然故事背景不同,但顯然海清的表演要比白百何更加純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正如海清說過的:「演現實生活里樸素的人,往往是自己鍾情的,我就喜歡摔到泥土裡的戲。」

演生活劇,海清自帶的煙火氣,是白百何沒有具備的。

關於海清和白百何飾演的家庭主婦,幾乎代表了已婚女性理想和現實的兩種狀態。

簡而言之:女人都想要活成白百何飾演的「沈彗星」,可最後卻發現自己成了海清飾演的「馮曉琴」。

我們無法籠統地去評定海清和白百何到底誰好、誰不好,只能說,演員對於生活是否能夠全盤理解,直接決定了她們在詮釋角色時的表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150e3b220e2402eb39e612e17755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