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0多米!他們把地面作業裝備建在了雲端

2024-10-31     光明網

帕米爾高原被譽為「萬山之祖,萬水之源」,這裡風光旖旎卻杳無人煙。高原之上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它高寒缺氧,寒風凜冽,風沙肆虐。從9月中旬開始,一隊來自喀什地區氣象局、帶著「開闢新的水資源增補空間」任務的氣象工作者來到這裡,他們風餐露宿,爬雪山、涉冰河,硬是把既定的裝備建在了4600米處的高海拔地段。

以水定發展是新疆的鐵律,水資源匱乏更是制約當地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去年底,自治區首次將「增水」納入全疆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以「四維治水」(節水、蓄水、調水和增水)系統推進全疆水資源配置和調蓄能力建設。喀什地區氣象局抓住機遇、迅速行動,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依託部門在空中雲水資源開發方面獨特優勢和既有的專業力量,開展調研、提出建議、制定計劃,並擔負起沿葉爾羌河流域、喀什噶爾河流域上游的帕米爾和喀喇崑崙山區百餘套地面作業裝備的建設任務。

在高寒缺氧的帕米爾高原上,氣象業務人員肩扛背馱著地面作業裝備,緩慢走向建站區域。圖/文 李志宏

在「一日如四季」的生命禁區與死神打交道

10月19日,帕米爾高原早已被白雪覆蓋。氣象業務人員要在海拔4600多米的慕士塔格峰山腰,架設最後一套地面作業裝備,這是他們在海拔4600米以上山區建設的第10套人工增水地面作業裝備。這一個月以來,他們要不斷忍受強紫外線輻射、怒吼的寒風以及擾人的高原反應,有時要在低於-36℃的嚴寒中工作,惡劣的環境和嚴重的體能消耗讓大家幾乎處於虛脫的邊緣。

車輛行駛至慕士塔格峰山下一處平地後,就沒有可通行的道路了,沿著陡峭的山體和鬆軟的沙石,施工所需要的材料都要肩扛人背運至建設區域。這裡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即便輕裝上陣,也要一步三喘氣,更別說負重上山了。

狂風夾雜著雪花和沙石啪啪地打在臉上。高原上的高負荷勞動,大家不同程度出現了高原反應,但大家都有一個信念——只要不倒下,就沒有休息的理由。

「一套地面作業裝備和觀測設備由27個部件組成,要用500多個螺絲來固定,單體最重的是電控室,重達100多公斤,4人合力才能挪動,且組裝和架設非常困難,最快也要5個多小時才能完成。「塔縣氣象局局長劉偉說,「為了確保安全,我們兵分兩組,每天輪流上山。即便是這樣,還是有兩位同志病倒了。」

氣象業務人員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中,安裝增水裝備陶瓷管。圖/文 李志宏

組裝地面作業裝備十分考驗大家的配合能力,每個面板掛上去時需要兩個人抬著,一個人找螺眼,另一個人安裝螺絲並加固。過程中,不僅需要體力和技術,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高原上,一天如四季,時而艷陽高照,曬得人無處可躲;轉瞬狂風四起,雨雪交加,原本缺氧的當口再遇狂風,人是喘不過氣的,只能逆風坐會兒,大口大口深吸幾口氣,再繼續工作。

讓冰山之巔「風中每朵雲都化作雨」

10月的帕米爾高原,陽光傾瀉在冰山之巔,消融的冰雪匯聚河流滋養著下游500多萬農牧民。千百年來,冰川融水造就了下游的繁衍生息,植被依河而生,城市依河而建,人類依河而居。

喀什地區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勇軍介紹,喀什地區水資源量占全疆的1%,卻承擔著全疆15.6%灌溉面積和20%人口的供水任務。喀什地區各河系來水主要源於冰川、山區積雪的融化和夏季的山區降雨,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冰川融水徑流加大,喀什南部山區冰川總體處於退縮狀態,雪線在緩慢上升,有限的冰川資源加速消融,雖然短期內緩解了水資源緊張的問題,但長遠來看,冰川消融到達臨界點後,融水量將迅速減少甚至消失,嚴重削弱冰川水資源對河流調節作用。開發喀什山區空中雲水資源,對保障重要水源地水資源安全、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喀什地區氣象局著力通過人工增水蓄水等方式,促進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糧食安全的同時,激發當地發展動能。去年底至今年初,氣象工作者頂著隨時可能暴發的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自然災害風險,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各種不適,利用兩個多月時間,跋涉千餘公里,深入到帕米爾高原、喀喇崑崙山無人區和高寒山區,對其水汽、降水等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研究顯示,喀什地區山區降水量明顯大於平原地區,山區海拔高,水汽主要來源於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和西風氣流,山體攔截水汽造成山區降水多,且隨著高程的增加而增加。根據最新氣象監測資料統計,年平均降水量超過200毫米的氣象站點海拔均超過2000米,其中喀什地區最大降水中心近五年平均降水量達356.1毫米。計算表明,喀什南部山區每年空中水汽資源極為豐富,而自然降水效率較低,空中水資源開發潛力較大。

時下,帕米爾高原已進入初冬,項目還在緊張建設中,喀什地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高級工程師于堅對筆者說:「雖然在高原山區施工,每天身體都承受著極限考驗,但大家都適應了這樣的工作強度和惡劣環境。因為通過項目建設,我們有了理論聯繫實際和學習實踐的機會,還帶動了業務科研、探索高原人工影響天氣機理,因此大家都願意去。」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李志宏 阿依妮葛爾·玉買爾江

來源:中國氣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abecd24cac1eba59c9572c078e4ec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