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2024-01-04   筆記俠

原標題:如何寫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更新書堂》專欄·第44篇

內容來源| 摘自中信出版社《南方周末寫作課》

南方周末(著)

責編| 金木研

第 7952 篇深度好文:4598字 | 10分鐘閱讀

每個孩子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但我們卻常常忽視了故事的力量。

少女山魯佐德每天講一個故事,她的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一直講到第一千零一夜,終於感動了殘暴嗜殺的國王,與她白首偕老。

齊國謀士鄒忌講了一個自己與美男子徐公比美的故事,讓齊威王欣然地接受了他的諫言,成就了一段賢臣明君的佳話。

邱吉爾在二戰廣播演講中用納粹鐵騎下蘇俄平民受難的故事讓世界動容,號召不同意識形態的反法西斯力量結成統一戰線,從而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1995年,世界銀行知識管理項目的總負責人史蒂芬丹寧向世界銀行的官員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非洲的一位醫生不會治療瘧疾,幸好他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網站上獲得了全部信息,成功治病救人。感動於這個故事,世界銀行官員們決定把世行改革成一個知識分享的組織。

一個故事可以勸人向善,可以表情達意,可以同仇敵愾,可以讓一個官僚組織徹底改革。這就是故事的力量。

這意味著寫故事並不是作家、記者或者歷史學家的特權,每個人在日常生活里都需要講故事。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這樣強調講故事能力的重要性:「智人之所以能打敗同時期的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類,成為當今人類的先祖,是因為他們講故事的能力,可以讓人類形成有效合作。」

對於內容從業者,好故事是「爆款」基因;對於職場人士,寫作是晉升的隱形敲門磚;對於商業人士,用故事能夠影響決策者;對於公關文案人,好故事可以輸出價值觀;對於備考族,從「命題作文」到「高分作文」只差一個好故事。

舉個例子。在一次公司彙報會上,每個彙報人都拿著PPT宣講。只有一個人,在輪到他的時候,往桌子上放了一個柚子。所有領導都蒙了,然後他就圍繞這個柚子講了一個故事。在此期間,那個柚子就像有魔力一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從一個句子上長出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心頭有千言萬語,臨了卻不知從何下筆。

從一個想法到一個好故事落於紙面,有一個實現過程,其中關鍵的步驟就是搭建故事的結構骨架。

羅伯特·麥基曾在《故事》一書中寫道:故事的真正主題並不是一個詞語,而是一個句子——一個能夠表達故事不可磨滅的意義的明白而連貫的句子。

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法則」為故事找到可靠適用的骨架。

所謂「一句話法則」,就是把你的故事用一句話講出來,概括故事的這句話,本質上就是故事的主心骨。

好故事都有這樣一根漂亮結實的主心骨,故事的結構骨架也正是從這樣一根主心骨上生長出來的。有了骨架,有血有肉,故事才能成為一個有機體。

以美國作家托馬斯·梅爾寫作《性愛大師》的經歷為例。

《性愛大師》是20世紀中葉美國著名性學大師馬斯特斯的傳記,馬斯特斯的研究完成了人類對性的啟蒙和科學化。

馬斯特斯把性作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專門的科學實驗室,用複雜的科學測量儀器來研究人類的性行為。後來,他的研究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甚至引發了美國性解放運動的思潮。

在20世紀中葉美國的那種清教徒氛圍中,馬斯特斯的研究遭遇了極大的壓力。在研究的過程中,已婚的馬斯特斯還和自己的女助手、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的詹森親自上陣,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

之後,馬斯特斯離婚與詹森結婚,再後來二者又分道揚鑣。他先後兩次離婚,終於在70 多歲時娶了自己的初戀,並與她一起度過了自己人生的最後兩年。

馬斯特斯的整個故事充滿社會觀念的對峙、家庭糾紛及個人感情糾葛,到處都是「狗血」的元素。這樣一團亂麻的故事該怎樣講述?

托馬斯·梅爾說,他寫作這本傳記的核心就是為了表達一句話:性與愛的張力及對每個人的意義。

翻開《性愛大師》這本傳記,當傳記主人公馬斯特斯功成名就,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懂性的人時,記者問他什麼是愛,他茫然失措地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如果你知道,請一定告訴我。」

每次讀到這裡,讀者都會感受到一種巨大的震撼力。這本書作為性與愛的一則寓言,會深深地刻入每個讀者的心靈。

我們可以看到,托馬斯·梅爾找到的這一句話使得馬斯特斯的故事呈現了全然不同的面貌,這個故事包含的內容範疇更大,主題表達的深度也增大了。

《性愛大師》很快在浩如煙海的美國傳記文學市場脫穎而出,同名美劇也拍到了第三季,好評如潮。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再複雜的故事都可以也必須用一句話講完。在任何寫作的開始,找到這樣一句話,就意味著你找到了整個故事的靈魂,一個想法沿著這句話就變成了一條線索,故事寫作變得更加可執行。

可以說,這句話是你在下筆之前關於選題的一切思考、行動的總和,是關於選題最核心的認識和結論。

二、細節決定故事的質感

當你有一個想講的故事擺在面前時,怎樣能把它講得更好,怎樣講述一個有質感的故事呢?

細節決定故事的成敗。這是非虛構寫作的第一條準則,它不僅是一項技術,而且作為價值觀貫穿文章始終。

舉個例子,假如你說現在北京上空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飛,人們是不會相信你的,但如果你說有425頭大象在天上飛,又說有425頭粉色的大象在天上飛,人們大概會愣一下。

最後你用非常嚴肅的態度說,有425頭粉色的大象剛剛飛過天安門廣場,它們在飛往國貿時發現東三環堵成一片。

這是一個細節最簡單的排列組合,是一個「新聞的把戲」。

作家馬爾克斯說,作家面臨的問題是可信性,而細節能幫你讓別人相信。

三、寫好細節的4個步驟

對一個新的寫作者來說,可以遵循以下四個步驟,練習寫好細節。

1.觀察和採訪的黃金82比例

比如王天挺寫的《北京零點後》,被譽為「《人物》雜誌改版後網際網路上傳播最廣、美譽度最高的特稿之一」。

這篇文章的觀察和採訪的比例是80%∶20%。王天挺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去見一個上夜班的保安,除了打招呼,他倆一句話也沒說,他到哪兒王天挺都跟著,他幹什麼王天挺就看著。

時間久了你就會知道,通過觀察得來的信息量遠比提問多。1個小時里最多也就能問20個問題,但一個人在1個小時之內可能會做3600個動作和表情。

在人物特稿里,這些你觀察到的微小細節,最終可能成為你不動聲色地提供的一種對主角人物性格的佐證。

有一個小技巧,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攝像機鏡頭。在真正攝像的時候,你會一會兒從遠處看,一會兒拉個中景,一會兒給一個特寫鏡頭。

把這個觀察技巧用到寫文章中,長鏡頭就是你的敘述鋪墊,特寫就是高潮。如果有條件,大家可以在觀察的時候物理性地變換視角。

總而言之,大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觀察方式,打開思路,觀察顏色、大小、形狀、動作、聲音等一切可以觀察的事物。

2.《人物》記者必備:1500字小側寫

有了好的細節素材,要怎麼處理,需要經過一些簡單的訓練。

《人物》的年輕記者都要訓練寫一種1500字左右的報道,被叫作「小側寫」。

這種小側寫就是用生動的筆法對一個人物進行快速的、準確的描繪,它通常包括對人物現場環境的描寫,以及對人物本身的語言動作或周圍人的反應的呈現。

這樣的「小側寫」總會包含幾個元素:現場環境、主要人物的動作、主要人物的狀態、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交往。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它其實包含:一個遠景——現場環境,一個動態行為——主要人物的動作,一個靜態行為——主要人物的狀態,主要人物和這個世界、其他人的關係——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交往。

這種練習很有用。進行這種練習之後,當你去寫一個宏大的故事的時候,你絕對會記得「跳回來」寫細節。

3.人物案卷分析

觀察細節是可以提前做準備的,而不只是靠在採訪現場撞大運。

要寫好一個關於人的故事,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你怎麼理解這個人,你的判斷將決定你在之後的寫作中如何取捨材料,以及用何種方式呈現這個人的性格。

你可以在採訪前查閱相關人物的資料,給人物做一個案卷分析的工作,分析的內容包括人物的外表、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經濟情況、情感史、天賦、信仰、身份、道德、動機、友誼、自我認知、價值觀、習慣、愛好等,這些要素構成了這個人。

你可以做一個表格,在每個選項後面填上你的理解。很多時候,儘管你還沒去採訪,但有些細節你已經可以猜到了。

4.追問細節

這個追問是廣義上的,這項技能適合所有類型的寫作者,只要你寫東西,你都需要這項技能。

比如在《北京零點後》里提到夜間修路工人時,王天挺寫的是「卸載到地面上的瀝青溫度高達130℃,如果不小心踩上去,2厘米厚的膠靴底都會融化。」

這個「2厘米」的細節是怎麼得來的?其實你不能太指望一上來他就告訴你鞋底的厚度。

王天挺先問這個工作難在什麼地方,工人說「非常燙」。於是王天挺就追問他,怎麼個燙法兒?他說,以前有人試過踩上瀝青,鞋底會融化。再追問,多厚的膠鞋底?他說2厘米。

你需要追問好幾次,才能拿到最好的細節,否則這句話就會變成「在夜間鋪瀝青的工人苦難至極,因為瀝青的溫度非常高。」

四、提高故事高級感的三種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準備好寫作資料,開始動筆之前,要去翻一本書或一篇範文,不是為了看內容,而是為了從中尋找語感,營造氛圍,從而提升故事的質感。

在寫作中可以用下面這三種辦法提升故事的高級感。

第一種方法:找到敘述的節奏感

找節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建議大家大聲朗讀自己寫完的文章。讀著氣喘不喘?該停頓的地方有沒有停?讀到高潮迭起的地方是不是氣息斷了?這些與節奏感相關的問題通過朗讀都能夠看出來。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讀你喜歡的作家的作品。在寫《北京零點後》之前,王天挺把特立斯寫的「不為人知的紐約城」直接背下來了,目的就是找細節之間銜接的節奏感。很明顯能看到,他的節奏銜接是通過白描和數字完成的。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寫的文章適合用短句,但你又控制不住,那就強迫自己多用句號。

當你想用長句時,最重要的是連貫的氣勢,但停頓也很重要,這時候可以用破折號,破折號是經常用到長句里的調整節奏的工具。

第二種方法:勾勒故事的畫面感

馬爾克斯在《番石榴飄香》里提到,他在寫故事前必須先有一個形象。

馬爾克斯

《枯枝敗葉》中寫的是一個老頭帶著孫子去參加葬禮的形象,《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基於一個人在巴蘭基利亞鬧市碼頭等候渡船的形象。

《百年孤獨》中的形象又是什麼?就是外祖父帶著一個小男孩(馬爾克斯)去見識冰塊的場景。

為什麼畫面感這麼重要?因為新一代人的成長背景已經不是讀字時代,而是讀圖時代,畫面——而不是文字——會喚起人們所有的記憶和情感。

第三種方法:製造獨特的語言風格

你是哪種風格的寫作者?每個人心裡應該都有個答案。

你是偏愛長句還是短句,喜歡把自己代入文章還是不喜歡?你喜歡用直接引語還是轉換視角敘述?你擅長體會人物情感還是更喜歡總結觀點?

把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是你自己的寫作風格。

不管是小說、電影還是劇集,找到你最喜歡的一部,然後想一想是什麼吸引了你。把那個吸引你的東西找出來並放大,用在你所有的作品裡,慢慢地,那個東西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再去找新的最愛,再去學習放大,最後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成了你的獨特風格。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